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向美消防員舉起了槍?

全文2012,圖片6張,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文章首發於“有理兒有面”(youli-youmian),歡迎大家在朋友圈和微信群轉發。
公眾號及其他平臺轉載請在後臺留言。

當地時間6月29日下午,美國愛達荷州庫特奈縣的坎菲爾德山騰起濃煙,消防員們像往常一樣衝向火場,卻未曾料到這場看似尋常的滅火行動,竟是一個精心策劃的死亡陷阱。

據美聯社報道,就在消防員上山撲火時,卻被埋伏的狙擊手槍擊。
根據愛達荷州消防官員的初步調查,這場山火絕非意外。火場位置、火勢蔓延方向均被刻意設計,目的是將消防員引誘至預設的伏擊點。槍手使用的步槍射程遠、威力大,且藏身於坎菲爾德山茂密的叢林中。該山區地形複雜,徒步小徑縱橫交錯,植被覆蓋率高,為槍手提供了天然的掩護。消防員在撲救初期未能察覺異常,直到半小時後槍聲響起,但一切為時已晚。
槍擊導致2名消防員當場死亡,多人受傷。據美國媒體最新訊息,庫特奈縣警方稱,槍手確認為一人,已在與警方的交火中被擊斃。警方尚不清楚其犯案動機。
但這場血腥伏擊不僅撕開了美國應急體系的遮羞布,更將槍支氾濫的致命惡果赤裸裸地展現在世介面前。
為何消防員成為“理想靶標”?
根據聯邦調查局披露的資訊,槍手使用的步槍射程超過800米,配備高精度瞄準鏡和消音器,甚至可能為軍用級武器。這種裝備水平遠超普通犯罪需求,卻與近年來美國槍支黑市流通的軍用武器高度吻合。據資料顯示,2024年全美黑市交易的突擊步槍中,有37%來自非法改裝的民用槍支。槍手選擇消防員作為目標,正是看中其常規裝備無法抵禦專業級武器的致命打擊。
而美國消防員的常規裝備以防火服、呼吸器和消防斧為主,防彈裝備僅佔極小比例。根據美國消防協會資料,全美僅有12%的消防員配備防彈背心,且多為輕便的“一級防護”僅能抵禦手槍彈。而此次事件中,槍手使用的步槍子彈可穿透普通防彈衣,導致消防員毫無招架之力。
因此,事件發生後,科達倫市消防局被迫暫停所有滅火行動,原因並非火勢失控,而是無法確保消防員的安全。儘管美國消防部門每年投入數百億美元用於裝置更新,但針對“人為縱火+伏擊”的複合型威脅,現有預案几乎空白。

而這種“誘殺”在美國並非首次出現,2024年得克薩斯州化肥廠爆炸案中,槍手用狙擊槍襲擊消防員;2023年俄亥俄州鐵路公司爆炸事件後,反環保分子同樣以消防員為襲擊目標。美國槍支的易得性與殺傷力,使得暴力行為從“衝動犯罪”升級為“戰略恐襲”。此次事件戰術的演變,折射出美國槍支暴力的“專業化”趨勢。
正如南卡羅來納州槍擊案倖存者所言:“在這裡,只要有錢買槍,人人都能當獵人。”

美國槍支暴力檔案網的統計觸目驚心:2024年全美共發生600餘起針對執法人員的槍擊事件,其中近三成涉及狙擊武器。這些武器大多來自合法持槍者的非法改裝——根據《華盛頓郵報》調查,全美有超過2000萬支半自動步槍被登記為“狩獵用途”,但實際被用於犯罪的比例卻逐年攀升。
然而槍擊案頻發並未推動美國控槍立法,反而刺激了“反控槍”遊說集團的崛起。2021年國會山騷亂期間,部分示威者高舉“別想奪走我的槍”標語衝擊美國國會,將槍支視為對抗政府的“最後防線”。
而美國政府對槍支的放任態度,使得槍手能輕易獲取致命武器。此次伏擊事件中,槍手使用的步槍型號雖未被公開,但專家推測其很可能來自蒙大拿州某家以“狩獵裝備”為幌子的地下軍火庫。

美國槍支管控的失效,在此次事件中暴露無遺。儘管《布雷迪法案》要求對購槍者進行背景審查,但2024年仍有超過1200萬支槍支透過“槍展漏洞”流入市場——槍展上無需登記即可直接交易,槍手只需更換假身份便可矇混過關。
更諷刺的是,槍手可能利用了“紅色(共和黨)州”的寬鬆法律:愛達荷州允許公開攜帶步槍,甚至允許教師在教室中持槍。這種“以槍制暴”的思維,反而為暴力犯罪提供了溫床。美國槍支文化與極端思潮的結合,使得暴力行為逐漸從“隨機”轉向“定向”,從“衝動犯罪”升級為“戰略襲擊”。
而最近幾年,隨著美國兩黨政治攻訐愈演愈烈,社會撕裂日益加深,美國反政府極端主義、民粹主義思潮氾濫,部分群體更將公共部門視為“壓迫者”。
2024年皮尤研究中心資料顯示,僅22%的美國民眾信任政府機構,而消防員、警察等公職人員在很多美國民眾眼中是“既得利益集團”的代名詞。

特別是在反政府極端分子眼中,消防員撲滅山火的行為被曲解為“政府操控自然”,其救援行動更是被汙名為“浪費納稅人錢財”。這種極端敘事透過美國社交媒體瘋狂傳播,甚至催生了其國內的“反救援”亞文化——部分極端組織將襲擊消防員視為“反抗暴政”的英雄行為。
此次事件中,也是因為部分居民甚至質疑消防員的行動動機,最終讓救火者成為孤軍奮戰的“靶子”。
同時,儘管美國已有《反縱火法案》,但對“蓄意縱火致人死亡”的量刑普遍偏低,平均刑期僅7年。從加州山火到愛達荷“伏擊”,美國應急體系暴露的不僅是技術短板,更是社會共識的瓦解。

當一部分人將暴力視為解決問題的手段,當“救人者”淪為“獵殺物件”,任何制度都難以獨善其身。
圖片源自網路
 關注公眾號:
有理兒有面
理   性|   揭   秘|   探   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