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流行文化中廣泛使用“Burtonesque”來描述他的作品,但蒂姆·波頓拒絕這個詞。他說:
“我從不喜歡那樣,我不想變成一件東西。我這一生都在努力變得像個人”。




“這些畫太棒了”,一位美術老師對十幾歲的蒂姆·波頓說,“你要繼續畫下去,千萬別停”。
他沒有停下來。他不停地畫,畫在餐巾紙和選單上,畫在數百本素描本上,畫在《洛杉磯時報》的分類廣告頁上。他還將自己的畫作拍成了電影,《殭屍新娘》、《剪刀手愛德華》、《查理與巧克力工廠》……
情節、人物和對白雖然在蒂姆·波頓的電影中比比皆是,但對他來說並不是最重要的。他曾說:“對我來說,畫面就是故事”。

一切從這裡開始:蒂姆·波頓穿著母親為他製作的萬聖節服裝。
1958 年,蒂姆·波頓出生於加利福尼亞州的伯班克,從小就與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伯班克陽光明媚,蒂姆·波頓卻喜怒無常,對黑暗和恐怖感興趣。當其他孩子打球和騎腳踏車時,他卻在墓地和蠟像館裡閒逛。
他對恐怖片和 B 級科幻片情有獨鍾,似乎也將這些情感融入了自己的藝術創作中,表現出對誇張漫畫和插圖的偏愛,並受到從廣告到兒童插畫家再到漫畫等一系列流行藝術的影響。

15 歲時,他已經贏得了當地的廣告藝術比賽,在他的社群拍攝了毛骨悚然的 8mm 電影,並創作了自己的兒童讀物——迪斯尼拒絕了這本書的出版,儘管還是給出了鼓勵性的回覆:“插畫非常好,人物形象迷人,富有想象力,而且種類繁多,足以引起讀者的興趣”。從此,蒂姆·波頓與迪斯尼開始了漫長的、有時甚至是充滿爭議的合作關係。
“我甚至無法偽造迪斯尼的風格”
高中畢業後,蒂姆·波頓進入著名的加州藝術學院學習,該學院於 1961 年開學,是沃爾特·迪斯尼本人最後的構想。迪斯尼於 1966 年去世,但他的兄弟和侄子都是該校的創校董事會成員。迪斯尼曾設想過一所專門培養新一代動畫師的藝術學校,但直到 1975 年,學校才開始招收角色動畫專業的學生。

一年後,也就是 1976 年,蒂姆·波頓加入了新的動畫師專案,成為加州藝術學院動畫師傳奇時代的一員,他們將共同對接下來四十年的動畫製作產生深遠影響。這些人包括著名的迪斯尼動畫師格倫·基恩、《聖誕夜驚魂》導演亨利·塞利克、《勇敢傳說》導演布倫達·查普曼和《獅子王》導演羅伯·明科夫。他曾在2014年向《Vanity Fair》描述他們是“一群棄兒”,這群藝術家因普遍的書呆子氣以及對藝術冒險和實驗的共同興奮而團結在一起。

在加州藝術學院,蒂姆·波頓製作了幾部動畫短片,並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他的學生作品之一,一部名為Stalk of the Celery Monster的部分無聲動畫短片,再次為他贏得了沃爾特·迪斯尼工作室的關注,1980 年從加州藝術學院畢業後,迪斯尼將他招為動畫學徒,主要為動畫片繪製概念圖和製作模型。

在加州藝術學院,蒂姆·波頓的怪異氣質基本上受到了那個時代主流精神的鼓勵。但在他工作了四年的迪斯尼公司,蒂姆·波頓標新立異的風格——怪異拉長的造型和人物經常使他成為異類,他在很大程度上只能為電影製作概念藝術。他後來在Burton on Burton一書中寫道:“我甚至無法偽造迪斯尼的風格。”

不過,他還是為迪斯尼公司製作了幾部作品,展示了他日後一眼就能認出的藝術風格。最著名的可能是一部名為《文森特》(1982 年)的短片——這個有趣、大氣的定格動畫故事取材於蒂姆·波頓自己的童年,講述了一個渴望成為他的偶像文森特·普萊斯(Vincent Price)的小男孩的故事。這部短片讓人欣喜地領略到了蒂姆·波頓的獨特才華,而他與童年偶像之間新發現的友誼也將普萊斯在《剪刀手愛德華》(1990 年)中扮演的發明家推向了高潮——這也是普萊斯生前最後一部長片。

