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小到大,一直覺得逛公園是獨屬於老年人的愛好,直到有一天,發現我也愛逛公園了(但必須高低不承認自己也老了)。那些去了無數次的公園,突然某個時刻,就跟開竅了似的,發覺它原來這麼好看。
特別是在北京這麼一座城市裡,公園就是一個城市的減速帶。快節奏的日子過得rōu rōu的,去公園裡慢悠悠走走,曬曬太陽,裡裡外外都不長蟲——
文、圖|原版二姐
另一個天壇
天壇雖然貴為世界文化遺產,但打小我就覺得它是北京最沒勁的公園。有勁的公園,動物園自是一等一的,有猴兒,有獅子老虎大小熊貓,即使小時候去動物園每每要帶著寫作文的重任,老師甚至親自帶我們觀察大猩猩,那也好玩兒啊,動物永遠是最好玩兒的。
其他帶勁的公園,次一等的是有好玩兒的遊樂場的,有滑梯鞦韆比有湖更吸引我。陶然亭公園曾經有個「雪山」滑梯,相當於孩子們心目中的頂流。再次一等,是能划船的。北海有什麼意思?白塔哪兒好看啊?但是歌裡都唱了,讓我們蕩起雙槳——這個蕩字用得真好。
天壇有什麼呢?要什麼沒什麼呀!對一個孩子來說,沒有熱鬧的動物,沒有可心的遊樂場,連划船的水面都沒有,能有啥好玩兒?祈年殿就是個大號的亭子,我小時候真是這麼認為的。
後來,後來還是覺得天壇沒什麼意思。除了「亭子」就是樹。樹能有什麼可看的。就這麼睜眼瞎了好多年。即便是到了三五年之前,冬天去天壇就是為了刷步,那個時候,天壇基本上起到了一個操場的作用。
什麼時候覺得天壇有點兒意思了呢?是有一次從東門進去往祈年殿方向走,祈年殿從一圈牆上面露出來頂上的一部分,那個藍色,沉靜優雅,僅僅是望著它走過去,人都不著急了。突然覺得祈年殿原來這麼好看。不是無數人拍過無數次的、在它正面的廣場上拍的那種一覽無遺的大全景,是它的一部分,特別動人。那是夏天,熱,但走到這兒人就靜下來、沉下來了。

如果說建築的形制讓我對天壇有了興趣(但並沒有查過任何史料去認真做做功課),那麼讓我覺出天壇的好,則是天壇的樹。就是最近這三四年,當我真正開始喜歡樹,毫不嫌棄冬天葉子落盡的禿樹,覺得禿樹的枝條都很優美好看,不覺得松柏常綠而無趣,才開始真正喜歡天壇。反而祈年殿在我心裡不是最重要的位置,當然它也很好看。
天壇的樹特別多。尤其古樹特別多。科普園裡介紹說,北京城區近三成的一級古樹在天壇。古樹有「職稱」:一級是300年以上的,掛紅色標牌;二級是100年以上的,掛綠色標牌。300年,經過多少風雪,看過多少故事,它們要是會說話,編劇都下崗吧。
祈年殿東側有棵側柏,將近600年了。主要是老樹都太好看了:身形高大粗壯,樹冠幅員遼闊,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氣勢。樹一定要高、樹冠要大才好看。年輕的樹天然就吃虧。
天壇松樹和柏樹特別多。實際上我分不太清松和柏。但我喜歡它們的味道。五六月份,天還不太熱的時候,趕清晨去天壇走走,那些松啊柏啊,在早晨剛睡醒的時候,拌著露水,特別好聞。怡神的松香,還有好聽的鳥叫,喜鵲和松鼠出來吃飯……想想就十分美好。
天壇東門進門處也頗有些有規模的樹。一棵就夠看半個鐘頭的。何況,還添上曼妙的屋脊。有風的時候,除了看樹的形態姿容,還能聽風的各種聲音,算買一送一。
沒什麼急事的話,我就站那兒看樹。所謂歲月靜好,無非是心裡沒事兒。沒事兒的人才會站樹底下仰頭看半天。心裡默默讚歎,臉上似笑非笑。我尤其喜歡樹葉以天空為背景,隨手塗出來的剪影一般,看得人心裡靜靜的,就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想想。那些枝葉分割出的形狀,有著音樂般的節律。人再偉大,這個是製造不出來的。樹有自己的主意、自己的設計,每一棵都是全球獨家,不帶重樣的。多麼美妙神奇啊。

