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冷月髒花魂
來源:炎黃之族
日本媒體報道稱,結合將於8月召開的非洲開發會議,日本政府將與計劃進駐非洲的民營企業成立常設的官民協議會。議會將負責討論締結投資協定及稅制上的優惠政策等。
此舉旨在力爭吸引民營企業大規模向經濟有望快速增長的非洲地區投資,追趕在非洲地區先行一步的中國和歐美國家。

但是日本在戰略合作中,明確表達了拒絕非洲黑人可以移民日本的要求,日本語非洲黑人的合作主要限於經濟領域。
日本更是早已經拒絕日本人與非洲人的通婚可能性。
拒絕非洲黑人大規模移民日本,是日本在日非戰略合作中的高明之處。日本深知非洲黑人在全球的流動所帶來的大規模的混亂。
人種替換是非洲黑人進行殖民全球的主要手段,但這一點在日本國內並不存在。
顯然,日本在這一點上是非常清醒和高明的。
拒絕非洲黑人移民日本的要求,並沒有減少非洲國家和日本的合作,相反,日本現在在非洲搶佔的市場份額也越來越高。

目前,在非洲開展業務的日本公司已經達到440家,大型商社也全部進入非洲,在奈及利亞,日本石油工程專案承包商日揮等企業正在建設工廠。三菱電機和AGC在南非和摩洛哥開設銷售網點,作為開拓市場的立足點。收購非洲企業的日本廠商也正在加速行動。

非洲擁有大量的人口,預計未來的人口數量將繼續增加。除了石油和天然氣外,非洲的稀土、黃金、鑽石等礦物資源非常豐富。
地球上的最後一片處女地,日本人也想分一杯羹。
日本,作為世界上第三大經濟體,任何人都不能小覷它。
去年,日本的經濟總量達到5萬億美元,人均更是高達4萬美元,遠超中國的9630美元。而反觀日本的人口、地理位置、資源等均不如中國,但是人均經濟總量卻遠遠超過中國,這是相當可怕的。
日本的地理環境是山地居多,平原很少而且分散,不利於農業的發展,許多必需品只能依賴進口。
資源的匱乏阻礙日本發展最重要的原因。日本自然資源匱乏,媒、鐵、石油等重要資源極度依賴進口,嚴重影響日本的經濟安全。
再者,日本位於太平洋西部,地處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接地,常年受到颱風和地震的威脅。
但是,面對如此惡劣的自然環境,日本人仍然取得了如今的成就,日本的製造業,電子電器產業,生物醫藥等均位於世界前列。

日本從國外進口煤炭、石油、鐵等發展必須的自然資源,藉助國內先進的技術和完善的製造產業,將資源轉化成產品,滿足國內需求,並銷往全球。
日本有完整的產業鏈,發展僅僅只面臨著兩個挑戰,一個是資源,一個是市場!
日本目前的資源主要是從中東、中國、澳大利亞、美國等國進口。自然資源是不可再生的,在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後,世界上的主要資源國都在進行能源出口收縮,降低出口比例,上調能源出口價格。這就意味著日本需要付出更多的代價才能獲得資源。
日本最大的貿易出口市場是中國,但是中國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製造產業鏈的升級完善,中國從日本進口產品的需求不斷降低。
在加上近年來中日間的摩擦,國人對日本產品抵制程度增加,日本在中國的市場更是雪上加霜。
在腹背受困的情況下,日本人迫切需要尋找一條出路來打破當前的困境。於是,日本人的眼光就看到了非洲。
世界第三極的非洲,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礦產資源,煤炭、石油、天然氣、鐵、稀土等發展需求的資源都埋藏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
日本只需要和非洲打好關係,就可以獲得廉價的資源,從此就不再被資源所困。
其次,非洲都是發展中國家,工業基礎薄弱,製造業不完善,無法滿足生活生產所需的產品及裝置。這是一片巨大的市場,如果日本製造的產品能夠銷往非洲,市場的問題又得以解決。
日本將戰略眼光看向非洲,實則是一石三鳥之計。
中國和非洲的關係一直在快速發展,日本對此早就眼紅。在對非問題上,日本對華的競爭意識暴露無遺。安倍在演講中多次強調“質量”一詞,日媒稱此舉意在打造所謂“有別於中國”的日本形象。
當“西方政府幾乎放棄了這塊大陸”,將其視為“不穩定、移民和恐怖主義來源”時,中國看到了互惠共贏的機會。
2000年,中非貿易額僅有100億美元;去年,中非的雙向貿易額已達1700億美元。中非的合作,帶動了非洲發展與就業。
中非的產能互補性非常強,非洲的發展潛能又會帶來巨大的市場。中國有資本、有產能、有技術。而非洲的需求則是工業化起步,需要資金,需要就業,需要擺脫國家經濟只能靠“往地下挖”的狀態。
中國人將資本、產能、技術以及中國的發展經驗帶到了非洲,中國模式的發展迅速在非洲展開,中國在基建、教育、醫療、通訊等方面對非展開幫助。
這是中國人在非洲大陸上交上的答卷,中國在非洲獲得了非常高的影響力。

