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自拍》第493個口述故事
一群硬核手藝人,正在重新定義不可能。
有人從水泵維修工起步,和夥伴們造出了13個版本的航天發動機;有人從農民工轉型,造出200多輛自制車,換來方向盤上的自由;還有人從做航模到手搓各種飛機,把科幻片變成現實。
沒有專業實驗室,就用農家院當車間;買不起高階裝置,就拿最簡單的零件改造;缺乏系統知識,就靠一次次試錯積累經驗。這些硬核手藝人用最接地氣的方式,實現了最硬核的科技夢想。他們用行動證明:創造不分學歷,夢想不論出身,普通人也可以成為改變世界的創造者。
歡迎來到“手搓造物者”專欄,這裡記錄著那些用雙手“搓”出奇跡的中國手藝人。今天,我們要講述的是@老大南 的故事——一個曾經的金融民工,轉身修起水泵,又在簡陋的鄉間小院,造出十多臺航天發動機。
“難道這輩子就這樣了嗎?”
在荊州老家的水泵店裡,南昌(@老大南)不止一次地問過自己這個問題。他沾滿髒汙的雙手剛拆開一個鏽跡斑斑的水泵,電機裡流出黑油般的汙水,一股臭味在空氣中飄蕩。2018年,這個曾經的金融白領從武漢回到了父母的水泵店,每天重複著拆卸、修理、安裝的機械勞動。
在此之前,他像大多數小鎮青年一樣:認真刷題考試,考入了當時還算熱門的金融專業,銷售自己不擅長的理財產品,生活不太理想,又轉身回了家鄉。兜兜轉轉23年,他又回到原點,而未來,好像沒有更多機會向他敞開。直到某天刷短影片,一些普通人的日常,也能引人關注,他忽然看到了一個改寫人生劇本的機會。
於是,水泵店裡,多了一個架著手機拍攝的修理工。從水泵修理日常、金屬冶煉影片,再到如今帶領團隊在農家小院鼓搗火箭發動機,影片裡的他永遠“又菜又愛玩”。翻車實驗常有,而成功寥寥,這些讓人啼笑皆非的硬核科學實驗,反而吸引了網友駐足觀看。
別人的科技夢困在“等以後”,南昌直接動手做;別人收藏的教程在吃灰,他用最樸素的工具造出發動機、火箭炮、光劍、魯珀特之淚。從謀生到熱愛,他替平行時空裡被現實絆住的自己——和無數網友——把“不可能”一個個敲成了現實,他當下的生活也在不知不覺中臻於理想。
以下是他的講述:
當金融白領開始修水泵
我是南昌,在湖北荊州長大,人生前20年,我一直隨波逐流地活著:沒有熱愛,沒有方向,做過西裝革履的金融白領,也幹過滿身髒汙的水泵修理。好在折騰了五六年,生活終於被我掰成了想要的樣子。現在,我做科學實驗,造火箭發動機,過著百萬網友的平行人生:替他們嘗試不敢做的事情,踩他們沒踩過的坑。

我是愛整活的南昌,“老大南”是我的抖音賬號。
其實仔細想想,我骨子裡一直藏著點“不安分”的基因。從小我就喜歡化學和生物,學完理論,還直接動手實踐。上完化學課,我就買來燒瓶、試管和化學試劑,躲在房間裡照著課本做實驗。有次,為了加熱高錳酸鉀製氧氣,“砰”的一聲燒瓶炸碎,嚇得爸媽當場沒收了我的全部家當。
這份熱情也很快被現實沖淡。隨著課業越來越繁重,我像所有小鎮做題家一樣,只顧著埋頭刷題,沒時間好好思考未來該乾點什麼。父母經營水泵店,工作起來又累又髒,身上總帶點小傷。他們咬牙供我讀書,就是不想讓我重複他們的老路,於是高考志願表上,我乖乖填上了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金融管理專業,開始琢磨那些和扳手、水泵完全無關的數字遊戲。
2017年畢業季,我進入了一家武漢的證券公司。聽著光鮮,實際上就是金融民工,我性格內向,也得逼迫自己陪客戶喝酒聊天賠笑臉,向客戶兜售理財產品。可這行卷得厲害,為了維護住所剩不多的幾個客戶,我幾乎天天都得加班,有時候凌晨一點還在回微信,生怕稍一怠慢,客戶就轉投別家。活兒幹得不少,我拿到的工資卻不高,月薪四千,住宿和餐費就佔了一半,剩下一半全都揮霍在了我和朋友的聚會里,轉眼乾了一年多,我工資也就剛夠餬口,什麼錢都沒存下來。
爸媽見我混得慘淡,勸我回來接手他們的生意。老家的水泵店裡,父親幹起體力活來越來越力不從心,有時候抬水泵手一滑,就把腳給砸了,用切割機時,不小心就削掉塊肉。我嘴上抗拒,心裡卻清楚:我在武漢工作還沒水泵店掙得多,拿什麼證明選擇是對的?在苦悶和心軟之下,我最終還是告別了武漢的朋友,回到了荊州。

