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教授50美元叫板DeepSeek和OpenAI!

3480
12
·
··
AI成本大跳水
斯坦福教授李飛飛 50美元搞定AI模型
叫板OpenAI和DeepSeek!

大家都知道,訓練AI模型可是個燒錢的活兒。像OpenAI、DeepMind這些大公司,動不動就得砸幾百萬美元,用一堆高階GPU才能搞出一個厲害的AI模型。
最近,斯坦福大學和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卻玩出了新花樣——斯坦福大學教授李飛飛只花了不到50美元的雲計算費用,就訓練出了一個叫S1的AI模型,而且這傢伙在數學和程式設計上的表現,居然能和OpenAI的O1、DeepSeek的R1掰掰手腕!
這一下子就把AI訓練的門檻拉低了,說不定以後AI技術會變得更親民、更普及。

S1的低成本秘訣:蒸餾法
蒸餾法是個啥?
簡單來說,蒸餾法就像“師傅帶徒弟”。用一個超強的AI模型(師傅)去教一個小巧的模型(徒弟),讓徒弟學會師傅的看家本領,但不用像師傅那樣費勁。這樣一來,徒弟既厲害又省資源。
在訓練S1的時候,研究人員選了谷歌的Gemini 2.0 Flash Thinking Experimental當師傅,從中提取精華,再透過最佳化引數、砍掉不必要的計算,讓S1在低成本下也能有強大的推理能力。這種方法不僅省時間,還不用依賴那些貴得嚇人的硬體,讓高質量AI模型變得“接地氣”了。

S1:AI技術走向平民化
別看S1的訓練成本低得離譜,但它在數學和程式設計上的表現可不含糊,甚至能和業內頂尖的模型比一比,比如:
OpenAI O1:OpenAI最近推出的推理模型,擅長數學、邏輯推理和程式設計。
DeepSeek R1:中國DeepSeek團隊釋出的強大推理模型,執行力超強。
S1的成功證明了一件事:就算沒有天價的計算資源,照樣能訓練出厲害的AI模型。這下,“大算力=強AI”的老觀念要被打破了!
降低AI研究門檻
以前訓練AI模型得砸大錢,動不動就幾百萬美元,搞得學術界和小公司根本玩不起。但S1的低成本訓練方式,讓更多中小團隊也能加入AI研究的大軍,說不定還能搞出點新花樣。
推動AI去中心化
現在,全球最牛的AI模型基本都攥在幾家科技巨頭手裡,比如OpenAI、谷歌、微軟。但S1的成功告訴我們,學術機構和個人開發者也能做出強大的AI模型。這樣一來,AI技術就不再是巨頭的專屬,未來可能會更加開放和多元。
促進高效AI模型的發展
S1的訓練方式特別注重資源最佳化,說明未來的AI研究會更偏向輕量化、高效化。以後可能會出現一堆小巧但效能強悍的AI模型,適合用在手機、低功耗裝置上,讓AI技術真正走進普通人的生活。
AI的未來:更強、更輕、更普及
斯坦福和華盛頓大學的研究團隊用S1向世界展示了一條新路——用更少的資源,做出更強的AI。
斯坦福大學的AI大牛李飛飛一直倡導AI技術要普惠大眾
她說過:“AI應該為所有人服務,而不是隻屬於少數科技公司。”S1的突破,正是這種理念的實踐成果。它不僅可能改變學術界的研究方式,還可能影響商業AI的發展,甚至對整個科技行業的成本結構產生深遠影響。
未來,AI可能不再是巨頭們的專屬遊戲,而是變成一個誰都能參與、誰都能創新的領域。想象一下,以後每個人都能用低成本訓練出自己的AI模型,那該有多酷!

延伸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