


經常上網的你,對這樣的現象一定不陌生:
兩方在網上爭吵,各執一詞。結果網民的態度一邊倒,集體站隊較弱勢的那一方。
另一方的支持者發出憤怒的感慨:這還有沒有道理可講?難道這個世界“誰弱誰有理”嗎?
這種現象,有人認同、有人批判、有人不解、還有人感嘆。
但我們似乎都忽略了一件事:無論是支援還是批判,要做的第一件事,都是研究它、透徹的瞭解它。
在我的知識範圍裡,有一位老師,對這個話題有著無比透徹的研究和理解: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鄒振東老師。
他將輿論世界的這種傳播規律,總結成了一個精準的詞語:弱傳播。
簡單來說,就是輿論世界的傳播規則,是典型的“弱者優勢”。現實世界的弱者,反而會成為輿論世界的強者。
說實話,我看到“弱傳播”這個詞的一剎那,真的是覺得“豁然開朗”。真正的高手,就是能將複雜的現象,用如此簡單的一個詞為你總結出來。
所以,前段時間,我將鄒振東老師請到了“劉潤輕訪談”欄目,詳細聊聊他對這一話題的看法。
無論你做企業公關、還是產品設計。只要你需要藉助輿論的力量,擴大影響力。相信鄒教授的分享,都會對你有所啟發。


如果你常重新整理聞榜單,甚至自己就做自媒體,可能會經常覺得這個世界“癲狂”了。
看似雞毛蒜皮的事情,比如明星夫妻吵架,就能佔據媒體頭條几個星期。真正重要的事情,比如科學家的重大科研突破,卻無人問津。
一些不起眼的小人物,比如郭有才,莫名其妙的就火遍全網。但一旦他火遍全網,開始準備“大幹一場”,又莫名其妙的就“涼了”。
自己辛辛苦苦、嘔心瀝血拍的影片,發出去就像石沉大海,連個響都聽不到。隨手拍的影片,卻莫名其妙就爆了。
為什麼會這樣?
鄒振東老師說,產生這種疑惑的原因,是我們將現實世界的經驗,帶入了輿論的世界。
沒錯,其實,我們生活在兩個世界,一是現實的世界,二是輿論的世界。而這兩個世界,遵循著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邏輯。
具體來說,現實世界,整體邏輯是“實力決勝負”。
你想上北大,我也想上北大。那我們一起參加高考,誰考的分高,誰就上北大。
兩個拳擊手,誰也不服誰,非常好辦,上拳臺打一架,誰能把對方打趴下,誰就是金腰帶。
這種邏輯,導致了現實世界的權力分佈,一定是“金字塔結構”。
你看,學術世界裡,一定是博士比碩士少,碩士比學士少,學士比沒讀過大學的人少。
公司架構裡,一定是CEO比副總裁少,副總裁比部門經理少,部門經理比基礎員工少。
但輿論的世界,卻截然不同。它不是“實力決勝負”,而是“影響力決勝負”。
1000萬粉絲的明星,就是比500萬粉絲的明星,在微博上能掀起更大聲浪。
在遇到不公事件時,一個10萬粉絲的小自媒體博主,就是能比不做自媒體的素人,能容易維護自己的權益。
而專業人士呢?雖然他們具有專業知識,但能聽懂他們的人,註定只能是少數。

換句話說,在輿論世界中,你的權力與榮耀,來自共情你、認同你、追隨你的人。
而任何一個社會里,都一定是弱者佔絕大多數。因此,這讓輿論世界,形成了一種“倒金字塔結構”。誰能獲得更多人的支援,誰就能取得輿論的成功。
因此,那些普通人出身的弱勢群體,往往能在輿論世界中取得一邊倒式的支援,甚至形成“誰弱誰有理”的現象。
同時,那些普通人出身的成功者,一旦在成功後,姿態上稍有不慎,就會被輿論的滔天巨浪“反噬”。
為什麼?因為你讓大家覺得“你不再是我們的一份子了”。
你可能意識到了,董宇輝和李佳琦,都曾遭遇過這種“反噬”。
鄒振東老師說,這就是輿論世界的“弱傳播”真相。
面對現實世界金字塔底的“弱傳播”,才能成為輿論世界的金字塔頂。


