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男孩成好萊塢脫口秀頂流,從小「雞娃」卻自曝:我讓父母失望了好多年….

“Jimmy啊!Guess how much?!”
這是當下國際脫口秀界新晉頂流 Jimmy O. Yang 單口喜劇特輯中的一大熱梗。他在香港的首演門票一經發售就瞬間售罄,連續加了三場之後,也幾乎是秒空。黃牛市場上,最高價780元一張的門票,能賣出5800元的高價。

可以說,在世界範圍內,他是當之無愧的亞裔脫口秀頂流,從洛杉磯到溫哥華,再到倫敦和香港,他的脫口秀專場開遍世界,一票難求;從脫口秀到電視熒屏,他用細緻入微的表演塑造了一個又一個深入人心的角色形象,成為好萊塢廣為人知的亞裔美國演員。
他的幽默和才華讓許多電影明星、喜劇人都成為了他的忠實粉絲,他本人更被《People》雜誌評為「改變好萊塢的亞裔面孔」,這同樣也是華人裡難得的殊榮。

Jimmy和歌手鄧紫棋

他就是歐陽萬成(寓意做一萬件事都能成功),英文名Jimmy O. Yang,而觀眾們最熟知的叫法應該是頗具上海味道的——“Jimmy啊”。

圖片來源於網路:吉米脫口秀公開影片

今年1月份Jimmy入駐了小紅書,在自己的家鄉收穫近80萬粉絲。

最近 Jimmy 還因為和王嘉爾的一次專訪,兩個人中英粵語、上海隨機切換,引發了一波討論。
王嘉爾和JIMMY YOUNG在LV路易號開幕上聊天

上世紀80年代末,Jimmy的父母從老上海舉家前往香港做生意,在13歲時,Jimmy又跟隨父母移民美國洛杉磯生活。
在多元環境下成長,他的人生頗有草根逆襲的戲劇性反轉。他把移民二代的辛酸、亞裔家庭的刻板印象、以及對父母望子成龍的隱秘反抗化作笑料,在好萊塢脫口秀舞臺上以揶揄、吐槽的方式說給大家聽,引發了大洋兩岸華人的深刻共鳴。

圖片來源於必應,版權歸作者所有

而深挖他的成長曆程我們會發現,雖然從小在父母的精心教導下長大,但他的人生路並非一帆風順。從作為移民二代被同學嘲笑、孤立;到為追求夢想讓父母倍感失望,他迷茫過、掙扎過,卻從沒有放棄過。
「很長一段時間,我試圖在令自己快樂的生活方式和不令父母失望之間努力找平衡。但最終我發現,最好讓父母失望一段時間,這樣才不會讓自己在餘生都對自己感到失望。」

在嘲笑中長大的移民二代
最初踏足美國演藝圈,吉米只是一個無名氏。試鏡100多次,才爭取到熱播劇《破產姐妹》的客串角色,但只有2句臺詞。
2014年,他扮演《矽谷》程式設計師楊建的角色,獲得了很多觀眾喜愛。也由此為契機,他從客串演員熬成了常駐演員,開始在娛樂圈嶄露頭角。
但即便自己在喜歡的道路上漸漸有了姓名,這一職業選擇依舊與父母的殷殷期待相悖,很長時間裡,父親都認為這只是段“失敗的經歷”。

圖片來源於新民週刊,版權歸作者所有
Jimmy 出生於香港,父母是土生土長上海人。2000年,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教育,父母決定帶著13歲的吉米和哥哥移民美國。
很快,父親便在著名的美林證券(Merrill Lynch)謀得金融顧問一職,工作穩定;但母親由於英文不好,只能在一家中資銀行做出納,收入微薄,這與她此前在香港時裝店做高管的風光不可同日而語。為了繼續在職場找回自信,之後的十年,她獨自回上海工作,每年只回美國一個月。
和很多初來乍到的移二代一樣,吉米一開始連最簡單的英文都聽不懂。本地同學和他打招呼:“what's up”。他以為別人問他天上有什麼,便抬頭看天空。也因語言交流障礙,他無法融入這個圈子,交不到朋友,每日獨來獨往。
在校園環境裡,有時候「不一樣」就是一種原罪。和周圍的同齡人比起來,他看起來青澀瘦弱,聽不懂超級碗、不擅長打籃球,說話還帶有濃濃的中式口音,就連他身上穿著的緊身褲,都會時不時招來大家的嘲笑。