中國在非洲的影響力讓日本人眼紅,日本人也開始學習中國,開始對非的援助和投資。
中國給予非洲國家無償援助,日本也給予其無償援助。中國大規模投資基礎設施建設,日本也大規模投資基礎設施建設。
近幾年來,日本對非洲的態度直線上升,不僅安倍兩次造訪非洲,由日本主導的東京非洲發展大會也由五年一屆變成了三年一屆。
東京非洲發展大會,這個冠以東京之名的大會並不是日本和非洲的雙邊交流渠道,而是日本拉著聯合國、世界銀行、英美法等其他勢力共同參加的國際組織。
日本不僅藉此大大加強了自身和非洲的聯絡,還以非洲為跳板與法國進行了高峰會議。在歐盟日漸不穩定、歐亞大陸面臨洗牌的大背景下,日本和法國的情感聯絡實在是一招好棋。
法日在非洲問題上的合作,更多的還是有利於日本在非洲的利益,一旦和其利益無關,日本的興趣就會顯得非常寡淡。
最典型的例子,法國要求日本協助在動亂的薩赫勒和西撒哈拉地區建立跨境維和專案,以維持布吉納法索、馬裡和尼日的局勢穩定。
可惜這個地區並沒有日本需要的物產,日本對法國的提議一直作冷處理。

儘管日本對非洲的真正目的是利益,但不可否認,日本人已經在非洲形成一定的影響力,中國與日本在非洲爭奪影響力的較量已經開始。但遺憾的是,國內不少人對日本的挑戰表現出輕敵的態度。
日本其實是一個非常擅長援助外交的國家。
幾內亞Noguchi Memorial醫療研究機構一直在推動疫苗接種專案。該機構在1979年創辦,此後一直推動幾內亞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
日本在幾內亞不僅建立了許多衛生診所,還為幾內亞修建公路、橋樑並在幾內亞的農村地區搭建電力運輸網路。此外,日本還幫助幾內亞提高農業和社會服務的質量。而且日本還給其它國家提供類似援助。在2008年至2013年之間,日本政府在非洲建設了1321所學校,4778個醫療設施,同時還為許多非洲國家建設更加安全的自來水運輸系統。

現在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還向非洲各國領導人承諾未來3年在私人領域日本會向非洲投資300億美元,此舉意在提高當地經濟的增長速度,鼓勵日本企業在非洲擴大投資。
這300億美元包括投資到基礎設施內的100億美元。在第6屆在東京舉行的關於非洲發展的峰會(TICAD)上,安倍晉三稱:“日本對非洲的這些投資意味著日本對非洲的未來信心十足,希望透過投資,日本和非洲的經濟能夠一起增長。”
20多年前日本倡導召開了這個峰會,當時日本認為非洲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於全球的穩定和繁榮至關重要。自1993年第一次召開以來,TICAD每5年舉行一次。TICAD峰會記錄了非洲數十年來的發展歷程,也為非洲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援助和支援。非洲正變得越來越強大。
日本駐肯亞大臣Toshitsugu Uesawa稱:“我們的投資並不是為了短期的眼前利益。”透過這個峰會各國可以討論非洲經濟發展議題,並強調日本在非洲的投資意在提高非洲人的生活水平。