天壇那麼多樹當中,如果讓我選一棵能代表天壇的樹,一棵絕色,當屬宰牲亭東南角的杜梨。
從東門進去,走不了幾步就是宰牲亭,這棵樹在宰牲亭東南角的外面。路過過很多次。夏天、秋天、冬天,和春天。從來沒趕上過它開花。長滿葉子的季節它就很好看,枝條曼妙,葉子繁盛,優雅秀氣。如果說日壇那棵巨大的懸鈴木充滿陽剛之氣,那這棵樹就是風情萬種。我每次路過都會駐足欣賞一下。不知道它是什麼樹,更不知道它會開花。
4月大風入境北京的前一天晚上,棟樑(我先生)發我一影片,是一棵花樹,密密匝匝開得落雪一樣,說是天壇的杜梨。我看了一下背景、周圍,斷定它就是我從來不認識的那棵大美人。
北京一直在說週五傍晚開始颳大風。早上起來就猶豫去不去。天兒吧,灰了吧唧、烏烏突突,喘不上氣兒來似的,講真是不宜出門。但想到即將到來的,大妖風,深怕錯過了最後時機,樹就禿了。它一年才開這麼幾天。錯過就是一年。北京什麼時候刮過13級的風啊……一想到一樹梨花即將在狂風中散得沒影兒,就心疼得不行,還是咬牙奔赴了。
幸虧去了。好美,好美,好美啊。
從此,每年春天,又多了一個念想兒。
我滿以為十幾級大風過後,樹必禿無疑;結果各路朋友從四面八方告訴我:花還在。都快給我感動哭了。

頤和園的秘密
小時候去頤和園十次有八次是為了寫作文。另外兩次,一次是我媽看玉蘭,一次是三姨五姨和我們去划船。所以頤和園它很久以來是一個強功能性的公園,啥皇家園林啊,它主要是有用。美不美的,沒顧上感覺。
後來也去過。頭些年棟樑休年假的時候去過。最大的感覺是,怎nèn麼多人哪?
真正覺出頤和園的美,是2020年冬天,就那個特殊時期剛開始的時候,從2月11號到25號,兩週之內我們倆去了4趟頤和園:沒地方可去;園子真好看還人少。
第一次去,從進到出,一個小時吧,速戰速決。從東南門進去的。從來沒走過這個門。看什麼都新鮮。前幾天下的雪還沒有完全化。昆明湖的冰面上有大片大片的白。霧霾天,空氣不透徹,略遠點兒的亭臺樓閣和樹,就看不太清楚,佛香閣幾乎隱身,只有輪廓。一切都很朦朧、模糊。但有一種意想不到的美。跟看得明白、看得痛快、一覽無餘截然不同。怎麼說,這種美,安靜又彷徨。讓你無法快速行走、大聲說話,以免驚擾了這些畫面。