圖片來源於必應,版權歸作者所有
一種身為局外人的自卑感油然而生,他也曾失落、迷茫,但在經歷過各種尷尬之後,他意識到:只有快速融入這個環境,才可以擺脫孤立。
第一步就是要克服語言障礙。只有理解文化,才能融入文化。他透過電視學習英文,黑人電視臺的 Rap City(饒舌節目)和 Stand-up(單口相聲)是他最愛的節目。在努力學習英文和美國文化的過程中,他也慢慢喜歡上嘻哈和脫口秀文化。

克服語言障礙之後,他成功找回自信,開始加倍努力學習。插班就讀初中,他還獲得了“月度學生之星”獎,大頭照被貼在佈告欄。業餘他被父親送去學小提琴、打乒乓球,還曾多次獲得名次,儼然成為了父母眼中那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乖小孩。

月度學生之星的吉米
高中他就讀於著名的比弗利山莊高中(Beverly Hills High School),那裡是安吉麗娜·朱莉等眾多明星的母校,名副其實的富人區。
他是同學們眼中的優等生,但他也在父母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叛逆。他組建了一個叫做“黃豹”的樂隊,做了一張說唱專輯,不過最後只賣出了3張,賺了15美元。
畢業之後,他被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US News 排名29)錄取,攻讀經濟學專業,而後又在著名的金融諮詢公司實習、拿offer。

高中時期的Jimmy,看起來青澀敏感
按部就班的高光人生是父母心中的驕傲,但 Jimmy 內心卻始終困惑,想弄清楚自己真正喜歡的是什麼。

在希望和失望之間徘徊,
卻從未想過放棄
在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讀書的日子讓他深感枯燥。他蓄起了長髮,無心學業,經常逃課,最後花了5年時間才以GPA2.7的成績勉強畢業,自嘲自己在學業上「充其量只是一個平庸的華人」

圖片來源於必應,版權歸作者所有
大學畢業後,Jimmy被父親安排在著名金融諮詢公司美邦(Smith Barny,後來被摩根士丹利收購)實習,他在豪華辦公室裡給百萬富翁整理稅務文、分析基金。實習結束他也順利收到了公司的offer,工作體面、薪資優渥,這很符合父親對Jimmy的人生規劃,但在他看來,這樣日復一日的工作實在是瑣碎而無趣。

他想拒絕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安排,但拒絕意味著打碎父母的期望,背叛他們多年培養所做出的犧牲。在自我和家庭之間的反覆拉扯,也讓他一度陷入了絕望。

後來,他在自傳《如何成為美國人:一本教你令父母失望的移民指南》中嘲諷式地總結了5條“亞洲好小孩”原則:
第一,任何情況下不要挑戰父母長輩;
第二,教育最重要,勝過獨立、幸福和性;
第三,你生下來就欠父母,工作後要報答父母,你就是父母的養老金;
第四,即使沒有任何親戚關係,也要叫長輩叔叔阿姨;
第五,家庭第一,金錢第二,永不追夢。
但Jimmy要挑戰這些原則。 

摘自吉米自傳《如何成為美國人》

對Jimmy而言,畢業季是人生的分水嶺。在那一年的畢業典禮上,前校友邁克·賈奇分享了自己畢業後的人生經歷。他先是在矽谷科技企業工作,但工作內容卻讓人厭煩,幾番思索之下,他選擇了辭職,並最終在熱愛的喜劇和動畫領域找到了人生理想。
Jimmy 聽完大為震撼,他決心要背叛他的家庭教育,堅定地追求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業。

