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對希特勒的推崇,就沒有萊妮”|她意志的勝利

本文轉自: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
Leni Riefenstahl | © Wikipedia

在威尼斯電影節上,安德里斯·維利爾(Andres Veiel)的一部紀錄片——《

裡芬施塔爾》(Riefenstahl

以新的力度對納粹女導演萊妮•裡芬施塔爾(Leni Riefenstahl)展開追問。他再度剖析了她的“非政治”神話,並將她的美學爭議帶入了當下的語境。該影片於2024年10月31日起在德國院線上映。

+++
使用打字機也能構成犯罪。近日,聯邦最高法院在萊比錫對一名曾在斯圖索夫集中營(Stutthof)擔任秘書的女子作出終審裁定。伊爾姆加德·F(Irmgard F.)曾協同參與了超過一萬起謀殺,這是伊策霍地方法院2022年12月的判決。這位現年99歲的女子曾上訴再審,但被駁回,維持原判。如今判決已生效:她被判處兩年青少年刑罰,緩期執行,因為案發時她的年齡在18至19歲之間。
萊妮·裡芬施塔爾的案件卻比此案複雜得多。首先,人們將她稱為“剪輯臺上的罪犯”。其次,這位攝影師兼電影導演聲稱自己對集中營和大屠殺一無所知,並且直到最後也沒有改變這一說法。最後,她已經去世。
2003年9月,萊妮•裡芬施塔爾在德國施塔恩貝格湖畔的泊津去世,終年101歲。她承認自己曾犯下過幾個“錯誤”,但除此之外,她拒絕接受其他批評。她是“第三帝國”時期唯一的女性導演,是希特勒的御用藝術家,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瑪格達·戈培爾(Magda Goebbels,注:納粹德國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的妻子)的支援。她經歷了四次清算程式,在1952年徹底完成了去納粹化,相信她無辜的人不在少數。米克·賈格爾(Mick Jagger)、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昆汀·塔倫蒂諾(Quentin Tarantino)、朱迪·福斯特(Jodie Foster)和麥當娜(Madonna)都曾表達過對她的欣賞。愛麗絲·施瓦澤(Alice Schwarzer)也曾在1999年刊發於“Emma”雜誌(譯者注:“Emma”,德國女性雜誌)的一篇文章中談及對她的崇拜。是否存在“法西斯女權主義者”這樣的說法?那麼,瑪格達·戈培爾是元首地堡的西蒙娜·德·波伏娃嗎?
裡芬施塔爾——雙面策略