頭一次在這個角度看十七孔橋。這個畫面成了我心目中頤和園的代表。就是提到頤和園,我想到的第一個畫面,不是佛香閣不是長廊也不是春和景明的西堤,而是冬天雪後的十七孔橋。
後來那年2月25號我們又去了一次。從山上遠望十七孔橋——依舊又靜又美。
還有一個幾年來讓我念念不忘的,是頤和園的桂花。2022年9月9號,我們閨蜜團去了頤和園。桂花開了。話說,那似乎是我頭一次在北京見到活的桂花。
我們從停車場往東門走的時候,路邊突然飄來桂花香。看不見花在哪兒,但花香確確實實存在。那香不濃也不嗆,正好詮釋一個飄字,做香水也好。若再濃一點兒,香味就杵鼻子裡了,做成香水也是壓體臭。所以啊,過猶不及、距離產生美,都是在論的。
已經去了天國的小叨是這麼寫的:
據汪曾祺先生說 「北京這地界兒沒幾棵桂花樹」 ,我估摸著是水土氣候都不相宜, 不好伺候, 也就難成氣候 。如此說來, 當為頤和園的園丁師傅浮一大白。 若非他們技藝精湛 ,北京人民都沒處賞桂花去了~~
今年,頤和園的桂花開得早也開得厚。 一陣風過,甜香馥郁,都能漫到宮牆外頭。我就喜歡這樣的桂花香。不必到跟前兒,就遠遠的,若有似無,恰到好處。 哈尼說,她最喜歡的桂花香,是拌了蜜糖澆到糯米藕上。二姐就更乾脆了 :「還要什麼藕啊,直接澆在糯米飯上就行。」於是……我們開始站在桂花樹底下討論 ,白糯米粽子可以安排上了(此處需澄清 ,隊伍不是我帶歪的)。
頤和園金桂和丹桂此時正在盛花期。感興趣的同學們,東宮門請入。
去頤和園最推薦的方式是從巴溝坐西郊線,俗稱的小火車。坐上西郊線,滿眼都是綠,三山五園真不是吹的。一站就到頤和園西門,後面幾站可以到達植物園、香山。
如果是開車去,頤和園西門停車場是全北京我最愛的寶藏停車場,進可攻退可守,單一個停車場就夠玩兒半天的,有大片規劃整齊的懸鈴木,每棵樹都挺拔秀美。從西門進頤和園,整個園區西半部分遊人稀少,景緻清幽,拍出的照片都更文藝。

2020年2月25號,從山上遠望十七孔橋
公園們的「代表作」
北京有特色的公園,都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比如說玉淵潭,跟櫻花聯絡在一起;中山公園跟鬱金香聯絡在一起;景山,是跟牡丹聯絡在一起。
景山牡丹那麼有名,我也是2023年才頭一次去。那年春天,大學一位女同學從美國回來探親。天天在朋友圈看著她遊北京,各種網紅景點,她比我去得多、玩兒得歡實,讓我覺得需要重新認識北京……看她逛景山,跟牡丹同框,主要是那位女同學,大氣明豔,跟牡丹的氣質十分match,連帶著對景山牡丹也好奇起來。於是乎也去了一趟。景山遍地是牡丹。真真是奼紫嫣紅開遍。一個品種也不認識。轉了一圈,基本瞎看。回來查,姚黃魏紫趙粉都見著了,沒有歐碧。許是因為不認識,站跟前也不知道誰是誰。收穫還是有:牡丹華麗,貴氣,一個「美」字似乎cover不了她全部的特質,想了想,還有什麼感覺呢?特別盛世,特別國泰民安。花開時節動京城,所言不虛。
不過,跟牡丹比起來,烏泱烏泱的旅遊團、歡蹦亂跳的春遊小學生、吐槽「北海南門一個車都沒有,全被騎走了」的帥氣弟弟,更讓我意識到,姆們北京,還是很有活力噠。
還有免費的日壇公園。公園不大。有出名的銀杏。據說春天花也不少。但我最愛的,是臨近北門的一棵巨大的懸鈴木。冠幅超大,猶如旋轉木馬。曾經繞著它拍影片,繞一圈一分多鐘。這幾年養成了習慣,秋天一定要去看看它。對我來說,這棵樹就等於這個公園。

日壇公園的懸鈴木
網紅公園永遠人多。反而是不那麼頂流的公園,我可能會特別喜歡。它們也有各自的「代表作」。
2023年國慶期間我們發現了龍潭中湖公園。6天之內我去了3趟。公園不大,走一圈用不了一個小時。最最吸引我的是,環公園有一整圈跑道。這對膝蓋有傷人士太友好了。在不影響跑者的前提下,我在跑道上偶爾也慢跑幾步,以快走居多。本來我們就有刷步的習慣,更何況公園裡還有很多的樹、有湖、還有湖心島的簡餐和咖啡廳。對假裝熱愛運動的人,簡直是啥啥都預備好了:速速走一圈,對得起大腦了,就去簡餐廳吃紅燒肉煎餅或者垃圾煎餅搭配薯條和啤酒,以吃到8000步全白走了為止。

