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頭圖由豆包生成,提示詞:美國超市
前幾天,中美網民在“小紅書”上熱火朝天地對賬,發現中美物價差距非常大,很多美國使用者哀嘆自己過得遠不如中國人:“中國才是第一世界,美國是第三世界!”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先說結論:中產對比中產,美國在有些方面的確不如中國。但因為收入差距巨大,整體生活水平還是美國更高一些。

收入:高3-6倍
按照美國勞工統計局的資料,2023年全美國平均工資為59384美元,按當前匯率等於431721元。
按照中國國家統計局釋出的資料,2023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120698元,全國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68340元。
美國普通白領和藍領收入差距不大。加州屬於比較富裕的地區,2024年平均工資是84448美元。其中坐辦公室沒有特殊技能的普通白領,收入一般在5~10萬美元,不如有專業技能的藍領。例如護士的平均年收入是130560美元。水電工的年收入可以到10~15萬美元,跟矽谷大廠本科畢業生起薪差不多。
當然矽谷工程師畢業10年之後,年收入可以達到20~30萬美元。收入最低的快餐店小時工,時薪一般是20多美元。

這是我家附近的In-N-Out漢堡連鎖店,小時工的工資是22~26.5美元/小時,另外還有社保和醫保。如果不加班,每天工作8小時,每週工作5天,一個月的工資相當於人民幣28000~34000元。
比中國白領高好幾倍的收入,能不能承受更高倍數的物價呢?我們從衣食住行、醫療、教育這些開銷大頭來觀察一下。

居住——3.5年工資全款買別墅
無論在中國還是美國,居住都是第一大消費支出。居住成本分兩種,即購房和租房。
從購房角度來看,2018~2024年,美國房價暴漲了50%以上,2024年平均價格是41.55萬美元,相當於一對夫妻3.5年的工資。
注意,這是一套帶花園的獨立別墅的價格,平均面積是217平方米。
美國的房屋面積計算方法是隻算地板面積,哪怕是一樓能停兩輛車的車庫,也是不算面積的。樓梯所佔面積和花園面積也不計入。當然這是全國平均的情況,在東西沿海發達地區,3.5年是遠遠不夠的。
比如在我居住的南加州橙縣,最近6年價格翻番,單套均價已經超過100萬美元,按面積算單價在4~10萬元人民幣/平方米。一對拿平均工資的夫妻,需要5~7年的工資才能全款買房。
這樣看起來,美國中產階層買房似乎比中國中產壓力小很多。
但美國房產的持有成本相當高,每年要交的房產稅在1%~3%之間。因為房產稅是美國地方城市政府最主要的收入來源,教育、治安方面的支出主要依靠房產稅。
另外房主還需要購買房屋保險,從幾百美元到兩三千美元甚至更高。有社群的房子還要付HOA費用,也就是物業費,普通獨立住宅一般在100~400美元/月,如果是Condo這種物業管理職責比較多的物業型別,物業費會更高。
從租客角度來看,全美範圍內,美國約三分之一(34.4%)的家庭選擇租房,這個比例一直相當穩定。2024年全美平均租金是1654美元/月,按全國平均數夫妻倆1萬美元/月的工資計算,似乎壓力還不大。
但同樣在沿海發達地區,租房壓力相當大,我家附近房產公司統一管理的出租型Apartment,三個臥室的聯排,租金在3500~4500美元/月,按加州平均工資84448美元/年計算,會佔到一對夫妻收入的1/3左右的。
有HOA管理的社群,公共設施一般會比中國的公寓小區更好。比如我現在住的小區,有3個游泳池會所,有常年24小時38度的SPA池、3個健身房、3個棒球場、一個標準足球場、8個匹克球場、4個網球場和一個室內籃球館,租客一樣可以免費享用。
下圖是其中的棒球場和足球場:


衣食行——下不起館子
服裝應該是佔美國人收入比例最低的一項開銷了,因為絕大部分美國人在穿著上實在太不講究了!尤其是在加州,常年溫暖的氣候,夏天就是T恤,冬天加件外套。
加州住宅都有不小的衣帽間,但裡面是沒有衣櫃的,只有幾根掛T恤的橫杆。不講究的加州人經常在Costco和沃爾瑪解決穿著問題,單價比中國貴不了多少,比如冬天的“州服”——連帽衫在Costco價格是14.99美元。
吃卻是一項巨大的開支,尤其是餐館的價格。疫情以來,由於物價上漲尤其是工資上漲,在加州中餐館一個普通炒菜的單價,從10美元左右漲到了15~25美元,還要加7.5%~9.5%的消費稅和15%~20%的小費。
我比較過同在海底撈消費,在加州爾灣店三個人要花200多美元,回到北京卻只要300多人民幣,差了五六倍。
而且美國的餐飲行業遠不如中國發達,不僅品種少,開門時間也短。晚上9點之後想吃宵夜基本只能去漢堡店了。
我家附近海濱的景觀餐廳,更是任性,有的只在中午開,有的只提供一頓晚餐,這些餐廳卻都開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只能說美國商家和消費者都太不會捲了。
如果在家做飯,開銷比中國卻高不了太多。食品中肉蛋奶不同品種之間價差很大,便宜的品種比中國還便宜,例如最便宜的低溫鮮奶,一加侖4.5美元,折算下來相當於人民幣8.6元/升。
當然在WholeFoods這樣的有機超市很多品種非常貴。蔬菜在任何超市都比中國貴幾倍。綜合算下來,自己在家做飯的話,成本比北京上海高一些。
水電氣價格普遍比中國貴2~5倍。以電費為例,計算公式超級複雜,根據每天的時段和季節不同,單價相差很大。很多美國人一輩子也沒算清楚。我們家所在的電網SDGE,號稱全美最貴。原來的普通用電計劃,每月電費在300多美元;後來買了電車,換成電車費用計劃,在增加了每月400度用電量的情況下,電費反而降到了100多美元,也真是神奇。
這個計劃的下半夜電費每度相當於1元人民幣,晚高峰在人民幣4元/度左右。美國汽油價格整體比中國便宜。
加州油價全美最貴,單價與中國油價差不多,其他州的油價,最便宜的只有中國的一半。


