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飄本想再等等,看看《淮水竹亭》能不能爭口氣。
事實證明,不太行。
它彷彿躲著我播出一般,我至今還沒能在社交媒體上刷到任何有關它的宣傳。

對了,除了劉詩詩的先秦淑女步。

不談劇情,就看這劇戲外的表現。
有獎競答,有多少人知道《淮水竹亭》的男主是誰。
↓↓↓
雖然籌備時人人都說張雲龍咖位不配,但張雲龍很顯然也沒從中獲得多少紅利。
講道理,張雲龍劇播後的熱度,還不及與娜扎的戀情被爆時的熱度高。
搭檔一姐居然還能查無此人,難以置信,但仔細想想,又在情理之中。
一姐不管是戲裡還是戲外,走的都是獨美路線,男主於她,只是非必要的,既如此,還談何熱度反哺。
那今天索性來聊聊內娛現在還算有話語權的各花們,選男主的策略和方法。
強調:不分高下,只是客觀分析,存在即合理。
盤點過程中,發現她們選男主的策略,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側重市場,側重作品。
而同樣的側重裡,還能分出兩條支線,互為對照。

側重市場
劉詩詩和楊冪一樣,會根據市場風向來挑選男主。
近幾年市場的流行元素是什麼?
大女主、職場劇、姐弟戀、仙俠古偶、現實題材(醫療/科技背景)、輕喜劇。
劉詩詩著重發展的元素只有大女主,再融合她擅長的武打戲點綴。

而大女主最表面的特徵,是什麼?
就是女強。
但當前市面上更多的是女強男更強的偽大女主,劉詩詩直接選擇男強女更強,讓男主完全充當“輔助者”來配合女主的成長,而非傳統“拯救者”。
說白了就是工具人。
所以她挑選的男主,是在市場流行大女主的前提下,既能契合她氣質還能在形象上弱於她。
這就造成她的男主,無一例外,多呈現為“非傳統的強勢”,也就是“贅婿”,沒什麼事業心的最好。

既然沒什麼事業心,也就談不上會用麥CP來蹭一姐的熱度了。
本來《一念關山》前的劉宇寧也是這樣,只在IP裡混臉熟,日常似乎更看重直播的工作,大眾口碑還過得去,結果《一念關山》後,圖窮匕見。
所以不知道是不是就此給一姐留下了後遺症,她後續的男主戲裡戲外都是贅婿,從源頭上斷絕出錯的可能性。
讓她能保持獨美。
就像之前聊她時所說,某種程度上是聰明的。
與劉詩詩單一的執著不同,楊冪對市場的適應度更從容些,選男主時也更活泛些,新生代流量也不抗拒。
她挑男主考慮的是題材紅利、流量適配和市場風口最終的導向,而非能適配她的。
不得不說,她作品裡集合的流行元素是真多。
但是貪多嚼不爛,所以即使配上了龔俊、許凱這樣的新晉小生,最終成效也一般。

當然,她自身咖位允許她做這些嘗試。
除此以外,楊冪比劉詩詩還多了點商人的精明。
透過偶像劇穩住底盤,再利用職業和戰爭題材鍍金,藉助白宇、秦昊的“正劇輸血”能力,提升自己的專業形象。

如今嘗試的《生萬物》也是如此。

當她需要對方的助力時,被壓番被選擇也無所謂,能屈能伸。
因為這些都是她“市場風口優先”策略中的一步,最終目的都是讓她能獲得商業回報。
這怎麼不算是大女主呢?

另一種側重市場
除劉詩詩和楊冪外,楊紫和虞書欣挑選男主的策略同樣是側重市場。
但是比起市場的風口導向如何,她們更關注的是市場給她們的定位,比85花少了點試圖駕馭市場的勇氣。
提到楊紫和虞書欣,關鍵詞都是“旺夫”。
但是面對同樣的市場定位,這倆的做法卻大不相同。
楊紫,前期談不上挑,頂多是從中選出潛力股合作,試圖實現雙贏,但是“旺夫”標籤彷彿是市場給她的高帽。

