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後的殘酷真相:40%上不了普高的孩子,可能會淪為國際教育的韭菜

上海中考終於落下了帷幕,又是一次分流大戰。
今年上海中考人數又創了高峰,約24萬學生參加中考,除了初二學生約13萬人(僅參加17日曆史科目考試),初三考生共計約11.8萬,相比去年有所增加
有個值得注意的資料——
初三年級學生在冊登記共有12.6萬人,也就說有8000多名學生直接放棄中考,估計部分來自國際教育體系,部分則是直接放棄。
根據招生計劃來看,普高招生為7萬多人,各區難度不一,但整體普高率在40%左右。
今年的中考還有點特別::據說今年理工科非常難,文科考得比較容易。尤其是數學,是史上最難,不少孩子一齣考場就開始崩潰大哭。
然而專注於中考數學研究的老師卻告訴我們:數學題難度並沒有顯著增長,今年考題最大的變化是「不按套路走」。
比如往年18題多為幾何圖形的旋轉翻折問題,是70-80%學生直接跳過的「地獄級難度」,但今年改為難度適中的函式問題,導致學生判斷失誤,按照做題慣性跳過,直接導致丟掉這4分。
同樣地,22題平時是得分題,比較容易,但是今年變成需要學生自己構建一個圖,很多學生很困擾、無從下手,花了很多時間。
最大的影響是留給最後一題25題第二問難題的時間不夠,很多學霸都來不及做,白白丟掉分數。
其他科目上,物理也很難,理科全面崩盤;所幸英語和語文都和平時難度差不多,有人說難道這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時代又要來了?

每當中考後,我們也總會遇到一波家長火急火燎地來諮詢:聽說花錢就能出國上名校,還有沒有國際高中能進的,能保證孩子未來讀個名校回來找份工作?
不少學校也在此時加足了馬力招生,這種情況會一直延續到9月。
說實話,走國際教育這條路,認知難度比有標準化模板的體制內要大得多。如果只是因為中考成績不理想就轉軌,沒有認真思考過,那麼大機率會在這個商業化到極致的市場裡,淪為一一顆顆綠油油的韭菜。

國際教育是最考察家長認知的領域,今天,我們用三句話來總結下,理一理思路,至少能避開90%的坑。

■一年花了28萬學費卻被老師(銷售)坑了的孩子。

第一句話:最好的學生在國際高中,最差的學生也在國際高中。
常有人誤解,國際高中就是一群考不上普高的學渣去上的,我家小孩隨便讀讀也能上個海外名校。
那可大錯特錯了,抱著這樣的能力比不上慾望的心進入國際教育賽道,100%得被虐到哭。

謹記住這第一句話,基本就能洞察國際高中的本質了。

國際高中間的差異比公立學校要大得多,可以說是天差地別都不為過,遠超你的想象。好的學校可以追趕全球知名的頂尖私校,差的學校可能連小縣城的職高都不如。
舉個最直觀的例子,有的國際高中孩子高一託福平均分就能達到105,什麼概念?託福的詞彙量是10000,而高考的詞彙量是3000,清華北大的畢業生託福要想考到100分都不容易。
更別提那些牛娃們了,素養甚至趕超了大部分成年人。
而在有的國際高中,學校還處在打架鬥毆都不會被開除的野蠻生長階段。就像有個校長跟我說的:我們學校的意義就是讓有的孩子不要出去禍害社會,影響治安。
所以,如果希望透過轉換賽道,讓一個學渣去變成學霸上名校,基本是0可能。
在入學層面上,好的國際高中在中考後基本已經進入招生最末尾了,一般來說,秋季學期的10月左右開放報考、面試、招生。
到中考後一般進入第四或第五輪招生了,名額極其有限,為了撿漏「學霸」,就像一個一梯隊名校老師跟我說的那樣:
「如果有學生放棄空出位置,我們也希望能優先招收已經走過了自主招生流程,在等待名單上候補的同學。
除非學生特別優秀,比如中考考了700分+,可以再安排自主招生流程,我們對英文的成績也非常高,至少託福也要90分左右。」
所以,如果是中考成績不理想再想匆匆忙忙進入一所國際高中名校,什麼標準化考試成績也沒有,基本是不可能的。
簡單來說:

進入9 年級

,若越早參加自主招生考試,機會越多,則被錄取機率越大;

中考後,想憑裸分入學,一梯隊學校的入學分數比自招規定要高得多;二來因為一梯隊學校競爭激烈,預錄取名額爆滿,入學希望也更渺茫。

那麼中考後轉軌,還有什麼可選的路徑呢?

  • 若只想上某所特定學校,先報考一所學校,再儘快去夢校登記,同步申請夢校10升10或10升11轉學;有學校海外校區招收10升11的學生,多多留意機會。但這條路有風險,只適合極少數抗風險壓力很高的家庭。


  • 若中考分數非常高,可以衝部分一梯隊民辦學校,或者去報考非一梯隊但全人教育的優質民辦國際高中,這類學校會給孩子一些很不一樣的求學優質體驗,同時針對優秀學生會有獎學金政策;