也是在這段時間,吉米嘗試了很多不同的事,比如柔術、拳擊,但都以失敗告終。所幸他找到了脫口秀,用簡練、有趣的語言去表達自己對中美文化碰撞的新鮮認知,並從中感受到了夢寐以求的「激情」。
一開始上臺講開放麥,空氣中總時不時瀰漫著尷尬,但脫口秀俱樂部的演員們都是熱心腸,碰到觀眾反饋不好的時候,他們會熱情地幫助Jimmy分析演講可能存在的問題,並給予改進的建議。俱樂部裡有黑人、白人、亞裔、拉丁裔,但不論你來自何方,只要你足夠好笑,就能夠獲得認同。

圖片來源於必應,版權歸作者所有:吉米說相聲時生活落魄
在這方舞臺上,他用幽默的言語表達,分享自己身為亞裔移民難以融入當地社會的無奈,以及身處東西方不同文化之間的割裂。觀眾鬨堂大笑之後,也忍不住反思背後的文化碰撞。
在越來越多的共鳴中,吉米慢慢有了成就感:你每說一句話,臺下反應都是即時的。他們笑,就代表他們理解你。
他在單口喜劇俱樂部當門衛,以此換得10分鐘登臺機會,不斷打磨演技和表演功力。每月200美元收入,薪酬微薄,根本無法養活自己,所以他一邊吃素食泡麵和廉價香腸,一邊兼職賣二手車,還去俱樂部做DJ,兼職做網約車司機。

圖片來源於必應,版權歸作者所有

他時而覺得很開心,時而腦海裡也想起爸爸的話:追求夢想只會讓你變成流浪漢。就在他圍繞著各色俱樂部打轉的時候,導師肖恩·凱利(Sean Kelly)找到了他,並鼓勵他去尋找更大的舞臺。他告訴Jimmy:你的經歷很獨特,可以多講述自己的故事,勇敢追尋自己的演藝夢想。
於是,他來到洛杉磯,一切從頭開始。

我嘗試了一萬次失敗,
才迎來成功
紮根在脫口秀舞臺磨練演技和臺詞功底3年,他未走紅,卻也並未灰心。
2011年,他逐夢好萊塢,和50個亞裔群演競爭,爭取到《破產姐妹》第1季13集的小角色:在超市等候結賬逐步失去耐心的亞洲人。出場不到2分鐘,僅有2句臺詞。

圖片來源於美劇《破產姐妹》
慢慢地,吉米頻繁跑劇組試鏡,爭取小角色。後來,他藉著著名喜劇《矽谷》的表演積攢起了名氣。
程式設計師楊建在《矽谷》第一季中是一個不起眼的路人甲角色。儘管臺詞少,Jimmy也努力抓住機會,反覆揣摩人物表演和心理。而後他成為了第二季的固定角色、第三季的重要配角,性格從呆萌到暗黑,有了戲劇性的情節反轉和撥洋蔥式的表演層次。
他被更多美國人認識:我總算小有名氣了,甚至在一些中餐館可以得到免費的開胃菜!

美劇《矽谷》中的楊建
之後,他還和奧斯卡金像獎首位華裔影后楊紫瓊合作,一起出演全亞裔班底的電影《摘金奇緣》。這部劇已播出八年,演員們依然在一個群裡,偶爾問候。

電影《摘金奇緣》劇照,版權歸作者所有
去年,他主演了由華裔作家遊朝凱原著小說改編的美劇《內景唐人街》,高度契合的角色形象又讓他一炮而紅。

美劇《內景唐人街》
《恐怖波士頓》首映禮,Jimmy 帶著父母一起走紅毯,四周眾星雲集。也是在這一刻,Jimmy 由衷地覺得自己實現了美國夢,也成功得到了父母的一些認可。父親這樣評價道:有你做兒子就像中了彩票……不是百萬大獎,但像20美元的小獎。