所謂旺夫,最終收益的還是對方,對方商業價值飆升的同時,她只是象徵性地收穫虛名罷了。
男星確實更容易獲得商業回報。
中期,她開始藉助這些虛名,向上發展,強勢捆綁頂流,提高自己的商業價值。


到這時,她才真正算得上可以挑選男演員了。
結果向下搭檔張晚意等人的《長相思》,雖然熱度高漲,但是熱度和商業價值又均分了,明眼人都能看出紅利分給誰了。
所以再往後她乾脆選範丞丞、許凱這種出了名的沒演技,但有自己固有標籤的演員。
不指望他們的演技如何出神入化,只要形象貼合角色即可。
一方面,與流量小生的合作可對沖風險,確保商業價值不因題材試水而下滑。

另一方面,《承歡記》和《要久久愛》都是為她後續轉換賽道,嘗試現實題材鋪墊。
《國色芳華》二搭李現,《家業》合作韓東君,走得更是穩妥。
這倆一個“去流量化”,一個“去偶像化”,觀眾的評價只會落在作品的口碑上。
當然,她做這些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能單扛《生命樹》。

在市場強加給她的定位上,既然向上向下都充滿荊棘,那就等時機成熟獨立行走,實現她流量→口碑→獎項的飛昇。
虞書欣的“旺夫”,與楊紫有雷同,但不同的是,虞書欣目前挑選的男主是在加固這個標籤。
自《永夜星河》大爆後,她接連合作的三部都走這路數。
男主的知名度越來越低,到最後用查無此人形容也不為過。
這樣,不管是熱度還是招商都會完全集中在她身上。

另一方面,虞書欣有一套成熟的CP生產線。
如果對方CP纏身,不方便營業,那話題的週期就會驟短,無法達成長尾效應,所以還不如選擇聽話的糊咖。
這也是虞書欣比楊紫多的唯一性所在,也是她在“旺夫”這條道上向下挖掘的保障。
當然,虞書欣也不是盲目挑選糊咖。
虞書欣憑藉“小作精”人設出圈,她的男主需要跟她之間有性格、體型、氣場上的反差才能製造戲劇張力。

這些糊咖要麼形象高度貼合工業化的偶像劇標準,要麼就如丁禹兮一樣有換臉的演技。
但是不管哪種,都是以反差感為槓桿,撬動她個人魅力最大化。
而那些男主的後續發展如何,與她無關,反正劇播內,她已經給了對方最大的曝光。
市場既然期待她“旺夫”,那她就好好利用這個標籤,來強化她的市場辨識度。

側重作品
聊完側重市場,現在聊聊選男主時更側重作品的趙麗穎和劉亦菲。
說來也巧,同為85花,比起其她幾位同一時間走紅,她倆在時間上倒算相近,雖然劉亦菲年少成名,但她倆都是在2012年前後才開始集中有作品出現。
以《有翡》為分界線,《有翡》似乎是加速了趙麗穎想轉型的心。
此後,趙麗穎就少拍偶像劇了。
搭檔的男主,也多為適合劇本的實力派演員。

轉型不是一蹴而就,所以她始終以作品為中心,借男主特質強化自身轉型路徑。
跟楊冪一樣,適當的時候她需要這些演員的“正劇輸血”能力。
轉型第一部就是與肖央、董子健合作的《誰是兇手》。

透過合作不同型別的男主,適配多元題材,完成偶像劇到正劇的賽道切換。
後兩部《幸福到萬家》《風吹半夏》深耕現實主義題材、深度繫結實力派男演員。

重複與默契搭檔合作,打破古偶依賴。

最重要的是選角上“去流量化”,摒棄以往流量帶動劇的形式,轉向實力派聯手提升劇作厚度。
所以,趙麗穎選的男主,不存在咖位比較,只存在演技優劣的問題,這就是她差異化競爭的策略。
與她的爭先的性格類似,同樣,劉亦菲選男主,也與自身性格貼合。
劉亦菲迴歸劇圈,自然是萬眾矚目。
但《花木蘭》已經是她的野心高峰期,對大銀幕終究是有心無力,如今她的路線反而是迴歸劇圈、守住舊領地。
工作得接,但不能丟了口碑,所以她的選擇,同樣是拒絕流量搭檔,一方面能弱化CP營銷,謹防對方作妖。

