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聽]HIFIMANARYAUNVEILED開箱及試聽測試

CHH ID:GSK
新春伊始,謹祝各位蛇年吉祥!歲末有幸參與HIFIMAN ARYA UNVEILED耳機巡迴試聽活動,現將深度體驗與對比分享如下。

作為國產高階音訊裝置的拓荒者,HIFIMAN品牌始終以技術革新引領行業風潮。不僅開創了國產高階耳機的先河,更透過持續的技術迭代,將"中國聲學"推向了世界舞臺。尤其在平板振膜耳機領域,HIFIMAN既是國內首個量產該品類的開拓者,更長期佔據技術制高點,其產品曾一度成為平板耳機的代名詞。
HIFIMAN的產品開發從來不保守,很多產品的創新都走在業界前列。經過多年的技術沉澱,最新推出的SUSVARA UNVEILED系列顛覆性地採用無格柵設計。大獲成功後立即將這一革命性的技術逐級下放。緊跟著推出了HE1000 UNVEILED和現在的ARYA UNVEILED系列。究竟這一技術有何魔力,讓HIFIMAN短時間內全面鋪開,大力推廣呢?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開啟外層加厚瓦楞紙箱,內部用發泡板填充。裡面就是發泡袋包裹的產品包裝盒。

主體包裝採用原色瓦楞紙盒,極簡主義設計摒棄了傳統包裝的冗餘裝飾。延續HIFIMAN非旗艦產品的一貫風格。

產品標籤非常有設計感,從正面一直延伸至背面,是完整的一整條。一次完成三種功能:
1.產品外觀展示及型號說明
2.封箱易碎貼 
3.產品說明書 

開啟包裝盒,產品本體及配件盡收眼底。耳機本體單元各用一個布袋包裝。導線及磁吸保護蓋在配件盒中,保護蓋也單獨配了包裝布袋.

包裝盒內的泡棉是可以獨立取出的,立起來就是個帶亞克力板底座的簡易耳機支架。"可拆卸式泡棉支架"的巧思,實現了從運輸包裝到展示裝置的形態轉換。只可惜這支架太低,太緊,又太輕,帶線不好安放,所以實用性還是差了點。兩片磁吸保護蓋,塑膠基材搭配皮質紋路,尺寸比單元略大,沒有做到嚴絲合縫,雖說實用,但細節處理稍顯粗獷。

可能是因為ARYA系列的產品定位為錄音監聽等專業領域。所以線材也就只提供一套6.5mm接頭的單端耳機線,且沒有轉接3.5mm的接頭。耳機端是標準的3.5mm接頭。

耳機的頭梁是雙層結構,外層鋼樑是整體式的比較堅固牢靠。內層頭帶較寬,是皮質的,可能還內夾鋼片,比較有彈性且不易變形。頭帶兩頭可沿鋼樑上下滑動,快速調整佩戴位置。

鋼樑末端各是一個C型鉸接機構用於固定耳機單元,使其可以上下左右任意旋轉改變角度。耳機單元周邊外殼塗黑色鋼琴漆,中間銀色部分就是耳機單元的磁體了。
UNVEILED這個詞,有著揭開面紗之意。 圍繞這一核心目標,HIFIMAN用上了三項核心技術:1.無格珊設計 2.隱形磁體 3.奈米振膜
1.無格柵聲學架構:
工程師大膽去除傳統耳機驅動單元外側的所有結構,讓振膜與空氣實現零阻隔。原因是耳機外側的格柵,護網,哪怕是開放式耳機,哪怕有再大的開孔率,也多少會對聲波造成一些阻力。波經過孔洞也會造成一些折射,衍射和反射。這些非必要的有害震動或多或少作用於耳機振膜,造成音質的劣化,聲音的模糊。平板耳機的振膜又極其輕薄,負面影響會更大。

音質的劣化我們實際使用時其實是能感受到的,可以簡單做一下測試,當手掌距單元6-7cm時,聲場變化已清晰可辨,印證了傳統格柵對聲波傳輸的干擾效應。
2.隱形磁體陣列:
透過磁體邊緣特殊造型處理,將傳統磁路系統對聲波的衍射干擾大幅降低。此技術在上代產品中都已普遍採用,是Hifiman的拿手絕活之一。

3.奈米級拓撲振膜:
從字面意思就能明白,ARYA U使用了極其輕薄的耳機振膜,厚度只有奈米級別。我們知道,振膜質量越小,振膜振動時受慣性的影響越小,越能真實及靈敏的再現出聲波本來的樣貌。奈米振膜究竟有多輕?邊仿博士親述,無風房間,奈米振膜從1.8米高度自由飄落竟需60餘秒,其輕盈程度令人驚歎,這種近乎反重力的特性,將振膜慣性失真降至理論極限。 下圖中泛著綠光的就是振膜了,黑白相間的線條是振膜表面精密印刷的線圈,在維持超輕質量同時確保電磁驅動效率。