我在家中店鋪裡維修水泵。
在水泵店的日子比我想象中難熬。我們家的水泵店既修理水泵,也提供買賣和安裝水泵的一條龍服務,這些都是重體力勞動,我從高中開始就已經開始幫父母做了。雖然我對機械構成的東西感興趣,但要我日復一日地修理同樣的東西,那點喜歡也很快就被消磨掉了。
我們要修理的水泵是放置在農村的深井裡幫助抽水的,一個泵重達200-300斤,形似一條瘦長圓柱,快比人還高。深井水質差,那些壞掉的水泵就像剛從汙水裡撈出來一樣,又髒又臭。我輪起大錘敲敲打打,把水泵一節節地分段拆開,就能看到電機裡流出一攤機油一樣黑乎乎的黏稠液體。更辛苦的是安裝水泵,把水泵往井裡放的過程中,它很容易脫勾,如果我們剛好被水泵的電纜絆住,很容易就被一起拉著往深井裡墜。有次我父親差點就被拖進井裡,幸好他反應靈敏,逃過一劫。

我和父親正在合力安裝水泵。
最初我騙自己只是臨時幫忙,不是來接手店鋪的,心裡始終做著要離開的打算。父親出面跟人談生意,我就悶頭幹活。可我一干就是四年,髒汙和疲憊好像在一點點啃食掉我所有的可能性,看著滿地塵土和廢舊的水泵,想到未來的人生可能也就這樣了,在不喜歡的事裡虛耗光陰,我真是灰心又絕望。
改寫生活
沉入了一個我想擺脫卻無法擺脫的生活裡,我強烈地想要離開父母,遠離家鄉,卻偏偏像只無頭蒼蠅,根本不知道往哪飛。無意中,我刷到短影片,看見外賣小哥拍送餐日常都能火,那修水泵這種硬核場面,說不定也有人愛看?反正已經無路可走,我乾脆死馬當活馬醫。
於是幹活時,我就把手機架在一邊,拆水泵拆到一半,突然跳起來調整鏡頭,過了幾分鐘,又換換機位。父母見了,覺得我不務正業,直皺眉頭。結果半年後,這些他們覺得“無聊”的日常,從只有100多人觀看衝到了上萬播放、幾十萬點贊,影片收益也從每月幾十塊錢漲到三四千——已經達到了我在證券公司拿的薪資。父母見我給家裡幫忙的同時,還能賺點外快,態度有了180度大轉變,不僅主動幫我舉手機拍攝,還追更起了影片。
那段時間我白天修水泵拍素材,晚上就從海量的素材裡尋找有趣的畫面,一直剪輯到深夜。累是真累,可看著評論區裡熱烈的討論,那種被認可的感覺,點亮了我枯燥的生活。不過水泵能吸引到的觀眾有限,我每個月的收益頂多七八千,而且天天和這些水泵打交道,和現在的生活深度繫結,終究不是我想要的。
小時候擱置過的化學實驗興趣就在這時甦醒了。看到有人從電機裡拆除銅線熔鍊,我一樂,也從報廢的電機裡拆除銅線,熔鍊金屬,沒想到第一條影片就近7000萬播放。我一鼓作氣,拍了一系列鍊金影片,大受歡迎,科學實驗越做越多,水泵修理則慢慢退出鏡頭。一年後,我終於完成轉型,徹底告別水泵,我也終於攢夠底氣打包行李,殺回武漢拼事業。

我的鍊金影片爆火。
雖然鍊金系列影片大受歡迎,平均每條影片有上千萬觀看,但冶煉的步驟雷同,拍了一系列之後,我很快走到了瓶頸,影片的平均播放量很快下滑到只有幾十萬。得到流量又失去,這種坐過山車一樣的落差讓我難以接受。我趕緊找新題材拍攝,有的能帶來幾百萬播放量,有的仍只有幾十萬。面對波動的流量,和一日日的靈感枯竭,我一個人想不出辦法,便招徠一群人一起想。

我的工作室堆滿了工具。
我把高中同學、武漢的多年室友“老大北”從雲南叫來武漢。這哥們兒簡直是我的映象人生:我倆是高中同學,大學畢業後一起在武漢合租工作,又同樣被叫回去打理家裡的生意,不甘心又無法掙脫。幾年過去,我倆又回到武漢做出租屋兄弟,不同的是,這次我們有了同一份事業。

