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聽了哈佛招生官的建議就能上哈佛,那麼哈佛錄取率應該是100%”

每年申請季,爬藤人數只增不減,能夠被Top30名校錄取,幾乎是每個小夥伴的奮鬥目標,每個人都迫切希望能夠找到一個被名校錄取的規律,每年招生官都會跑出來給出一些建議,但即便每一條都對照著靠近,也不一定能被他們青睞,這到底是為什麼呢?一起來聊聊這個話題。
From Stoooges三士渡
微訊號:StooogesEducation
前些天找選題,我意外翻到了《紐約時報》於2017年寫的一篇文章:10 Things to Know About Getting Into Your Dream College.
▲ 標題中文翻譯:你需要知道的進入夢想大學的10件事
文章大致講的是美國高等教育紀事報的一位編輯在過去十多年採訪上百名美國大學的招生官後,得出的十條建議。
本來想隨手翻譯一下這篇文章,納尼?沒想到被別家機構的編輯捷足先登了!
▲ 請看VCR,這就是我們留學新媒體小編的生存業態💦
大家也太捲了吧!不少機構早在3年前就寫過這篇文章了,你們這是跑得比西方記者還快啊?! 
反觀咱們家的新媒體部在這篇文章釋出7年後,還沒正兒八經解釋給大家聽。唉,愣是把新媒體幹成了舊媒體的速度,慚愧慚愧。
不是不想解釋,不瞞你說,我寫文章偶爾也會拿招生官的建議來水兩句。
可每每引用AO的話,我腦海裡總會回想起六年前進公司參加新人培訓,某位老闆站在臺前對我們這群新兵蛋子講過的一句話:
美本招生官是真話不全說,謊話全不說。你可以把他們的建議,當成些“正確的廢話”。
我趕忙舉了手:招生官好歹是招生領域裡的權威哎,每天接觸到第一手資訊,怎會說正確的廢話呢?他們講的話應該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呀!
大佬接下來講的話,讓我銘記許久:
假如你聽了哈佛招生官給的建議就能上哈佛,那麼哈佛大學錄取率應該是100%。
那一刻,我感覺好像有點開竅了。
多年後,寫過上千篇文章的我對那番話有了新的領悟。很多時候,招生官講些“資訊密度很低”的話,不是不想把實話全說出來,只是工作性質不允許他們這麼做。
你想啊,招生官的任務是什麼?
1
給美國大學招收最厲害的人才
辦私營學校的都清楚,師資只能起一部分作用,最重要的還得是

一所學校的生源。

把寶貴的教育資源給到最優秀的學生,才能最大化學校的長遠利益。因此

招收優質人才

是招生官的首要目的。

▲ 連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教授都承認了生源的重要性,建議學校招收最優秀的高中生
2
降低錄取率,提升學校的逼格
Reddit A2C論壇上每年都有人統計:今年哪家大學給申請者發的“垃圾郵件”最多?
害!我們印象中高高在上的那幫美國名校也免不了俗,得靠一封封營銷郵件來給自己刷存在感,比如MIT、杜克和普渡。
▲ 名校招生官一通操作猛如虎,結果你申完被翠拒,麻了
最搞笑的,還得是這條——哥大給ED拒了的孩子繼續發郵件。真的求求您了,上點心吧💦
名校招生官拜託辦公室的實習生髮這些營銷郵件的行為背後,無非是一場提升學校排名和逼格的低俗鬥爭。不吸引更多人申請,怎麼後續庫庫發拒信,把錄取率降至個位數呢?
2
增加入學率,確保錄取者入學
入學率(Yield Rate)可能是最能反映美國大學人氣的資料了。它能直觀展現出學生拿到Offer後,願不願意去一所學校上學?
入學率計算方式:入學人數/錄取人數*100%,這也是美國大學最難操作的資料。
谷愛凌的母校、斯坦福大學這樣大名鼎鼎的理工牛校,入學率算下來大概在81%,在美國大學算很高的數字。要知道全球理工男最想去的MIT,入學率也才85%。
▲ 斯坦福大學2023-24 Common Data Set提供的資料
那如何保持這麼高的入學率,讓學生接下手中的Offer呢?參考內娛和韓娛的明星團隊在小紅書上的做法——狂買軟文(廣告)刷存在感。
沒辦法,在這個

短影片轟炸

的年代,不少人對有效資訊的記憶

只有短短幾秒鐘,

要想抓住高中生的心智,吸引大家申請入學,招生官不得不拼命砸錢投廣告。

即便是斯坦福,它每年在社交媒體和谷歌AdSense上投放廣告金額也是以千萬美元計數的。早在3年前,斯坦福大學在廣告上投放的錢就高達1030萬美元了。
▲ 節選自我們3年前寫的一篇文章:美國大學在廣告上氪了多少金?
也就是說,美本名校招生官一年工作的KPI總結下來就是三部曲:
吸引一大幫人來申請 ➡️ 把大部分人拒掉 ➡️ 儘量留下最優質的學生
那我們多數申請者的目標是什麼?
在排名高的大學,挑選喜歡的適合自己的專業就讀,獲取優質的教育
名校招生官想吸引更多人申請,再拒掉一波韭菜。而申請者呢,擠破了頭想進名校。
雖說美本申請算是一種“雙向選擇”——學生自由挑選學校,招生官自由挑選學生,但雙方目的從根源上就是相違背的嘛…
所以現在你知道,招生官的建議起到什麼作用了吧?一種“隔靴搔癢”的作用。
就是給你一種“只要我按照AO的話去做,一定能斬獲哈耶普斯麻Offer!!!”的錯覺,申的全是藤校和Top20,結果中招了。不來幾所保底校兜底,等待你的可能是全聚德。
與其看這些輕飄飄的建議,倒不如直接看美本名校資料分析和錄取案例,對於你的申請規劃可能更具參考價值呢。
Reference:
nytimes.com
本文系授權釋出,From Stoooges三士渡,微訊號:StooogesEducation。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北美學霸君誠意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