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哈佛留學要涼了?中產父母們已經為申請燒了30億美元……

去哈佛留學要涼了?
美國國土安全部正式宣佈,禁止哈佛大學被禁止招收新的國際學生後,燒了百萬顧問費的父母們慌了。

為升學投入的上百萬成本,會不會就此打水漂?
作為美國頂尖學府的標杆,哈佛遭遇的最新禁令,錄取政策突變,如同一枚深水炸彈。
一邊是美本就讀成本越來越高,八大藤校已經紛紛邁入「9萬美元俱樂部」。甚至有院校的部分專業,一年就讀成本已經邁過了10萬美元大關。
另一邊是隨著在美國上大學成本的水漲船高,升學諮詢行業也隨之冉冉升起。
根據營銷公司IBISWorld的資料,獨立教育諮詢行業的價值已經在短短10年間,4億美元飆升至30億美元,暴增了650%!
這一行業的欣欣向榮,可以說全都是由父母們拱起來的。
無論中國還是美國的中高產父母,在教育這件事上,達成了高度一致:為了名校,花多少都不算多。
帶了我家娃
就不能帶他的同學了哦
大學申請顧問的價格令人咋舌。
幾萬、十幾萬已屬稀鬆平常,上百萬也不再罕見。
在美國,一家名為Command Education的升學機構,收費最高已經達到75萬美元,包括從7年級到大學入學的全部費用,合人民幣約540萬。
如果學生在早申階段沒能上岸,臨時找他們做常規輪申請補救,價格則高達25萬美元。
他們接收的學生中,年齡最小的才12歲。
Command的現有客戶包括Instagram上粉絲最多的大網紅、歐洲最大銀行之一的執行長以及某國總統。
除了身在紐約的大多數學生他們的學生還分佈在英國精英私校和其他海外地區。

這些富裕家庭,為這家公司帶來每年超2000萬美元的營業額。而Command的CEO Rim則靠此在曼哈頓和邁阿密等地賺到了多所千萬豪宅。
這還僅僅是升學顧問行業中的冰山一角。
全球的父母們,硬生生拱起了這一行業。
#有億萬富豪為了參加和升學顧問的電話會議,甚至取消自己的董事會會議;
#一個英國家長會讓顧問簽署一份長達40頁的保密協議;
#曼哈頓一個私校學生的家長願意出150萬美元,只要求這家升學機構不再接他同班同學的單。
甚至可以說,高昂的收費,正是不缺錢的父母們“哄抬物價”的結果。
創業之初,Rim的諮詢費用為每小時75美元。後來一位億萬富翁客戶對他直言:“除非你把時薪漲到1500美元,否則沒人會重視你。”
包括Command在內的眾多升學機構,為這些家庭提供從考試輔導到“打造人設”的一系列服務。
隨著獲取資訊的渠道越來越多,現在的申請者們反而越來越不知道名校要的到底是什麼。
“頂級大學不再需要全才,他們想要‘偏才’——比如一個程式設計天才,或者一個社會活動家。”
為此,升學機構會為每位學生設計“專屬標籤”
比如,名熱愛美妝的高中生被精心安排好建立TikTok賬號測評護膚品,藉此積累8萬粉絲,最終向慈善機構捐贈樣品,成功叩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大門。
這一切都明碼標價。
砸錢砸出的名校機會,不由得讓人對教育資源分配產生質疑。
2019年就曾曝出高校招生舞弊案”,當時有57人被起訴。其中還包括曾出演《絕望的主婦》的演員費莉西蒂·霍夫曼。她花錢篡改女兒SAT成績,被判入獄11天以及罰款
大學招生官
「逼」得學生們標新立異
在事業上如此成功的精英父母,為何如此依賴顧問來負責孩子的升學?
「隔行如隔山」,有一定的道理。
作為一名紐約的從業十年的文書導師,Sarah經常聽到學生對她說:“我實在是什麼東西都想不到。”
對自己缺乏瞭解,實際上是多數人的常態。
Sarah舉例道:“當你被要求講述人生中重要的經歷時,你很容易忘記所有曾經發生過的事情。這就像在公司聚會上被邀請說一件關於你自己的趣事時那種焦慮的放大版,你突然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無聊的人。
申請大學亦是如此。
對音樂的熱愛?鑽研某一學科的煎熬?夏令營的經歷?現在這些都成了“老套”。
擁有全A成績單、完美SAT分數和各種夏校經歷的孩子越來越多,但名校錄取名額就那麼多。
文書導師以及其他升學導師扮演的角色,正是幫助學生捕捉他們自己的聲音和看待世界的方式,提煉和放大他們每人獨有的特質
我們曾採訪過一個名校上岸的學生,如何看到AI對於申請顧問的衝擊。
她給我們的回答是:“AI看你的方式,實際上就是你自己看你自己的方式。而顧問從他人的角度,才能真正幫我發掘那些我自己看不到、但很可貴的特質。”
這導致了升學諮詢行業的蓬勃發展,達到目前30億美元的高規模。
許多顧問公司開始打造學生“個人品牌的概念,用一句口號般清晰明朗的形象給青少年打造獨特印記、彰顯自我,從而脫穎而出。
和那些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業品牌一樣,個人品牌就是學生擁有一切誠實、正直、友善、領導力等特點,提煉成一目瞭然的統一形象。
美國的一家升學詢公司,在其網站上這樣介紹“個人品牌”的打造:“每個人都很複雜,但招生官只有很少的時間來了解每個潛在學生。聰明的學生會將自身的關鍵特質提煉成個人‘品牌’,並將其推銷給大學招生官。”
不得不說,這一套對於申請大學來說,的確行之有效。
“認識你自己”,短短五個字,從古至今都是人生重要且難以破解的命題,需要耗時費力才能交出對自己的答案。
但不幸的是,申請大學的學生們並沒有那麼多時間。
升學機構會透過課程計劃和研討會,引導學生透過5到10個簡單的步驟打造自己的個人形象
大多數課程計劃和研討會都以一些這樣的問題開頭,比如“當你不在教室裡時,你希望人們講述你什麼樣的故事?”
青春期的孩子,可能會希望在別人眼裡很“酷”、很“有吸引力”。但在這種價值導向下,他們更應該成為“敬業的運動員”、“富有同情心的領導者”或“環保音樂家”之類的標籤。