綜上所述,這些技術手段都是為了降低聲波阻力,減少有害振動,究竟有沒有效果,和傳統耳機有多大區別呢?我發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以前的耳機,不開聲音戴在頭上,哪怕是開放式的耳機,或多或少都會有戴耳罩的感覺,能聽出是密閉的空間。ARYA U則完全不同,感覺戴上的是個環,中間和外界是沒有封閉的。外界哪怕極其微小的聲音,都能透過振膜傳入耳中。傳統耳機的"腔體感"神奇消失。這種獨特的開放特性,使ARYA U有了一個極其自然的聲底,在這個基礎之上,ARYA U發出的聲音怎麼可能不自然。
試聽環境:

試聽使用的主力裝置為PC USB透過XMOS XU208 連線DIY的並聯版WM8741 DAC解碼器+TPA6120的耳放。本來非常擔心,如此普通的裝置能否展現ARYA U的真正實力。但開聲後我的疑慮完全沒有了。展現的素質遠遠超越用來對比的其它耳機。

我還嘗試用隨身裝置來推動ARYA U,雖說用了平衡模式儘量提高了推動力,但結果還是不盡人意,雖然沒有出惡聲,ARYA U聲場開闊等優點沒有了。所以想要展現ARYA U優良特質,適當優良的前端裝置還是必要的。

ARYA U的實際聽感究竟如何?
1. 聲音極其自然。
大提琴音箱的共鳴,竹笛高音的穿透力,大鼓的體量感及鼓皮顫振的泛音。樂器的本身音色質感均能夠忠實反映,使人彷彿身臨現場。

聽閻學敏的《天下第一鼓》這張SACD,其中第一段《鼓詩》大鼓的雄渾超勁的低頻,即使在“狂劈”時,也保持了堅固緊密的形體感,試著把音量再調大,也沒有“散架”的跡象。大鼓“抽”出的氣勢,鼓皮的震動,鼓腔的共鳴、鼓邊的衝擊力等元均能真實再現。七位鼓手的定位結像力也很準確,細微點奏的快與準,也經得起苛嚴的推敲。另一首京劇曲牌《夜深沉》,各種打擊樂和金屬鑼鈸以及碰鈴的強勁高頻穿透力,能完美勾勒出各種樂器的通透靚麗音色。相同曲目,HD600的高音穿透力還是可以的,但聲音的厚度不足。SUNDARA-C聲音的厚度有了,但是封閉耳機的原因,聲音的通透度又差遠了。
2.人聲溫暖細膩真實
ARYA U的人聲表現是溫暖厚重真實自然的,換氣,喘息,細微的齒音都能忠實再現。但是又不過頭,不是喧賓奪主的。

張靚穎《傾聽》專輯,《Concerto pour une Voix》現場小提琴演奏配合張靚穎婉轉近似歌劇的唱腔,使得整個曲子展現出異常華麗的質感,豐富的細節還原出異乎尋常的真實感,彷彿親臨現場。
3.聲場開闊,聲音定位精準清晰
HD600演繹西方古典音樂可謂經典。但是畢竟是幾十年前的技術了。為了營造所謂哥特式教堂的廳堂感。兩側的聲場其實很窄,又拉遠了縱身距離,能容下大編制樂團,也算是煞費苦心了。相較於森海塞爾HD600的"教堂式混響"美學,ARYA U更像置身頂級音樂廳的指揮位,呈現的聲音範圍,不管上下左右都大了一整圈,在演藝大編制交響樂時可以從容不迫。細節豐富,背景暗處的細節也清楚可聞,且定位精準。

當馬勒交響曲中的弱音段落浮現時,那些潛伏在聲譜暗部的細節如同夜空中突然顯現的星群,顛覆了人們對耳機解析力的傳統認知。同樣是平板耳機的SUNDARA-C,與ARYA U相比,雖然正前方的樂器及細節都有,但周圍是暗淡的。且正前方聲場靠得太近,定位是亂的。難掩其密閉耳機固有的弊病和耳機單元偏小的問題。
最後總結了一下ARYA U的優缺點:
優點:
1. 音質完美,聲音極其自然,定位精準清晰,幾乎挑不出毛病。
2. 驅動容易,普通平價裝置就能展現強勁實力
缺點:
1. 音質如果非要挑一下毛病,就是低音的量感稍顯薄弱,但這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我個人偏好“清淡”就覺得現在這樣剛剛好。
2. 無格珊設計,驅動單元裸露讓日常使用變的必須小心翼翼。耳機周圍絕對不能有金屬小物件,如果不慎被單元的強磁體吸入,就容易扎壞脆弱的振膜,萬事休矣!
結語:
ARYA UNVEILED代表著平板耳機技術的進化方向,其突破性設計不僅帶來聲學表現的全面提升,更預示著未來音訊裝置的發展趨勢。對於追求真實還原的發燒友和專業使用者,這款耳機堪稱萬元內最具競爭力的選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