《文森特》結合了蒂姆·波頓新興的視覺美學、他畢生對恐怖片的熱愛以及對定格動畫的興趣。影片由普萊斯親自講述,展現了蒂姆·波頓標誌性的怪異——如郊區被誤解的哥特小孩,以及以非常規方式表現的對黑暗主題的痴迷。對於那個時代的迪斯尼動畫片來說,它也是一部非典型的黑暗作品,而且從未單獨發行過。(後來,該片與《聖誕夜驚魂》的某些版本一起打包發行)。

《文森特》之後,蒂姆·波頓的獨立藝術創作不太成功。1984 年,迪斯尼製作了他的下一部短片《科學怪狗》,既是對《弗蘭肯斯坦》的致敬,也是對其的戲仿。講述了一個男孩試圖讓他的小狗起死回生的故事。

在《科學怪狗》被宣佈浪費公司資金後,蒂姆·波頓就被迪斯尼解僱了。“那是我棺材上的最後一顆釘子。幾年後,我的棺材被挖出來,然後我又被重新釘上,放了回去。我就像一個吸血鬼,被殺死又復活了很多次。”
製片人唐·哈恩(Don Hahn)在 2012 年接受採訪時說:“當他在 1984 年拍攝這部電影時,我認為迪士尼不知道該拿他怎麼辦。這就像,啊,這個人真的很有趣,他正在製作這些非常有節奏感的黑白電影。讓他去吧”。2012 年,蒂姆·波頓重新將《科學怪狗》拍攝成故事長片,並由哈恩擔任製片人。
離開迪斯尼後,蒂姆·波頓很快就獲得了一個驚人的突破:他的老同學保羅·魯本斯(Paul Reubens),後來以另一個自我“Pee-Wee Herman”而聞名,在看過《文森特》後,邀請蒂姆·波頓執導一部改編自其角色的大銀幕電影。“在當時,從拍兩部沒人看的短片到拍一部長片,這是聞所未聞的。如果沒有保羅的支援,這一切就不會發生”,蒂姆·波頓後來在採訪中說。

1985 年,《荒唐小混蛋奇遇記》(Pee-wee’s Big Adventure) 以不到 700 萬美元的預算獲得了 4000 萬美元的票房。這部蒂姆·波頓的長片處女作首次將保羅·魯本對孩童撒嬌行為的精彩模仿搬上大銀幕,故事講述了一個可愛的怪人為尋找失竊的腳踏車而穿越美國的故事。影片既是對演藝圈的諷刺,也是對義大利新現實主義代表作《偷腳踏車的人》(1948 年)的詼諧嘲諷。
“這對我來說是一次超現實的經歷。突然之間,我和劇組人員以及保羅、周圍的喜劇演員和角色一起工作。這很棒,這是我第一次和即興表演的人一起工作。因為我不太說話,只是坐在小黑屋裡畫動畫。”
《荒唐小混蛋奇遇記》是早期伯頓的經典之作,它以古怪的風格向世人宣告了這位新銳導演的誕生,並預示著他將有更精彩的作品問世。
“夢想值得為之奮鬥。為什麼要用你的一生去實現別人的夢想?”

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他為世界帶來了一系列經典電影,比如《蝙蝠俠》(1989)、《剪刀手愛德華》(1990)、《理髮師陶德》(2007)……

1988年的《陰間大法師》對來世進行了獨特而有趣的想象,一對新英格蘭夫婦早逝後,等待他們的是官僚主義和文書工作。新去世的梅特蘭夫婦帶著一家難以忍受的雅皮士搬進了他們的家,他們找到了生物驅魔師貝特宙斯,卻在無意中把這個粗魯放蕩的怪物帶到了自己身上。邁克爾·基頓在銀幕上 17 分鐘的精彩表演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而薇諾娜·瑞德則出演了她最早和最受歡迎的角色之一,成為了一位明星。

最近,《陰間大法師》續集和 Netflix 劇集《星期三》的成功讓他感到振奮,他執導了其中的四集。
“好萊塢之旅就像愛麗絲夢遊仙境。你往上走,你往下走,你往旁邊走。就是這樣”。



在蒂姆·波頓的作品中,沒有哪部電影能比《剪刀手愛德華》更能體現他獨特的視覺風格,以及他對奇特的局外人故事的熱愛。蒂姆·波頓的這部現代童話故事最初源自他在加利福尼亞郊區的孤獨童年,講述了一個 “異常溫柔的男人” 從廢棄城堡的家中來到城堡車道下的粉色社群。在那裡,愛德華成了轟動一時的人物,但他很快就意識到這個專為拇指靈活的人設計的世界的危險性。從長期合作者丹尼·艾夫曼的全時空配樂到龐大的角色演員陣容,這部蒂姆·波頓最具個人風格的影片依然保持了導演的許多特色。