圖片來源於必應,版權歸作者所有
在好萊塢混出頭之後,他選擇回到脫口秀舞臺,自己寫原創指令碼,第一齣“Good Deal”(好買賣)就耗費十年。最初來看秀的關注大多是美劇粉絲,而後他講述上海家庭在美國生活的故事段子被越來越多的華人觀眾認同、關注。
曾經讓Jimmy頗為苦惱的關於文化、語言、身份認同的掙扎與困惑,最終都在時間裡分解,成為他脫口秀的養料,也成為了獨屬於他的人生標籤。

圖片來源於小紅書,版權歸作者所有
他會好奇地問:“我爸爸英文名叫Richard。我問他,為什麼你起這名?”爸爸淡定回覆:“因為我想變有錢。”

也會吐槽爸爸的家庭觀念很重,讀書時總要求Jimmy每晚七點回去陪伴他吃晚餐,否則電話裡就會傳來親切問候:“你死了嗎?” 
如果他表示想在同學家玩,爸爸下一句話就是:你覺得我死了嗎?每當這時Jimmy都會想,媽媽大部分時間留在香港,哥哥已經去讀大學,留爸爸一個人吃晚餐實在是太可憐了。
這種對家庭的歉疚感伴隨他的成長良久,長大後他也會吐槽:父母表達愛意的語言是口頭辱罵,不要跟你媽媽說我愛你,她會以為你得了癌症。但是他也說:他們從不說我愛你,但他們會給你做飯,這是他們的愛。

當父親想要鼓勵他說,總是“打壓”先行:“雖然你很慢,雖然你很弱,雖然你很爛,但是你能幹好……”

每次回家,都能接收到來自媽媽三百六十度無死角的評論:你臉不好看、你穿得不好看、你頭髮不好看…… 惹得Jimmy在書裡自嘲自己是一個肥胖的、無家可歸的同性戀者。

這些充斥著生活觀察的段子,每次都能引發華裔群體深深的共鳴,觀眾們總是一邊笑著鼓掌一邊表示:這話我們經常聽到!我們有一樣的父母!

其實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一直被Jimmy寫進段子裡吐槽的爸爸,是一位人生充滿傳奇的上海爺叔。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
70年代末,香港經濟蓬勃向上,Jimmy爸爸頗具經濟頭腦,一早就進入金融行業做期貨交易員。有了創業資本之後,他看準時機,創辦醫療裝置公司,藉助香港地利,成為了日本醫療儀器的獨家代理。之後又乘上了改革開放的東風,吃到了時代紅利。
移民美國後他進入金融行業,與太太做候鳥夫妻,還被兒子逐夢好萊塢的理想帶動,踏足演藝圈做演員,成為好萊塢劇集特別的華裔面孔。
從歐陽爺叔到兒子Jimmy,從上海到美國,和很多海外華人一樣,他們都在不同文化夾縫中努力生長、尋找方向。Jimmy在好萊塢成名,卻說:“我沒覺得那裡是家。”
回看來時路,在一個又一個時代浪潮裡尋找機會,在“遷徙”的人生中逐漸找到自己是誰,並努力活出自己的精彩和生命力,這一點在任何時候,都顯得尤為難得。
作者:Anna。在四維空間永葆熱情與好奇的探索者。
精英說是全球精英、留學生的聚集地。每日釋出海內外前沿資訊,這裡有留學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國街頭訪問,全方位為你展現真實的海外生活。歡迎大家關注精英說(ID: elitestalk)。
Reference:
穀雨星球:上海男孩成好萊塢頂流,卻自爆:父親一直對我失望
外灘the bund:北美華人喜劇頂流,亞洲首演秒光,“上海孩子”Jimmy歐陽回來了
 新民週刊:專訪脫口秀演員Jimmy O. Yang(歐陽萬成):從上海灘走向國際舞臺
▼精英說線上直播講座來啦~
從“對抗”到“對話”;
從“控制”到“支援”;
暑期來臨,親子關係如何打破僵局?
本期直播特別邀請了資深心理學家李博士
做客精英說直播間
告訴你如何化解親子間的誤解
實現高質量陪伴?
7月10日(本週四)晚19:30-20:30
掃描海報下方二維碼
即可預約觀看直播~

“在看”我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