另一方面,佛系工作就得規避自己淪為流量化的演員。
在契合劇本的形象基礎上,她還需要對方有國名度且足夠低調。
陳曉、李現、林更新、霍建華、佟大為,這哥幾個低調得彷彿淡出了娛樂圈。

比起趙麗穎想靠作品轉型拿獎,劉亦菲顯然沒了往電影咖、實力派轉型的心氣,反正靠劇也足以穩坐85花頭把交椅,極致的國民度也夠受用一生了。
所以靠穩定的產出維持口碑和高姿態,避免捲入流量咖混戰的泥潭,是她眼下唯一重要的任務。

另一種側重作品
除此以外,側重作品的還有迪麗熱巴和趙露思。
說起來這倆還挺有淵源,除了當初合作《長歌行》時,作為女配的趙露思強勢豔壓女主迪麗熱巴。
此後趙露思還兩度與迪麗熱巴曾經的男主合作,時間線上一前一後未免太過巧合。
與楊洋、吳磊合作雖提升了咖位,但也有不少人質疑趙露思是“借力上位”。

從她前段時間的紀錄片也能看出來,當初的趙露思面對質疑,更多的是想自證。

所以後續她接連選擇一堆當時的二線主要是為了證明“非頂流男主”才有扛劇能力,她也能有。

結果又是三連的質疑,口碑還一落千丈。
她又開始接連三部都跟中生合作。

在她病情還沒為大眾所知曉前,所有人對此的態度都是詫異的。
並不是詆譭中生,只是內娛的小生層出不窮,就算挑花了眼,也沒人會選與自己形象氣質完全不搭的中生。
但結合她前段時間的逆反心理,似乎就好理解得多了。

她也是看重作品,但是歸根到底,她是想借作品,完成對自己形象的重塑。
她想證明自己的存在感,她想甩掉粘在她身上的所有質疑和攻擊。
同樣,迪麗熱巴選男主時,也有很強的目的性。
早年流量架在那兒,可選性並不多,多是些流量+流量的組合。
也能很明顯地感受到她對此並不滿意,所以才一股腦地去轉型。
轉型時的男主人選,也跟85花一樣,儘量挑選能有“正劇輸血”能力的。

但結果也看到了,轉型之路並不容易,但是她想轉型的心並未改。
首先要做的是透過作品積攢口碑,讓觀眾能對她的演技放心,所以重回偶像劇圈,她對男主的人選也很慎重。

她挑選的,都是一些與內娛利益牽扯不算太深,沒有CP糾紛的男藝人。
好比各家的太子,難保作品不會被捆綁,影響質量。
好比換乘戀愛裡的那幾位,每一對CP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難保對家不會開撕,所以乾脆遠離紛爭。
陳飛宇,自帶資源,不會被對家暗算導致作品口碑撲街。
陳星旭,唯一一個真人CP早就斷得人盡皆知了。
她透過側重作品來挑選男主,主打一個不惹事,來保證作品的口碑和質量,為她後續的轉型做準備。
就好像《梟起青壤》連下證都是悄摸兒的,生怕太過張揚而被暗算了。

以上,差不多就是內娛如今有選擇權的女藝人,對於自己作品中男主人選的策略。
當然,可能有人要問了,唐嫣和白鹿呢?
這倆屬於是同病相憐。
一個劇荒多年,遇上大IP只有被選擇權;
一個劇播不斷,但有個控制慾極強的老闆,所有選擇權也不在她手上,捧紅她只為哺育更多的新人。
一度懷疑白鹿近期頂撞於媽,是為了脫離他的掌控。

正如開頭所說,盤點她們的選角策略,並非要評判個高低,只是想將其視為內娛女性生存圖鑑的切片。
她們在挖一條屬於自己的航道,有時需借他人之力開閘放水,有時得獨自扛鍬破冰前行。
在被擠佔的行業空間中,看到即使地位已經如她們,為了能有立足之地仍然得精心謀劃,不得鬆懈。
而這些選角策略的終點,既是野心的宣言,也是生存的註腳。
是她們試圖在規則縫隙中倔強開出的花。



若喜歡本文,還請三連支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