輿論的真相,不是“說清道理”,而是“我在乎你”
那具體,要怎麼實現這種面向弱者的“弱傳播”呢?
鄒振東老師說,面對輿論,重要的並不是你的觀點,你具體說了什麼。而是你的姿態,你以怎樣的姿態面對輿論。
而姿態上關鍵,其實就是兩招,一是示弱,二是在乎。
先說示弱。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出色的演講者,絕大多數都非常善於“自嘲”。
舉個例子,俞敏洪有一次在故鄉江南大學的演講中,就曾這樣調侃自己:“我18歲離開江南水鄉長得就是現在這個樣子,現在還是這個樣子。咱們這個長相,它最大的優勢是能抵得住北方的風沙。”
一時間,臺下學生欣然大笑、掌聲如潮。
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演講的形式中,演講者天然就身居高位,居高臨下。再加上演講者通常都是某一方面的成功者,與聽眾存在身份地位上的不對等。
換句話說,演講者天然是“強者”,聽眾天然是“弱者”。
而自嘲,就是在有意的消除身份上的壓迫感,讓自己在姿態上站到弱者的一方。
再比如,雷軍在輿論世界中傳播最廣的事件是什麼?是他的英語口語,是那一句“Are You OK?”
這一下,他的形象就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明星企業家,而是“原來雷軍開口說英語也這樣啊!”。
這一下,他的姿態,就像是千萬苦練“啞巴英語”的寒門學生,羞於開口說出哪怕一句英語。
俞敏洪的自嘲,和雷軍的小缺陷,都是典型的“示弱”。
與之相對的,是前些年有一位頭部明星,在綜藝中的一些表演被網友剪輯、惡搞。但他的反應是發出“律師函”,要求網頁和平臺刪帖、道歉。
結果,是這位明星迎來了更瘋狂的群嘲,各種網路熱梗,甚至被網友一直玩到今天。
你看,輿論的世界,是弱者的世界。如果你堅持“示強”,就會被推到輿論的反面。
而示弱,就是本來強大,但有意低頭。與弱者站在一起,才能在輿論世界中爭取更有效地傳播。
再來說說在乎。
什麼叫“在乎”?
鄒振東說,在情侶關係之間,這種情況非常常見。很多人都說,伴侶要的根本不是禮物,而是一種“在乎的感受”。
比如下面這個段子:
小兩口結婚後第一次回孃家,女生說:“第一次回孃家,給我爸媽包個紅包吧。” 男生說:“應該!包多少錢?” 女生說:“包5萬吧!” “包5萬?”男生大吃一驚,“怎麼可以?孩子每個月的奶粉錢怎麼辦?下半年的房租還沒有付……” 女生臉色一下子就變了:“我嫁給你時,我爸媽一分錢的聘禮也沒有收,爸媽養我20多年,一年算2000塊錢,20多年也有5萬塊錢吧!” (話說到這個地步,男生就要小心了,這個時候如果還認不清,馬上山雨欲來風滿樓) 假如男生再嘟囔一聲:“又不是賣女兒。”好吧,這下不吵個三天三夜不算完,所有陳穀子爛芝麻的事情都會被拿出來再炒一遍。
但其實,這個故事,完全可能有下面這個版本。
女生說:“第一次回孃家,給我爸媽包一個紅包吧。” 男生說:“應該!包多少錢?” 女生說:“包5萬吧!” 男生說:“包5萬?不行!包20萬!” “包20萬?”女生大吃一驚,“那怎麼可以?孩子每個月的奶粉錢怎麼辦?下半年的房租還沒有付呢……算了,自己的父母最懂得女兒,還是包1萬塊意思一下吧!
你看,很多時候,對方其實完全是懂道理、講道理的。
但輿論的真相,就像情侶戀愛,不是“說清楚道理”,而是“我在乎你”,是你有沒有清晰地向對方表達出“在乎”的感受。
前幾個月,有一位國內頭部大廠,負責公關的副總裁,在個人自媒體上發表了一系列她對於職場關係的看法。結果引起全網憤怒,最終只能無奈辭職。
再比如,去年轟動的“李佳琦事件”,面對消費者對產品貴的吐槽,李佳琦說“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這麼多年工資漲沒漲,有沒有認真工作”。結果直接動搖到了他“直播一哥”的地位。
其實,直到現在,都還有很多理性的聲音,從邏輯和道理的角度,認為他們說的內容沒有問題。
就比如李佳琦,我們都聽說過一句話,叫“錢不是省出來的,而是賺出來的”。李佳琦自己本身,也就是一個草根出身,透過努力做出事業的典範。
如果說道理上沒有問題,那問題出在哪?就出在他們的言論中,體現出了一種對於弱勢群體的“不在乎”。
輿論的世界,是“在乎”的世界,不是“道理”的世界。不要在不該講道理的時候,沉迷於各種道理。

