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娛最會裝的這對CP,我實名抵制

前段時間《以愛為營》熱播的時候,一張圖徹底震驚了我:

這是CP連連看?
後來和朋友請教了下,原來,這就是當下“流行”的,所謂“配平文學”。
什麼是配平文學?
原意似乎已不可考,但在這裡,你可以清晰地看到,就是給劇裡的所有角色配上一個符合其角色身份和演員番位的CP——
比如《以愛為營》裡,男主配女主、男二(男主的朋友)配女二(女主的閨蜜),男三(女主的相親物件)配女三(男主的小侄女),男四(男主的小助理)配女四(女主的同事),就連女主的領導也配給了男主的叔叔。
整整齊齊,“階層分明”。
是的。

在配平文學裡,誰必須和誰配是有一定的講究的,女四不能和男二在一起,否則那就是“僭越”,同樣,女三也不能在其他人有CP的時候獨善其身,否則,就不“完美”。

在這樣的指導方針下。
明明沒有什麼感情鋪墊,編劇也必須把所有的配角湊在一起。
就拿最近的劇來說。
檀健次和周也主演的甜寵劇《很想很想你》裡,男主的同事也跟女主的大學舍友戀愛。
景甜和許凱主演的古偶劇《樂遊原》,就算把女主塑造成了一個能文能武,思想獨立的大女主,但也逃不了男主的侍衛與女主丫鬟談戀愛的套路。
《對你不止是喜歡》男主的妹妹唐叮叮和女主的同事陸之行,最後也在一起了。
編劇的KPI大約是完成了。

觀眾被狠狠創飛的世界,也達成了。

老實講。

Sir在最初聽到配平文學這個詞的時候其實是有點疑惑的,因為在印象裡,這樣的情況似乎並不是最近才出現的。

就像木心在《文學回憶錄》裡面說:中國人有個情節,姑稱之為“團圓情節”,不團圓,不肯散,死乞白賴要團圓,不然觀眾要把作者罵死。希臘人看完悲劇,心情沉重,得到了淨化。中國人看完了大團圓,嘻嘻哈哈吃夜宵,片刻忘其所以。
我們也總是樂於見到各種CP的“大團圓”。
比如《上錯花轎嫁對郎》裡的紫衫小將軍沙平威是男主袁不屈的好兄弟,他與昌平公主。
在一次英雄救美中,他倆看對了眼。
或者《甄嬛傳》裡,歷盡千辛萬苦終於走到一起的太監蘇培盛和宮女崔槿汐。
他們也符合配平文學裡所謂的“侍衛只能跟丫鬟談,反派只能跟反派看對眼”原則,為什麼就沒人反對?

問題,可能出在“硬湊”上。

上述兩部劇裡其實有個特點,那就是這些配角都有著細膩的感情鋪墊,兩人的感情足夠深入人心。 
而所謂配平文學。
則是那種不顧配角個人意願,強行湊CP。
就拿一部古早的劇,《還珠格格》來說,現在看來,這也是一場大型的配平文學。
一個例子。
放棄爾康後,晴兒就和蕭劍一見鍾情了。
為什麼?
明明兩對都是放棄前物件不久,就讓雙方愛上了,只能用一個目的:為了主角團之後逃出皇宮,有得到更多人幫助做準備。

明明前一秒還是有血有肉的角色,後一秒就變成了妥妥的工具人。

這也是配平文學遭受大眾詬病的原因。
這些配角在一起都是為了主角故事線服務的,沒有多少人在意配角們在一起的感情邏輯是什麼。
他們只是男女主的附庸。
一切都受制於主角線,成為阻礙或是助攻主角的工具人。
說白了。
觀眾不是不想看配角戀愛,而是不想看配角因為主角的關係,沒有什麼感情鋪墊地強行戀愛。
也是因此。
甚至會有人為《以愛為營》裡面沒有被“配平”的惡毒女配開心。
畢竟,在這個處處不平等的當下,在影視劇裡實現的這些平等,並不能彌合現實的差距,只會讓觀眾覺得虛幻。
那麼問題來了。
既然如此飽受詬病,為什麼配平文學還會如此流行?