這一切是怎麼回事?換句話說,裡芬施塔爾是怎麼做到的?畢竟,這個外表天真的女子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以及自己在做什麼。在她的去納粹化過程中,常常採取這樣的做法:聚集具有影響力的崇拜者,對批評者置之不理。她透過提起“禁止訴訟”封住了後者的嘴,不清楚她是如何做到的。裡芬施塔爾在實施雙面策略,這並不新鮮,但我們從未深入思考過這件事。在一段時間的蟄伏後,她又東山再起。如今,一部紀錄片在威尼斯利多島首映,以新的力度對萊妮·裡芬施塔爾展開了追問。影片也向在世者發問:我們是誰?我們如何看待這個世界?我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 2013年德國電影節
安德里斯·維利爾(Andres Veiel)和他的團隊花費六年時間拍攝紀錄片《裡芬施塔爾》(Riefenstahl)。但在觀影過程中你幾乎無法察覺到這一點——這實在是一種讚美。它是一部藝術作品,卻沒有藝術片常見的矯揉造作。該專案的起源是,電視主持人兼記者桑德拉·邁施伯格(Sandra Maischberger)意識到,她曾被這位和藹可親的白髮老太太迷惑並欺騙,後來,她成為本片的製片人,在柏林首場媒體試映會上講述了這一經歷。由於“許多問題仍未解決”,邁施伯格在2017年申請訪問已交給普魯士文化遺產基金會(Stiftung Preußischer Kulturbesitz)的700箱遺產。她向基金會提供了一份由專業人士製作的詳盡遺產清單,希望藉此換取製作紀錄片的機會。2018年,安德里斯·維利爾加入了該專案,他曾在2017年憑藉探討藝術與經濟效應的影片《博伊斯》贏得了觀眾的喜愛。
在大眾的印象中,裡芬施塔爾在青年時期就已經展現出一種超越常人的野心。從創造性舞者到演員(出演阿諾德·範克(Arnold Fanck)的高山系列電影),再到劇情片和紀錄片的導演,她嘗試了所有可能獲取成功的事業。她並非精通所有藝術門類的全才,但在維利爾以兩組照片呈現出一位遊刃有餘的電影剪輯者形象時,我們明顯看到,她的天賦在於組織材料。
“她是個天才,卻也是個政治白痴”
此外,她非常擅長髮掘他人的天賦,尤其是攝影師的天賦。維利爾選取的最長片段來自她的“紀錄片”領域:聚焦1935年紐倫堡納粹黨代表大會的紀錄片《意志的勝利》,以及於1936年柏林奧運會期間拍攝的上下集紀錄片《奧林匹亞》。然而,這兩部在技術和美學上最傑出的裡芬施塔爾電影作品同時也存在極大的爭議,因為它們是納粹宣傳機制的一部分。
沒有對希特勒的推崇,就沒有萊妮。她從未與“元首”割席,在戰後依舊忠於納粹,只是以一種狡猾的方式適應了時代,即仔細斟酌每次公開發言,在談話節目和採訪中將自己包裝成受到誹謗的受害者。大量從裡芬施塔爾遺產中曝光的電話錄音(她在這些通話中得到了許多守舊派的道德支援與鼓勵)讓我們感到驚愕不已,我們看清了她的思維模式,以及他人在她身上尋得的共鳴,這是她賴以生存的基礎。
“她是個天才,卻也是個政治白痴”,這是愛爾蘭電影專家利亞姆·奧利裡(Liam O’Leary)對她的評價。已於2022年去世的妮娜·格拉迪茨(Nina Gladitz)卻在她的著作《一名罪犯的飛黃騰達》中提供了足以毀滅裡芬施塔爾的證詞,並顛覆了奧利裡的評價:“不是傑出藝術家,而是政治天才”。然而,作為一名長期的機會主義者,她難道沒有將那些能夠證明其法西斯世界觀的證據從自己的遺產中抹去?