其實,相比跑道,我更愛兩邊高大的楊樹。超愛。
這個公園還很會玩兒。經常組織活動。有露天電影,有攝影展,有組織跑步,秋天還辦過「老北京拔根兒大賽」。4月19號有一個二手市集,我們特意去逛了逛。很好玩。這種接地氣、生活化的活動,它不太可能出現在天壇故宮頤和園;但是在這種沒有古建築、吃不到新國風流量的小公園,確實挺聚人氣的。
還有一些公園裡的人,也會讓那個公園變得獨特。
去年深秋時節,我和棟樑去了一趟碧雲寺。五百羅漢堂我無甚感覺,在一個院子裡發現了兩隻貓,就站那兒不走了。屋裡出來一個短髮的姑娘,是工作人員,我們倆就站在樹底下聊天,從倆貓叫什麼聊到池塘裡的錦鯉叫什麼,又說到春天花開時節,整個寺裡有多好看。然後我們自然而然地就加了微信。經常看她發的影片,從冬天到春天,從寒冷到溫暖,從寂寥到生機,一樹垂絲海棠明媚燦爛。感覺她是真的喜歡這個園子,喜歡自己的工作。偶爾實在羨慕她天天在風景裡上班,要不是距離太遠,我都想去當個義工什麼的:在園林工作,就是把自己扔進四季裡面,何等誘人。
真的,現在想做的工作,第一是動物園飼養員,第二就是公園裡的園丁。不給錢白乾那種。

碧雲寺的貓
那些不知名的「小公園」
大概在2015年左右,那時候地鐵西郊線尚未竣工,我們拉著公婆在玉泉山附近開車瞎逛,無意中發現一個園子,就進去了,有坡有水,有甬道有亭子,主要是沒什麼人。天氣好的時候,視野開闊,能看到玉泉山,望之蔚然。當時我們不知道它叫什麼,後來那個園子越來越有模樣,明顯是有設計的,我們才知道它是中塢公園。往北穿過一條鐵軌,就進入另一個園子,那就是北塢。這兩個公園現在也不那麼小眾了,經過了這些年,以前的小樹都長高了。
早幾年,我們還帶公婆去過機場二高速路邊的京城槐園,那時候槐園也沒什麼人知道,現在似乎人氣也不是很高。但是我們都很喜歡這個公園,不大,走一圈下來,老人不會累。有很多高大的樹,停車場就在樹林裡,夏天停車有陰涼。跟其他規劃整齊的公園相比,槐園給我的感覺是自然態,沒有特別梳洗打扮似的,仗著那些大樹,自得風流。後來婆婆走了以後,我們幾乎沒再去過,不知道現在啥樣了。
還有一年,五一長假,想帶老人去郊區,出城的路條條堵,開了仨鐘頭沒出了五環,乾脆不去了,回城吧。無意中撞見一個公園,似乎叫黃草灣,在亞運村北苑附近,有些野趣,後來一查,人家就叫郊野公園。那天婆婆很開心,去不了郊區就在公園裡走走也是好的,隨機應變是美德。婆婆說,照那個堵車程度,等我們開到懷柔密雲的,都沒時間吃飯就得往回趕。
海淀萬柳那邊有兩個很小的公園,一個叫巴溝山水園,一個叫長春健身園。我覺得這倆公園是萬柳那些住宅的配套設施。豪宅我們買不起,但是當年帶我媽去倆小園子遛遛,透透氣 ,是極好的。週六下午,開著車,帶著輪椅,推著我媽在倆公園裡看看樹、看看草,在水邊坐一會兒,兩個小時後回家,我們就該去給我媽買麻豆腐了。也是在那兩個小小的公園裡,我第一次注意到,再小的公園,春天開花的時候,該有的品種全都有。
西三環玲瓏公園,主體是玲瓏塔。玲瓏塔又叫永安萬壽塔,高50米,八角十三層密簷式磚塔,塔身有佛像、飛天、花卉浮雕,非常精美,很漂亮的一座塔。塔下的公園,也是透著玲瓏二字,小而秀氣。秋天,樹冠巨大的銀杏樹,也不輸其他有銀杏林的知名公園。春天奼紫嫣紅時節,玲瓏塔上的浮雕,是春花最美麗的背景。親測,出片。