醫療——低收入者優惠,中產成本高
如果沒有保險,所有醫療服務都是天價,所以很少有人敢不買醫療保險裸奔。但低收入者可以領取很多政府補貼。
加州醫療保險非常複雜,簡單來說分三種:雙人家庭年收入42312美元以下可以申請白卡,多數醫療服務基本免費,但有些醫生不接受白卡;
四口之家年收入94000美元以下可以申請Covered California,根據收入高低不同,大致每月交100~800美元;94000美元以上一般買普通保險,一家3口一般每月1000多美元。
後兩種保險買了之後,根據買的保險品種和等級不同,普通門診一次還可能要付30~50美元;年度醫療費用7000~14000美元以下,報銷一半左右;高過的部分,哪怕是幾百萬美元,也全部報銷。因為保險制度太複雜,這些都是大致的估算。

教育——公立低費用,私立天價
美國公立教育體系提供13年免費教育,從學前班Kindergarten到高中畢業。不僅學費全免,低收入家庭還有免費午餐;加州不考慮家庭收入,為600多萬學生全部提供免費午餐。
不同公立學區質量也有很大差別,一般規律是富裕地區繳納的房產稅多,學區質量也好,因為一個城市收到的房產稅大約有1/3到1/2被用於公立學校。
只要居住在學區範圍之內,租房也一樣可以在這個學區上學。大學教育階段,名牌私立大學的學費不斷上漲,排名前20的私立大學,學費普遍漲到了6萬美元/年左右,加上住宿費和餐費書本費,平均開支在9萬美元左右。這對學生和家庭都是巨大的成本,很多學生畢業之後揹負了多年的學生貸款。
頂尖大學對低收入家庭可以減免學費,例如麻省理工對年收入10萬美元以下的家庭所有費用全免,20萬美元以下家庭學費全免。聯邦也會對低收入家庭提供無需償還的助學金,每年幾千到幾萬美元不等。
但如果上公立大學體系,壓力就沒有這麼大。例如加州的公立大學體系分三個檔次:加州大學UC系統、加州州立大學系統、社群大學系統。
兩年制的社群大學最便宜,很多課程免費,低收入學生除了可以申請聯邦助學金,社群大學還有很多補助。例如我家附近的Saddlebach College,每天提供一頓午餐、一包零食,每週可以領一次洗髮水、沐浴露、衛生紙甚至嬰兒紙尿褲。
加州大學也就是UC,每年給社群大學預留了1萬多個轉學名額,只要GPA達標,讀完兩年社群大學就可以轉入伯克利、UCLA這些名校。所以很多已經被排名前100的大學錄取的加州高中畢業生,會選擇先讀社群大學,再轉學到UC。
四年制的加州州立大學系統也主要為本州學生服務,本州居民每年學費在6000美元左右。著名的加州大學UC系統,一共有10所大學,其中6所位居US News排名前40位。
外州和外國學生每年的學費在4萬多美元,本州居民是15000美元左右。其他各州的公立大學體系與加州大同小異,都會給本州居民提供很大的優惠。
所以美國高中生畢業之後,大多數會選擇本州的公立大學,不僅學費便宜,錄取率也很友好。


生活不算寬裕卻很鬆弛
很多美國中產階層生活的確不算寬裕,但也不像小紅書上曬賬單的美國使用者普遍那麼“慘”。
這種“不寬裕”,與中美生活方式和理念的巨大差異有關。大部分人既不會存錢,也不會精打細算,還不喜歡買房。他們認為把錢花在自己的愛好上才是最有價值的。
我的鄰居夫妻倆是典型加州中產,一個是護士,一個在聯邦機構工作。三口之家卻買了四輛車:兩輛賓士運動型轎車,一輛奧迪跑車,一輛特斯拉,因為他們就是喜歡車。
車庫裡除了車,還有一輛摩托艇、一輛高爾夫球車、一輛運動摩托、三輛山地腳踏車、三塊衝浪板。一到假期全家出遊,去年已經去過夏威夷、瑞士和義大利。
他們對女兒的成長非常關注,但女兒高中畢業卻一邊打工一邊去讀社群大學,他們認為孩子就是要靠自己的努力。
其實這種有錢就花的鬆弛感,還來自於比較完善的養老金制度。這是另外一個話題,下次再談。
另外多說幾句,中產在哪裡都是社會的中堅力量,承擔了最重的稅收,卻不像低收入群體可以得到很多社會福利補助。美國不是歐洲和加拿大那樣的福利社會,個人和企業承擔的所得稅稅率也輕一些。
美國建國之初的國父們,尊崇“小政府”的理念,認為政府不應該過度干預社會運轉和個人自由。
但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共和黨還在堅持這個理念,認為這才是美國社會一直比歐洲更有活力的原因;民主黨則更傾向於“大政府”理念,認為社會公平比保持競爭力更重要。在要不要多交稅和能不能多領福利之間,美國中產階層也沒有統一的認知。
/// END ///
作者 嶽富濤|圖片 視覺中國/豆包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歡迎點看【影片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