Leni Riefenstahl | © Wikipedia
萊妮,這位罪犯
她美化了自己的過去,編織謊言,惡意利用他人。在妮娜·格拉迪茨(Nina Gladitz)的敘述中,電影導演兼攝影師威利·齊爾克(Willy
Zielke)的命運幾乎成了一個陰謀論——根據格拉迪茨的說法,裡芬施塔爾首先摧毀了這位競爭對手的職業生涯,並在後續的納粹時期利用了他寶貴的技藝;她將這名精神脆弱的男人困在精神病院,同時操控他,確保他能隨時為己所用。然而,這個敘述中的論證在某些地方仍然存在漏洞。
但以下事件是確鑿無疑的:為了拍攝電影《低地》(Tiefland),裡芬施塔爾曾從薩爾茨堡的吉普賽拘留營地“麥斯格蘭”( Lager Maxglan)挑選辛提人(Sinti)和羅姆人(Roma),將他們濫用為臨時演員。之後女導演聲稱自己在戰後再度見到了所有人——但實際上她的“被保護者”中有超過一半已慘遭殺害。格拉迪茨在此次事件受害者的協助下拍攝了紀錄片《沉默與黑暗的時代》(Zeit des Schweigens und der Dunkelheit),該片於1982年播出後便被西德廣播公司(WDR)封存,現如今可以在YouTube上觀看這部感人至深的影片。
萊妮,這位罪犯。維利爾當然沒有對《低地》及該片的受害者家庭保持沉默。但《裡芬施塔爾》重點關注的是發生在波蘭孔斯凱的事件,在這一事件中,裡芬施塔爾擔任了1939年“特攝小組”的領隊,目擊了國防軍最初幾次的暴行,且她的行為並不止於此。儘管她對此予以否認,但一些照片卻捕捉到了她驚恐睜大的雙眼,這些照片證明,當猶太人在集市上被擊斃時,她也在場。維利爾進一步引用了另一位目擊者的原話,他聲稱曾聽到裡芬施塔爾在集市上大叫著讓那些不該進入她電影的猶太人“走開”。可想而知的是,這名女導演便是以這種方式共謀了大屠殺。
居高臨下的姿態
《裡芬施塔爾》是一部不同於吉多·克諾普(Guido Knopp)紀錄片型別的影片,它並未隔著安全距離來審視主人公,而是將其與當下建立起聯絡。選用的素材往往對映著當前的事件。例如,維利爾借魯道夫·赫斯(Rudolf Hess)在《意志的勝利》中的發言“元首是我們和平的保障者”來影射普京發起的侵略戰爭及近來常被扭曲的輿論。同樣,《裡芬施塔爾》也參與了當下關於後殖民主義的討論。自1962年起,裡芬施塔爾曾多次前往蘇丹的努巴部落,試圖用相機記錄強壯的戰士和年輕美麗的女性。維利爾用罕見的紀錄片片段展現了這位女導演居高臨下的姿態,例如她會用棍子調整模特,以便拍攝到特定的畫面。
《裡芬施塔爾》的核心議題是一種被虛構的美學概念,它宣揚美麗、優越和凱旋,同時卻掩蓋了其對立面:所謂的無價值、病態、孱弱與異己。按照這一邏輯,我們也可以輕易地忽略納粹年代,將其邊緣化為“德意志千年光輝歷史中的插曲”(亞歷山大·高蘭德語)。然而,《裡芬施塔爾》討論的範圍遠不止於此,儘管乍看之下,安德里斯·維利爾這部傑出的紀錄片似乎並未涉及當代,以及當代的潮流與危機。
影片選取了海因裡希·佈雷勒(Heinrich Breloer)的作品《斯佩爾和他。餘波——欺騙》(Speer und Er.
Nachspiel – die Täuschung)中的一個段落,在該段落中,這位滿頭白髮、年逾百歲的主人公正高聲思索如何透過燈光佈置來減少皺紋。同樣,她的電影《奧林匹亞》也表達了對完美身體的崇拜與頌揚,這與Instagram濾鏡、美麗迷戀和身體羞辱背後的思想如出一轍。美已從“真、善、美”三位一體中剝離,而萊妮·裡芬施塔爾對此也許並非毫無責任。
美麗崇拜、排外情緒和種族優越感在思想上互為關聯,令人深感不安,因為它們仍在不斷擴張。正是那些偽裝成“非政治”的元素令裡芬施塔爾的美學變得格外危險。事實上,這種美學與政治具有高度的相關性。儘管影片沒有給出明確的背景資訊——讓觀眾自行得出結論總是更為妥當——安德里斯·維利爾卻巧妙地將《裡芬施塔爾》與普京、特朗普及赫克(譯者注:即德國右翼政黨選擇黨(AfD)的領導人比約恩·赫克)聯絡在一起。
伊爾姆加德·F的案件已隨著萊比錫的判決而告終,但萊妮·R的審判仍在繼續。
原標題:

關於萊妮•裡芬施塔爾的新電影——

她意志的勝利》

作者:

延斯·希恩裡希森(Jens Hinrichsen)

翻譯:王雨寬
本文經Monopol Magazin授權翻譯轉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
點選“閱讀原文”,閱讀文章德文版。


凹凸鏡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鏡DOC
推廣|合作|轉載  加微信☞zhanglaodong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關心普通人的生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