玲瓏塔下 春花爛漫
逛公園時,我們在逛什麼?
前些年我還上班的時候,公司有個姑娘去醫院看眼睛,醫生叮囑她,工作20分鐘,休息一下,抬頭看看遠方。我們那姑娘一臉無辜:「我們公司沒有遠方。」她回來說起這事,大家都笑。
北京太大了,不算郊區,即便是市區,也太大了。市區裡最多的就是房子和路,高的矮的建築、新的舊的馬路。確實我們享受到了高速發展帶來的生活便利,同時呢,自然這倆字就被擠得小了。為什麼現在大家愛去公園?公園是我們能以相對低的成本接觸到的大自然啊,哪怕它是微縮的自然,也比家裡大很多。家裡養再多植物,能比公園樹更多麼?寫字樓屬於生存範疇,公園屬於生活範疇。
前幾天還看到一篇文章,樹能給人力量,這個是有科學依據的。抬頭看樹,能降低壓力、提升專注力而且頸椎友好,同時還能開啟視覺之外的其他感官,所以據說年輕人時興「抱樹」。我在公園裡雖然沒見過貼樹、抱樹的,但是新生葉子那晃眼的綠,看著就覺得痛快。春天公園裡大片大片的新綠,好像那些樹葉都嘰嘰喳喳的,到了夏天,樹葉顏色變深,就是一個不說話的沉默狀態。但樹就有這麼個功能,無論你能量有多低,看看它,就相當於續航了。
愛上逛公園的這幾年,我和北京這座城市的關係,也發生了一些變化。
我出生在這兒,在這兒上學、長大、工作、生活,忙忙叨叨的時候沒空多看它一眼,迷迷瞪瞪、糊里糊塗過日子的時候也沒想著多看它一眼。很長時間裡,我心裡沒有故鄉這個概念。也不是說心理上疏遠、排斥它,純就是瞎,看不見。
故鄉是什麼?我覺得不僅僅是你出生的地方,它更應該是你心裡認同的地方,你不認這個地方,那從出生到死亡哪怕一百年,這個地方也不是你的故鄉。
以前也愛往外跑。年假沒有一天浪費的。因為家裡的事兒,最近9年沒離開過北京,連去郊區都是當天往返。今年2月以來,因為需要每隔4個小時給老貓喂一次飯,離開家就不能超過4個小時。4個小時能去哪兒呢?看朋友圈裡滿世界旅遊的人不羨慕麼?但是出不去只羨慕也白搭,那不就只能撿著身邊、附近,多發現一些樂趣。
人一沉下來,大概就能發現身邊的妙處了。也是巧了,身邊還不錯。北京近些年也有一些變化。前幾天看一篇文章說,截至2024年,北京有1065座公園。是不是被這個數字嚇一跳?我沒有去查證這1065座公園有多少在市區、多少在郊區,但是北京的公園比以前多了,這個是有感覺的,家附近不知道什麼時候就多出來一個公園。而且公園裡可玩兒的也多了,比如大家都去跑步的,跑步也不是幹跑,能跑出小動物路線,著名的如天壇公園約5.3公里的小象路線,奧森約10公里的兔子路線。第一個跑出小動物路線的跑者可真是個大聰明。還有可以滑板的、露營的、放風箏的,還有大小孩子們都喜歡的遊樂場;還有特別適合觀鳥的,賞花看樹就更不用說了,屬於標配。
總之,如今偌大的北京城裡,無論你住在哪個方位,都能在家的附近找到好逛的公園,遛腿兒、喘氣兒、望天兒。逛公園有什麼好呢?大概就是當你在公園裡發現了詩,不能去遠方的失落就會減弱許多。
作家賈行家說,「我們努力而平靜地去和身邊的人,和日常的微小事物建立深入的關聯,不求強勁地超越、顛覆和解放,也是可以的。」我覺得這句話就是說給我的,說的就是我在北京的狀態:沒有取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過普通、平靜、有樂趣的生活,也可以,不丟人。


故宮角樓,秋天的好天氣,要在這兒站一會兒。不用買票也不用預約。多氣急敗壞,跟這兒站一會兒就平靜了
親愛的讀者們,不星標《人物》公眾號,不僅會收不到我們的最新推送,還會看不到我們精心挑選的封面大圖!星標《人物》,不錯過每一個精彩故事。希望我們像以前一樣,日日相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