一旦學生們在機構的引導下勾勒出理想自我的雛形,就會隨之得到一些“符合人設”的導,讓他們能充分展示出這些特質。
升學機構
批次打造學生的“個性”
對於幾分鐘看完一份學生簡歷的名校招生官來說,這樣的策略十分有效。
申請結果來看,這樣做也很高效。
但對於學生的成長和自我探索而言,卻未必是好事。
儘管身在行業中,作為資深文書導師的Sarah卻依然認為:“如果學生過早或過於明確地給自己打上烙印,他們可能會錯過為成年生活做好準備的探索機會。
鮮明的個人特質應該是實踐過後自然形成的,而現在升學指導的常態,更近乎“先射箭再畫靶子”,從成長的角度來看,本末倒置。
許多大學顧問建議從九年級開始將活動與大學目標相結合,美國國家認證大學規劃師協會更是建議學生在初中就“與父母、監護人和/或學術顧問溝通,為你的教育和職業相關目標制定清晰的規劃”。
一群中學生清醒地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這想法細想有些荒誕。
這卻已經成了如今大學申請者們的常態。
規劃前置化,提前想好就業方向,一切都要在計劃之中……
觀察行業多年,Sarah發現許多高中畢業生已經明確了職業目標,並附上了相關的課外活動簡歷。
這給學生們自身帶來的壓力不言而喻。
他們和父母渴望儘早融入這個社會,而社會本身卻在以難以想象的速度不斷變化。要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讓一切控制在掌握之中,自然會帶來巨大的壓力和焦慮。
在如今的大學申請規劃中,經常被提到的一個詞就是“一致性”學術目標、課外活動、競賽科研,都要保持和未來申請以及職業規劃的一致,高度專注於一個核心。
但對於青少年來說這種期望實際是不在青春期改變的興趣、觀點和表達方式再正常不過,而且這對於成長來說也很有意義。
對於旨在升學的母來說,讓孩子們把真正意義上的“自我探索”放在第一位,可能帶上了冒險的意味。
對自我的不斷探索和洞察很難量化,更難在申請中呈現給招生官;但這對於孩子人生的成長卻又充滿意義。
為了讓孩子們為世界做好準備,父母需要的不僅為他們提供成就的機會,還需要為他們提供失敗、學習、探索和改變想法的機會。
大學申請本身就有著微妙的矛盾性。這既是學生自我發現的契機,又是一場無情的資源爭奪戰。
顧問的角色也因此更為複雜,既要傳授通用的“遊戲規則”,又最好能在此基礎上保護好孩子的成長空間。
當下的社會並不是一個能容納每個家庭無限試錯成本的社會。
相對於讓孩子從曲折中自己生長出道路,父母們更信賴把這一切交給看起來“流水線”、但的確更高效的升學機構,一手捧出了這個快速膨脹的行業。
近期活動推薦
6月7日在深圳,我們會組織1場"留學機構深度線下探訪",本次會去2家各有特色,風格不一的【美本留學機構】和1家【語培標化培訓機構】。活動適合願意花時間、不喜歡流水線機構並且正在給孩子選機構的家庭。本次各家機構負責人也會就最新的“哈佛事件”做話題分享,聊聊多國聯申趨勢:哈佛國際生招生禁令下的機遇與挑戰。
  • 25Fall錄取案例全息覆盤:頂尖院校錄取者的"非標準化"成長軌跡
  • 從哈佛招生震盪看大灣區學生美本留學「核心地位」與多國聯申的平衡藝術
  • 標化成績如何成為「學術潛力」的視覺化證明
機會難得,優先9年級及以上的家庭,歡迎掃對應的二維碼報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