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在紐約華裔美甲店成長起來的觀察者,雲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社會學系副教授遊天龍深知其中的誤解與偏見,所謂“被管控” 是語言障礙,“低薪”不過是舊資料的誤導。
這場由偏見引發的爭議,讓遊天龍成為亞裔社群反擊刻板敘事的參與者,也開啟了他的學術探索。
從美甲店到學術研究
一場偏見引發的探索
2000年,遊天龍的父母在紐約開始做美甲行業。“我曾幫他們搭建網站、管理賬戶、做在線預訂系統。那時候才發現,這個行業裡藏著太多亞裔的生存智慧。”

圖為遊天龍在參加學術活動。(受訪者供圖)
《漂亮指甲的代價》的報道是遊天龍研究紐約華裔美甲店的契機。在遊天龍看來,這篇看似正義的報道,其實充滿對亞裔的誤解。
遊天龍指出,報道說工人“默默工作像被管控”,其實是新移民英語不好,無法和客人順暢交流;說“工資低”,是因為微信招聘早替代了舊的報紙廣告,因此報紙廣告中的薪資也停留在幾年前;說“韓國人主導行業”,則無視了華人已經成美甲行業主流的事實。
反駁《漂亮指甲的代價》
亞裔的反擊與真相
報道引發了紐約州對美甲行業的加強監管。此後,一場場有組織的抗議活動在紐約展開。一些新聞網站對之前《紐約時報》採訪過的美甲沙龍工人進行回訪,發表了後續報道。亞裔美甲師和社群成員也行動起來,有人僱來遊說公司、有人罷工、有人透過打官司維權。
隨著抗議和批評聲浪的高漲,《紐約時報》的報道陷入反覆爭論,最終承認該報道存在偏見,並且過度概括了美甲行業的問題。
“外界總覺得亞裔‘溫順’,其實我們有自己捍衛生存空間的方式。”帶著這些觀察,遊天龍開始對20多位美甲店老闆和工人的訪談。他發現老闆和工人不是“階級對立”。在低技能移民圈裡,今天你是工人,明天就可能靠著同鄉支援自己開店,老闆與工人是互相托舉的依存關係。

圖為遊天龍父母的美甲店曾幫助過的長者。(受訪者供圖)
遊天龍把這些細節寫進論文,並於2019年發表在《美國行為科學家》雜誌上。“我不是要否定行業問題,而是想讓大家看到全貌。亞裔的故事不該被簡化成‘受害者敘事’,我們有掙扎,但更有智慧;有艱辛,但更有韌性。”他說。
作者:徐文欣
責編:周銳
製圖:杜曉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