  • 若中考不大理想,一些無需透過中考系統招收的靠譜國際高中,也很值得考慮,但是也會遇到很多坑,考驗的是家庭的教育觀。
第二句話:海外名校錄取率,要看懂數字的藝術。
看到這裡,很多家長可能會疑惑:我確實是聽過很多成績很一般的普娃進了國際高中就被世界前三十大學錄取了,難道是假的嗎?當然不是。
注意,我在上面說的是學渣,而非普娃。定義下普娃:成績中下游,學習意願不錯,能完成老師交待的50%左右任務。
對於普娃來說,國際教育仍然是一條很寬敞的路,可以有無數的可能與選擇。
舉個簡單的例子。
我們算過藤校&TOP10的中國學生錄取率在0.5%左右,這是頂級牛娃的戰場。但對於大多數都可以作為夢校的美國TOP30大學,2023屆在錄取超過了3000人次(每個人可以申請多所學校)。
再看看英國頂級大學的錄取。

中國學生也是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國際學生人數中最多的群體。在以劍橋為例,在2022年共提交了2169份申請,比去年增多了8%,佔據了申請人數的28.7%。

其中獲得offer的中國學生有294人,佔國際學生總offer數的29.5%,也比去年的26.1%提高了3.4%。

對比高考來看,上海2023屆高考人數為5.4萬人,39所985大學在上海錄取人數為3500人左右。
上海本地名校在滬招生更是難,僅僅從比例上來看,高考的錄取難度仍大得多。(非嚴謹研究,僅粗略供參考)。

除卻錄取率很低的名校外,部分海外名校錄取率更高了。
比如英國G5之一的倫敦大學學院UCL每年光在上海就能500枚+錄取,加拿大TOP1的大學多倫多大學發出近400個錄取,更別提澳洲的大學了,孩子不是太差的的話,基本上都能保進。

如果普娃在體制內卷不動了,經濟允許的情況下,轉到國際賽道是一條能上名校的路。
但是名校如何來定義,就看用什麼榜單了。前段時間我們寫了QS大學排行榜,澳洲不少大學擠入了TOP30,趕超了世界最頂尖的大學,惹來了一陣熱議。
而在國際高中宣傳中,也時常玩數字的遊戲。
A學校說自己60%學生進入USNEWS排名TOP30,而B學校則會宣傳100%學生都能進入世界TOP30大學(或許其中澳洲大學佔了99%,沒有說澳洲不好的意思)。這個時候,不明真相的家長就會選B學校,被入學率唬住。
給大家一個避坑的法寶: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與其看大學升學率,不如看學校的招生門檻,以及真正信任的好老師。
第三句話:跟普高不同,國際高中是一個商業化驅動的市場。
前兩天跟朋友聊起來,說哪些學校辦的好?
朋友給了這樣一個答覆:那些不想賺錢,或者不著急賺錢的地方會走得更遠。
跟體制內不同,國際教育是一個商業化驅動的市場,所以有許多資訊源頭,不斷地讓家長獲得看上去十分專業的學校評價、課程介紹和留學資訊,但正如提供股票資訊的平臺背後往往會有一些老百姓不得而知的操縱目的一樣——

大部分這些教育資訊,也都有著商業的目的。

有次一個家長很感動:這個學校的老師人好好啊,還噓寒問暖,大半夜給我們打電話分析利弊。老師朋友回:你就把我們當成想賣給你房子或奢侈品的銷售就行了,能不能成交和轉化就看銷售給不給力了。
至於進去後,那就不歸銷售管了。
因為是一個商業化的市場,所以一切KPI導向就是「成交額」,而家長的錢包就是第一瞄準目標。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方法層出不窮,買賣學生都是常態了。
而當教育成為了一門生意,短平快最有效率,所以是否把孩子送進名校是唯一評價學校的最簡易的指標(不管學生怎麼來的)。
當理解了這一點,家長們對於資訊的判斷很關鍵,而這離不開日常積累的認知能力,找到自己真正信任的人,不對孩子抱有超出能力之外的預期。
最後,我們總結了一些給準初三和準初二學生的建議。
準初三同學的時間規劃👉🏻
1、一定要抓緊10月開始的招考季,去試一試自己的夢校,這個階段的錄取率也相對較高,考上了心裡有底,沒考上也還有時間再接再厲。
2、初三又要備考中考又要參加國際高中自主考試,時間管理能力要求很高,建議1月前儘可能拿到幾個錄取,心裡有底。
3、若在春節前或春招前能拿到自己喜歡學校的錄取,那麼 3月後根據情況進行中考備考(部分學校要求中考分數)或者國際課程提前適應(英文、IGCSE等課程)。
若能在8年級定好是否想要進入體制外或者做好進入一梯隊高中的打算,就多了一種新選擇:提前轉學進入。
那麼,在學習學科知識之外,8年級能做這樣幾件事:
  • 學好英文,可以從標化考試入手進行學習,或者用自己的方式多積累單詞;同時多閱讀,多聽,多讀英文書,一點點養成英文思維的方式;
  • 留一些時間給自己, 找到自己的興趣,做一些喜歡的事情,探索熱情並做一些小事去落實,這一點對申請國際高中以及自我定位極有幫助;
  • 多研究學校,報名訪校參觀,除了上海學校外,也可以關注海外、外地的學校。初升高的選擇非常多,學校的文化、型別也非常不一樣,這也是塑造自己三觀最為關鍵的三年,與父母一起,找到適合自己的那一所。
教育的本質是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
前提是理解了這三句話,把主動權放在自己手上。
本文系授權釋出,From 穀雨星球,微訊號:guyujihua2021,邀你一起做內卷下的教育長期主義者。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INSIGHT視界 誠意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