據世界銀行,在2007年至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非洲頂住了壓力保持了經濟的穩定。
非洲發展的峰會對於非洲未來的發展提出了6個維度:
1)促進當地經濟的增長;
2)提高基礎設施的質量以及經濟發展的能力;
3)支援非洲農民,給當地經濟注入核心動力;
4)推動可持續發展;
5)構建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社會;
6)維持非洲的和平未定,推動民主的發展,完善治理。
但是日本與非洲各國的關係遠遠不只體現在援助提供方面。現在非洲一些國家的經濟增速已經在全球排在最前列了,這些國家是未來非洲經濟快速增長的潛在動力。非洲經濟正在進行多樣化發展,而且也越來越自信。非洲也開始打破傳統的限制,推動各個領域的創新和創造力。

正是因為如此,諸如日本這樣的經濟體已經開始在私人領域擴大對非洲的投資。因為這些投資,日本也得到了一些回饋。非洲和日本的貿易總額已經達到了250億美元。非洲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龐大的消費市場,正等著開發。非洲在金融、農業商貿、製造業、能源和技術等關鍵的領域都充滿了機遇。
自20世紀初葉至今百餘年,日本對非洲關係的發展經歷了從早期接觸到實施“以經濟為中心”的實用主義平衡戰略,再到戰略重視的發展演變過程。本文所指“實用主義”僅屬對實用主義概念的通俗性借用,與經典實用主義哲學概念的內涵有所區別,經典實用主義哲學概念主要指“有目的的行動觀念”。中國學者認為,“日常用語中的‘實用主義’的急功近利的含義,恰恰來自對實用主義哲學的誤解和故意貶低。”指注重短期利益的、以獲取實際效益為先的政策或觀念,與另一個哲學概念“功利主義”內涵相近。
具體講,所謂“實用主義平衡”是指在缺少或忽略大的戰略性原則的條件下,日本將實質性獲得某一特定時期的政治經濟利益作為其當時對非外交的優先原則。由於國力所限且受制於美國,從20世紀初的近代至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一直缺少自己獨立的外交戰略。日本常透過技術性變通,避開大國戰略制約和非洲地區的意識形態對立,在“黑”“白”非洲間搞平衡外交,追求並獲得自己的經濟利益。

因此,冷戰期間的日本對非外交在政策理念上具有短期利益優先的實用主義色彩,其策略手段則是搞平衡外交。冷戰的結束使日本部分擺脫大國意識形態對抗的約束,開始追求自身的戰略利益。以1993年“東京非洲發展國際會議”(TICAD,以下簡稱“東京會議”)召開及日非合作機制建立為標誌,日本開啟對非外交戰略重視新時期,並呈現出新特點。
“亞非增長走廊”是日本與印度利用各自現有對非合作機制所提出的新的對非合作框架,其實質是將非洲納入更大範圍的戰略框架,與日、美、印三方的印太戰略形成呼應匹配,最終形成以“印太戰略”為政治框架、“以亞非增長走廊”為經濟合作框架的完整的地緣戰略合作區域帶。
未來一段時期,基於東京會議合作機制,在日本對非關係中“中國因素”增加的新的國際環境下,日本對非外交將繼續戰略重視這一特徵,這在於日本對非洲重要性的切實認知。
2012年日本《外交藍皮書》明確表述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對日本的重要性:一是幫助解決非洲面臨的問題有利於日本贏得國際社會的信任;二是非洲的市場潛力、豐富的自然資源、積極的經濟增長趨勢和人口的增加,有利於日本經濟的發展;三是與非洲國家合作是實現有利於日本的聯合國安理會改革的重要一環。2017年日本《外交藍皮書》則大大增加了有關撒哈拉以南非洲內容篇幅,達到空前的13頁,並特別提及透過安倍的“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將亞洲和非洲連線在一起的戰略設想,這意味著“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已正式成為日本的外交政策表述。

其實,歸根結底,日本對非洲戰略重視的最終目標只有一個:使日本成為與其經濟實力相配的政治大國或真正的世界強國。
其現有基本手段或途徑有五:一是儘可能消除或減少中國崛起對日形成的被動影響;二是響應美國遏制中國的戰略,藉以壯大日本的實力和影響力;三是透過建立更大範圍的地緣戰略合作框架,提高日本的國際地位,擴大日本影響力;四是爭取非洲國家支援日本獲得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五是穩定獲取非洲的自然資源和市場潛力,以保持日本經濟的持續增長。
中日在非洲大地上的決戰已經開始進行,最終花落誰家,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