好,姿態上明白了,可具體應該怎麼做?有沒有具體的方法?
鄒振東老師說,我教你一招:單車理論,3000個伊拉克人,加上1個騎單車的人。


3000個伊拉克人,和1個騎單車的人
這個名詞有點意思,什麼叫單車理論?
鄒振東老師說,它來自輿論學界一個著名的段子:
美國總統新聞發言人宣佈:“昨天我們槍殺了3000個伊拉克人,和1個騎單車的人。” 結果,所有的記者最關心的問題都是:“那個騎單車的人是誰?
你不覺得很奇怪嗎?為什麼會這樣?
失去了3000條生命,顯然是更嚴重的事件,為什麼所有人的注意力都會在那一個騎單車的人身上?
再舉一個真實的例子,2015年9月,一個名叫艾蘭·科迪(Aylan Kurdi)的3歲敘利亞男孩,在和家人一起躲避戰火,乘船偷渡前往希臘的過程中,不幸翻船,溺水身亡。
小科迪的屍體,被衝上了海岸,他躺在岸邊被海浪拍打的場景,被一位記者用相機記錄了下來。
這張照片實在過於悽慘,可能會引起不適,這裡就不再放出。你可以去網上搜索看到,但建議先做好心理準備。
照片一經媒體報道,立刻震撼了全世界人民。要求歐盟各國放鬆難民收容政策,以避免這樣的偷渡慘劇再次發生的呼聲,瞬間席捲網路。最終,歐洲多國政府都在壓力下宣佈將會接受更多的難民。
為什麼會這樣?自從2011年敘利亞內戰和歐洲難民危機爆發以來,難民總數以百萬記,在這個過程中不幸失去生命的人,也不計其數。
為什麼這樣一個男孩,這樣一張照片,就能直擊人心,改變輿論,甚至直接改變政策的走向?
鄒振東教授說,這就是與輿論傳播的“單車理論”,輿論關注的運動方向絕不是一個隊伍,而是這個隊伍“出列”的人。
但請你特別注意,這個理論還有著後半句:
單純的3000個伊拉克人,或者單純的1個騎單車的人,都無法引發輿論關注。真正能引發傳播的,一定是兩者的組合:3000個伊拉克人,再加上那一個騎單車的人。
如果只有那一個騎單車的人,那或許只是一場意外,或者一次治安事件。但結合上3000個伊拉克人的背景,那被槍殺的一個騎單車的人,立刻就能引發人們的無限遐想。
科迪事件也是如此,小科迪的不幸,結合百萬人受災的難民危機,才能最大程度激發起人們的同情心,獲得最大的傳播效果。
鄒振東老師說,傳統文化中,那些傳唱千古的詩詞名句,很多都是用了這種手法。
不信,我給你舉幾個例子。
比如,屈原的那句個人標籤:眾人皆醉(3000個伊拉克人),而我獨醒(騎單車的人)。
再比如這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3000個伊拉克人)。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騎單車的人)。
再來一句: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3000個伊拉克人)。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騎單車的人)。
再比如,史上最佳電影之一的《辛德勒的名單》中,最震撼人心的瞬間是什麼?
沒錯,看過電影的讀者,一定立刻能想到,是那個穿紅衣服的小女孩。

在整部電影的黑白色調下,這個鮮紅衣服的小女孩,成為了那個最突出的“騎單車的人”,也被很多人譽為電影當中的“神來之筆”。
由小見大,用突出的個體,反映整個群體的遭遇。這種方法,具有地動山搖般震撼人心的力量。


和鄒教授聊完,我久久不能自已。我有一種特別強烈的感覺:
所有在公關傳播中“犯錯”的人,或許根本原因都是沒有理解輿論世界的本質,沒有理解“弱傳播”現象。
是的,弱傳播,它不是一種觀點,而是一種現象,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
我知道,很多人會想說,難道這種現象,難道“誰弱誰有理”這件事,它就應該嗎?合理嗎?理所應當嗎?
但就像很多類似的現象一樣,或許我們可以批判它,呼籲改變它。但誰都不能否認的是,研究它、瞭解它本身,就有著巨大的價值。
至少,它可以保護你,讓你在複雜的輿論世界中,少摔幾次跟頭。
在鄒教授的《弱傳播》這本書最後,有這樣一句話,讓我特別有感悟:
承認輿論世界的特點與規律,不需要智慧,只需要勇氣。

這句話送給你。
也祝你,能夠成為掌握輿論真相的人。
P.S.
再次感謝鄒振東老師的分享。
如果,你更喜歡“影片”的形式,或是想要了解更多直播中的細節,也歡迎你進入“劉潤·進化島”,檢視完整的直播回放。
同時,在“劉潤·進化島”上,你還可以直接向我提問,收聽我的商業日課;可以認識1.9萬名創業者朋友,提升自己的商業認知;可以回看商業訪談,聽大咖講書,收穫更多的思路和視角 ……
更多關於“劉潤·進化島”的資訊,歡迎你點選下方圖片瞭解。
我在島上,等你。
*文章鄒振東獨立觀點,僅供參考。

觀點 / 鄒振東 主筆 / 歌平編輯 / 二蔓 版面 / 黃靜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299篇原創文章
推薦閱讀:

品牌推廣 | 培訓合作 | 商業諮詢 | 潤米商城 | 轉載開白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覆 合作

關鍵詞
就是
弱傳播
鄒振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