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第一課學的靜電,其實到現在科學家都沒有搞懂原理

受靜電困擾的貓。圖片來源:wikipedia/Sean McGrath
靜電的產生規律難倒了無數物理學家,讓他們紛紛感嘆:“物理學不存在了!”
撰文 | 王昱
審校 | 不周
用玻璃棒摩擦絲綢,玻璃棒失電子帶正電;毛皮摩擦橡膠棒,毛皮失電子,橡膠棒帶負電。我們在中學接觸電學,大多是從這樣的描述開始的。老師們先從靜電的正負電荷入手,然後再學習電壓、電流,逐漸向我們展示驅動現代世界的電力——當然還有數不清的公式和充滿惡意的出題人。
用驗電器檢驗物體的帶電情況。圖片來源:wikipedia
經受過出題人的折磨過後,你或許會奇怪,電磁學明明涉及這麼多精確計算,但對於一開始的靜電,課本卻只有概念性的描述。這可是物理,是一個能用計算重現整個世界的學科,怎麼在電學的第一課卻沒有公式呢?
你可能會猜是靜電的計算太過複雜,不適合剛開始接觸電學的中學生。但實際上,靜電一點也不簡單,就連科學家都沒弄徹底搞清楚靜電的規律,以及摩擦起電的本質——接觸起電(contact electrification)又是怎麼一回事。
歷史悠久的問題
歷史上的科學家早就發現了靜電。古希臘時期就有人發現,用羊毛摩擦琥珀,可以讓琥珀吸引樹葉或灰塵等小東西,這就是靜電導致的現象。當然,這並不意味著那時的人們知道電是什麼。隨著歷史的發展,人們逐漸知道了電的存在,美國科學家本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也提出了正負電荷的概念。1757年,瑞典物理學家約翰·卡爾·維爾克(Johan Carl Wilcke)總結了一些常見材料接觸起電的正負電性規律。比如,玻璃比紙更容易帶正電,紙又比硫磺更容易帶正電,文章開頭對玻璃與絲綢、橡膠與毛皮的描述也位於其中,這被稱為摩擦電序(triboelectric series)。
我們或許能按照摩擦電序標註不同物質對正電荷的吸引能力,不妨暫且將其稱為φ,φ越大的材料越容易帶正電。很自然可以想到,不同的物質具有不同的φ,將不同的材料之間相互摩擦,就能總結出各種物質的φ。這樣,如果遇到兩種沒有相互摩擦過的物質,只要對比兩者的φ,就能知道它們相互摩擦之後誰會帶正電了。
但情況並沒有預想的這麼樂觀。
實際上,後來的實驗並不能總結出相對嚴格的摩擦電序列。甚至在不同研究人員、不同研究機構進行的實驗之間,會產出彼此衝突的結果。在20世紀初,研究人員甚至在實驗中發現,物質之間的電荷交換並不會嚴格遵從摩擦電序的順序,有時在實驗中,同一種物質甚至會有時傾向於帶正電,有時帶負電,形成一種“摩擦電序迴圈”。
更糟糕的是,1926年,有人發現同種物質之間的摩擦也能產生靜電。摩擦電序很難解釋這種現象:如果相互摩擦的兩個物體是由相同的物質組成的,理論上它們對電荷的吸引能力應該是一樣的,但其實他們之間的相互摩擦也能產生靜電。在摩擦起電領域,物理學彷彿“不存在”了。
隨著物理學的發展,科學家對物質、原子,還有電荷本身的認識越來越深入,卻發現摩擦起電,這個堪稱大多數人電學啟蒙的現象,涉及的物理、化學問題越來越多。φ可能和物質的電子特性,酸鹼度,親水性,機械化學等諸多特質有關,但從未有人找到一個足夠簡潔、足夠有力的證據說服所有人。在摩擦起電上,科學家陷入了一個“懂的越多,理解的就越少”的怪圈。
很多自然現象都涉及摩擦起電,比如閃電就是雲層之間摩擦起電的後果。接觸起電甚至可能和生命的起源也有關聯,因為觸發化學反應生成生命分子的機制也涉及靜電的影響。一些現代工業流程甚至也和摩擦起電有關,比如數位印刷和靜電除塵。看看辦公室裡的印表機,在出紙口上會有一些金屬絲,它們的作用是為了釋放列印紙上的靜電,提升列印質量。但由於靜電理論的不成熟,工業上對靜電的處理仍多處在一種不太給力的狀態——那能咋辦,湊合著用唄!既然不知道摩擦產生的究竟是正電還是負電,那就只能把靜電全接地,一股腦放掉,避免可能的影響。
電子裝置多會使用防靜電袋包裝,防止靜電損壞電路。防靜電袋可以透過接地釋放電荷,避免靜電的危害。圖片來源:wikipedia
曙光已現
近日,奧地利科學技術研究所(ISTA)的物理學家在《自然》Nature)發表論文,給摩擦電序這個古老的問題帶來了一縷新的曙光。他們發現此前接觸起電實驗結果不一致,可能源於材料接觸次數的影響。
