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膠會阻塞大腦血管、影響行動力

原文作者:Smriti Mallapaty
即時成像揭示了包裹塑膠的細胞如何形成團塊,影響小鼠的運動。
研究發現,微小的塑膠碎片會留存在小鼠的腦血管中。來源:Sinclair Stammers/SPL
科學家首次即時記錄了微塑膠在小鼠體內的移動過程[1]這種微小的塑膠顆粒會被免疫細胞吞噬,透過血流,最終停留在大腦的血管中。研究人員表示,目前仍不清楚這種阻塞是否會發生在人體內,但它們似乎會影響小鼠的運動能力。
微塑膠是長度小於5毫米的塑膠微粒——從深海到南極冰中隨處可見。它們存在於我們呼吸的空氣、喝的水、吃的食物中。微塑膠還能直接透過塑膠醫療器械進入我們的血流。
研究顯示,微塑膠和更小的奈米塑膠已經有辦法進入人類的大腦、肝和腎,但是,研究人員現在才開始理解這些塑膠入侵者之後的經歷,以及它們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去年的一項研究發現,主動脈的脂肪沉積中有微塑膠和奈米塑膠的人更容易出現心臟病、中風或死亡[2]
“撞車”
在這項最新研究中,北京大學的生物醫學研究員黃海鵬和同事希望進一步闡明微塑膠是如何影響大腦的。他們利用名為微型化雙光子顯微成像系統的熒光成像技術,透過手術在小鼠頭顱植入了一個透明視窗,藉以觀察小鼠大腦的一舉一動。
這種成像技術能追蹤微塑膠透過血流的過程,美國新墨西哥大學的環境健康研究員Eliane El Hayek說,“這很有意思,也很有用。”
研究團隊給小鼠餵食了混合了聚苯乙烯熒光球的水——聚苯乙烯常用於生產家用產品、包裝袋,甚至是玩具。大概3個小時後,熒光細胞出現了。進一步分析顯示,名為中性粒細胞和吞噬細胞的免疫細胞攝入了這些明亮的塑膠球。這些細胞中有一些可能進入了皮質腦區的微小血管的狹窄彎道中。更多包裹塑膠的細胞有時會堆積起來——“就像血管中出現了連環撞車”,黃海鵬說。有些阻塞最終會被清除,但其他阻塞在四周的觀察期間一直沒有消失。
當研究人員將塑膠球透過靜脈注射到小鼠體內時,他們在幾分鐘內就觀察到了發光細胞。顆粒越小,產生的阻塞也越少。
風化碎片
研究團隊指出,阻塞的行為似乎與血栓很像。他們發現,注射了微塑膠的小鼠大腦的血流減少,行動力也會下降。這種效應會持續個幾天。
黃海鵬表示,他和他的同事在小鼠心臟和肝中也見到了類似阻塞,但這些研究的結果尚未發表。
研究的部分結果與其他研究是一致的。去年在Research Square上釋出的一篇預印本論文[3]中,El Hayek和她的同事在去世後將遺體捐贈用於科研的死者腦組織中——尤其是在血管壁和免疫細胞中——發現了高濃度的微小的“風化”塑膠碎片。
El Hayek的研究發現,在這些組織中,包裝中另一種常見的微塑膠——聚乙烯——是丰度最高的塑膠。她說,希望這種成像技術能用於研究這些塑膠在身體內的行為。
參考文獻:
1. Li, Y. et al. Nature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8739-z (2025).
原文以Microplastics block blood flow in the brain, mouse study reveals標題發表在2025年1月23日《自然》的新聞版塊上
© nature
Doi:10.1038/d41586-025-00178-0
點選閱讀原文檢視英文原文
版權宣告:
本文由施普林格·自然上海辦公室負責翻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歡迎轉發至朋友圈,如需轉載,請郵件[email protected]。未經授權的翻譯是侵權行為,版權方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 2025 Springer Nature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自然系列”
凡本公眾號轉載、引用的文章 、圖片、音訊、影片檔案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此產生相關後果,由版權所有人、原始釋出者和內容提供者承擔,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