Sir覺得。

這與“主角中心制”分不開,把配角變成工具人,實則是編劇的偷懶。
以前配平文學其實大多數存在於多宮鬥宅鬥小說裡,原因很簡單,因為設定的空間有限,配平文學又符合古代平等匹配的等級觀念,才子配佳人,侍衛配丫鬟,配平文學便很容易氾濫開來。
可如今呢?
放到現代的環境裡,當這個社會已經開始提倡個人意志,那麼“等級森嚴”的配平方式便會顯得異常不合時宜起來。
但偏偏,編劇依舊遵循於老一套的愛情劇、偶像劇寫法,把主角放置於一個絕對無可動搖的位置,讓配角的一舉一動都為其服務。
這樣的設定,其實就是刻舟求劍。
更何況。
放眼望去,現在大多數愛情劇、偶像劇的主角真的能擔得起所謂的“眾星拱月”嗎?

Sir想起一部早年的偶像劇,

千金百分百》。

裡也有“配平文學”
劇裡女主的妹妹小鳳因為Peter在故障的電梯裡救了她,而對他產生好感,甚至不在乎Peter搶了姐姐家產的事情。
兩人在結局,小鳳苦苦等待Peter出獄,也讓人頗為不解。
原因也很簡單。
Sir去考古發現,原來當時對男主韋翔(霍建華 飾)是配飛揚還是小鳳進行了投票,結果有11萬人投票韋翔跟飛揚在一起。

所以編劇就讓小鳳跟Peter在一起了,就連飾演小鳳的陳喬恩知道結局後都說,“想死”。

所以你看。
這一切的前提其實建立在“滿足觀眾的心願”上面,也就是說,在當年,為了收視率,這種雙雙配對迎來大團圓的結局更受到觀眾歡迎。

也是因此。

陳喬恩才因為這部劇的高收視率,開始了“偶像劇女王”之路。
但現在呢?

老實說,觀眾們對大部分偶像劇裡主角並沒有那麼強的期待,也沒有多高的認同度。

就不說演技了。

單是這些被吐槽的劇裡的人物設定,就鮮有讓人覺得出彩的,他們往往頂著

完美的人設,扮著完美的妝容,談著“完美”的戀愛。

都離“人”很遠。

觀眾並不在乎一個看起來很“假”的人,他的命運如何。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發現,之前人們喜聞樂見的“配角上桌”現象,比如《我的人間煙火》裡的孟宴臣爆火,其實與現在人們反對“配平文學”是一種心理。

觀眾早已看膩了配角跟主角爭風吃醋,或是成為戀愛的工具人,也早已看膩了因為一部劇或綜藝或直播爆火的流量小生,不斷佔據著古偶男主or女主的位置。
觀眾希望用腳投票出自己心儀的角色。

於是你可以看到。

今年,不但許多劇裡主角啞火,配角大火,觀眾對配角的代入感也在不斷增強,甚至願意為了配角寫同人文,剪輯新故事影片。
就像在《長相思》裡因為不滿原著作家桐華改動相柳人設,也有粉絲為他“改命”重寫結局,從而衍生了大量飯制影片和同人文,對小說結局不滿意的觀眾,為相柳“逆天改命”。
網友在用自己的想象力去佔領另一片高地,從而在配角身上實現個人意志的投射。
說到底。
對“配角上桌、掀桌”的期待,“配平文學”的抗拒,都是觀眾對主角中心制的反抗,是不甘配角只是配角的個人力量的反抗,也是對主角才能火的主流現象的反抗。
畢竟。

在這個現實的世界裡,我們每個人都只是個配角。

但也是獨立的個體。

我們不該像個螺絲釘一樣被隨意安插在某處,以供機器運轉,更不該隨意被配對,為某些更重要的事情服務。

雖然在現實裡,我們實現自己的自由意志會困難重重。

但至少。
在影視劇裡,我們可以發出自己的聲音,反抗一把。
戀愛不該是一個人必然的歸宿。
也不該是配角們的KPI。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助理:坂元家的小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