為了減少干擾因素,研究團隊直接使用同種材料來研究接觸起電。他們選擇了楊氏模量較低,較為光滑的材料——聚二甲基矽氧烷(PDMS)進行實驗,這是一種基於矽的透明聚合物。他們將PDMS製成小塊,用機器控制彼此之間的接觸,讓他們帶上靜電。摩擦起電本質上就是非常充分的接觸起電,但摩擦本身也是一個複雜的學科,會引入很多變數,所以研究團隊只讓材料之間彼此接觸,而不是摩擦。
實驗團隊製備的PDMS小塊。圖片來源:ISTA
在實驗開始時,結果一如既往,同種材料之間相互接觸產生的靜電根本沒有規律可循。研究團隊嘗試控制變數找一些規律,比如環境條件(溫溼度),材料表面的潔淨度等。結果依然是一無所獲——不同條件下的PDMS在接觸後究竟帶正電還是負電,根本找不到可靠的規律。
不過,就在研究團隊的一次次重複實驗中,規律慢慢出現了。他們發現PDMS材料在經過約200次接觸後,樣本的行為變得高度可預測:接觸次數較多的樣本傾向於帶負電;而嶄新的樣本更傾向於帶正電。研究團隊馬上開始製備了接觸次數不同的PDMS樣本,結果發現,接觸次數較多的樣本,總是比接觸次數較少的樣本更容易帶負電。在接觸起電這個規律難尋的領域,研究團隊終於找到了相對可靠的規律。
但只有規律還不行,但為什麼接觸次數多的材料就更容易帶負電呢?研究團隊懷疑是接觸次數改變了材料的表面性質,他們便用各種手段觀測了不同接觸次數的樣本,例如用高解析度X射線光電子能譜(HR-XPS)觀測材料的元素組成,用低能離子散射(LEIS)觀測材料的表面特徵,還有拉曼光譜、掠入射X射線散射,甚至他們還祭出了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和原子力顯微鏡(AFM)這兩項“神器”拍攝材料表面的顯微影像。結果看起來,不同接觸次數的材料表面,似乎彼此之間沒有什麼差異。
只看原子力顯微鏡拍攝的影像(g)可能看不出來區別,但從空間頻率分佈譜(h)上卻能發現多次接觸後的PDMS材料(綠色曲線)更光滑。圖片來源:原論文
不過,一旦對原子力顯微鏡觀測到的影像進行傅立葉變換,研究團隊馬上察覺到了可疑的線索:接觸次數更多的材料,空間頻率分佈譜的高頻分量更低——翻譯成人話,就是接觸次數更多的材料,在奈米級的尺度上更光滑。可以想像,接觸次數更多的材料,表面的微小凸起會被“磨平”,所以也就更光滑。儘管尚不清楚這種程度的光滑如何影響電荷轉移的方向,但這是研究唯一檢測到的變化,因此被認為是關鍵線索。
研究團隊表示,這或許能解釋了歷史上實驗結果混亂的原因:研究者未考慮材料接觸次數的差異。該研究首次在看似無序的接觸起電中找到了確定性規律——在人類研究了數百年靜電之後,靜電的“物理學”終於出現了。
但也不要太過樂觀,這項實驗只得出了初步成果,也僅對PDMS一種材料進行了實驗。“接觸次數更多的材料更容易帶負電”是在不同物質間通用的規律,還是僅侷限於PDMS一種物質?都還有待後來的物理實驗繼續驗證。也許在測試了更多材料之後,靜電的“物理學”又會沉寂。
但如果後續情況更樂觀的話,我們或許就能開啟“靜電學”的大門。繼續深入研究接觸起電背後的機制,科學家或許能借此解開更多受困於靜電的科學難題;推廣對靜電的理解,甚至還能為工業上的靜電控制提供新的思路(如半導體制造、3D列印等)。就讓我們靜候之後的成果吧。
考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8530-6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0298-7
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1073787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環球科學”。如需轉載,請在“環球科學”後臺回覆“轉載”,還可透過公眾號選單、傳送郵件到[email protected]與我們取得聯絡。相關內容禁止用於營銷宣傳。
-電商廣告-
《環球科學》2025年2月新刊

正在熱賣


戳圖片閱讀原文
立即購買
點選【在看】,及時接收我們的內容更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