我和團隊成員在一起。
透過四處招兵買馬,我的單人作戰慢慢變成了五人小分隊——有機械達人、剪輯好手,還有自學成才的機床操控專家。我們都是95後,很快就打成一片。工作時,大家七嘴八舌出主意,互相打趣,讓我們影片的氛圍都變得輕鬆愉快了,觀眾看了直羨慕,覺得我們這群朋友一邊玩著就一邊把錢給掙了。
有了這些夥伴的加入,我們的技術實力也突飛猛進,以前那些讓我眼饞卻束手無策的硬核專案,現在終於能擼起袖子幹了。我們開始實踐一個大膽的想法:打造航天發動機。
敢想敢做的平行人生
造航天發動機聽起來高大上,其實基本原理特別簡單——就是把燃料和氧化劑混在一起點燃,靠燃燒產生的膨脹氣體去推動它。最簡單的做法就是拿一個塑膠瓶,往裡加點酒精打點氣,一點火就能竄上天。我們就是從這種最基礎的原理開始摸索,用最便宜的材料做雛形,再一步步迭代升級。既能帶著觀眾理解原理,又能控制成本慢慢來。
不過在向專業發動機迭代的路上,處處都是坑。起初,我們連扇葉的材料都選不好,一燒就變軟,根本無法運轉,我們只得拆除重做,更折磨人的過程就開始了。拆裝一次扇葉組就得花上好幾個小時,不僅要拆掉固定扇葉的工程膠水,還得把焊接好的軸承給拆下來。而可操作的孔徑只有7釐米,跟手機一樣窄,裡面還塞滿了精密零件,工具進出都得小心翼翼,運氣不好的時候得折騰好幾天。

我和工作室的貓友一起幹活。
最磨人的要數脈衝發動機。一經點火,它產生的噪音比過年放鞭炮的聲音猛十倍,爆炸頻率也高出數倍,方圓十里的人都會被震駭。所以每次測試,我們都得驅車一兩個小時,跑到一片荒無人煙的地方。測試地點和生產地點相距太遠,給我們帶來了新的麻煩。脈衝發動機的配件需要達到極高的精密度,才能產生連續的爆震,所以我們每做完幾個零件,必得測試,發現問題又得原路返回修改零件,半個月裡,我們來來回回折騰了幾十趟,人都快崩潰了,一臺發動機才成功燃爆。

我們在郊區測試脈衝發動機,周邊是早已荒廢的樓群。
製作上更加困難的是渦噴發動機,它對於零件精度的要求更高,安裝的每個零件都必須嚴絲合縫。有時候單個零件的測試毫無問題,全部組裝起來就是轉不動。我們想改都不知該從哪兒改起,只好瞎蒙,亂抓幾個配件東調調西改改,純靠玄學解決問題。說到底還是我們的裝置太寒酸,最貴的一套就是自己組裝的萬元機床,真想做到高精度加工,光機床就得再追加幾十萬的投入才行。

小夥伴正在用機床上加工零件。
幸好不管條件再簡陋,我們最後還是用這些平價裝置,在農村小院裡搗鼓出了不少“高精尖”發動機。現在我們的渦噴發動機已經升級到第13代,脈衝和火箭發動機也更替到第4代了。雖然每次迭代都很艱難,但看到發動機成功點火的那一刻,一路走來,我們積攢的崩潰和沮喪全都煙消雲散,這種成就感真的無法替代。
說實話,我們影片裡成功的案例可能只佔兩成,剩下八成都是各種翻車現場。搞發明創造就是這樣,得經歷無數次“這樣不行”,才能換來一次“終於成了”。很多網友可能也有類似的興趣,但迫於生活壓力沒時間嘗試。我們把這些坑都踩了一遍,讓大家透過影片就能體驗到嘗試的樂趣,也算是幫他們圓了一個小心願。
有位觀眾的留言讓我記到現在:“謝謝老大南團隊,做了我一直想做但不敢嘗試的事。”這話讓我意識到,我們拍的影片其實也在幫很多人圓夢。透過我們的實驗,那些硬核的科學知識也能夠更淺顯生動地傳達給大家。有網友說,我們的影片比《走近科學》更有意思。

有很多小網友喜歡我做的科學實驗。
如果說,我剛開始拍影片時,純粹是為了賺錢謀生,現在它已經變成了一份讓我真心熱愛的事業。每天晚上,我最幸福的時刻就是躺著刷手機,花一兩個小時翻遍網友留下評論,雖然沒法逐一回復,但幾乎每條評論,我都會認真看。這些真實的互動讓我確信,我們做的事確實挺有意義。

整活之餘,我也會和朋友們一起玩玩音樂。
去年五月,隨著我們各種裝置越來越多,市區的房子已經堆不下了,我們搬去了離一個武漢市中心有一小時車程外的農家小院。到了週末,我偶爾會進城和朋友玩玩吉他打會兒鼓。沒有急活要忙的時候,我們就早九晚五地造東西、做實驗,一群單身狗一起擠在農村的兩層小樓裡同吃同住,網友都調侃我們是“大齡剩男養老院”。但是對我來說,能夠把青春耗在這些叮叮噹噹的機械上,聽著鄉村的蟲鳴鳥叫幹活,這樣的日子就是我理想中的生活了。

我們租住的農家小院。
*本文由南昌口述整理而成,文中照片除特殊註明外均由本人授權提供。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南 昌 | 口述
小 渡 | 撰文
貓 基 | 編輯
-THE END-
這是我們講述的第493個口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