1989年的《蝙蝠俠》打破了票房紀錄,將蒂姆·波頓的職業生涯推向了高峰,並永遠地改變了整個電影業——開創了漫畫改編電影的現代時代。
而 1992 年的續集《蝙蝠俠歸來》則讓蒂姆·波頓徹底擺脫了束縛。他同意重返導演之位,以換取更大的創作控制權,他對哥特式哥譚的第二次嘗試更加豐富和狂野。從丹尼·德維託飾演的卑鄙企鵝和他的水鳥大軍,到米歇爾·菲佛無與倫比的皮衣貓女,可以說是所有漫畫電影中最偉大的表演。

如果說《剪刀手愛德華》窺見了一個人的靈魂,那麼《艾德·伍德》則跳動著電影人蒂姆·波頓的心。蒂姆·波頓曾在放映影片時說:“我不喜歡談論自己,但如果你想知道關於我的任何事情,隱秘地說,就在這部電影裡”。《艾德·伍德》是對失敗的由衷致敬,講述了這位 “世界上最糟糕的電影製作人” 與一群奇特的合作者組成的 “家庭” 一起,拍攝了一些他最著名的 B 級片。這是蒂姆·波頓第一部經濟失敗片,但其聲譽卻與日俱增,現在經常被列入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電影製作影片之列。

1996年的《火星救援》是蒂姆·波頓向艾德·伍德本人喜愛的 50 年代科幻電影致敬的作品,由好萊塢明星陣容出演,抵禦圓球頭火星人的入侵。隨著遍佈美國的不同角色團結起來,從霓虹燈的破壞中拯救自己,這部對自大和不作為的調侃式模仿片是一場視覺盛宴,從莎拉·傑西卡·帕克被移植的吉娃娃頭到傑克·尼科爾森身兼賭場大亨和深度總統的雙重身份,所有參與者都盡情享受著無盡的歡樂。

雖然蒂姆·波頓後來以擅長改編現有IP而聞名,但他最出色的改編作品卻以最純粹的形式保留了伯頓式的活力。受華盛頓·歐文關於無頭騎士的經典故事啟發,《斷頭谷》講述了一個膽小的紐約偵探被派去調查同名小鎮上發生的一系列恐怖而神秘的死亡事件。自擔任迪斯尼動畫師以來,蒂姆·波頓一直對無頭騎士的形象非常著迷,他從漢默恐怖電影的超自然特質中汲取靈感,創作出了他職業生涯中最吸引人、最令人回味的影片之一。

2007年的《理髮師陶德》更進一步,是蒂姆·波頓迄今為止最黑暗的電影。在這部改編自百老匯巨匠斯蒂芬·桑德海姆開創性恐怖音樂劇的影片中,鮮血從剛被割開的喉嚨中噴射而出,這往往是蒂姆·波頓銀幕上唯一的一絲色彩。對於恐怖片發燒友和音樂劇迷來說,這部講述一個被誤判的理髮師一心想要血腥復仇的故事,有很多值得喜愛的地方。約翰尼·德普和海倫娜·博翰·卡特不思悔改的恐怖行徑讓伯頓的電影充滿了恐懼感。

2012 年,當迪斯尼公司推出蒂姆·波頓執導的長篇故事《科學怪狗》時,蒂姆·波頓的名字已成為一個不可否認的品牌。老鼠之家找來他們曾經的門徒,最終以電光火石的方式讓他的愛之作復活,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2012 年《科學怪狗》上映時,蒂姆·波頓向《獨立報》描述了他與迪斯尼之間時好時壞的關係,他簡單地說:“我已經被迪士尼僱傭和解僱了三次。我已經習慣了”。
“讓我感到害怕的是人類”

一路走來,他的離奇想法和設計激怒了一些製片廠。可能是他的瘋狂外星人入侵片《火星救援》的票房表現讓他1998年的超人電影被封殺。
今年早些時候,《閃電俠》在多元宇宙中出現了一個片段,其中他們短暫地展示了尼古拉斯.凱奇扮演的超人。1998 年,尼古拉斯·凱奇主演的蒂姆·波頓的超人電影還有三週就要開拍了,但在經過兩年的前期製作後,這部電影的拍攝計劃被取消了。

“這些製片廠變成了大公司,你不得不先為開心樂園餐設計這些角色,然後再為電影設計”。
“但是我也沒有遺憾,我想說的是:當你為一個專案工作了那麼久,但它沒有實現,這會影響你的餘生。因為你會對一些事情充滿熱情,而每一件事都是一段未知的旅程,它還沒有實現。但這是一種永遠不會離開你的經歷。但這也涉及到另一個人工智慧的問題,這就是為什麼我覺得我和製片廠的關係已經結束了。他們可以把你的作品,不管是《蝙蝠俠》還是其他什麼,進行文化上的挪用,或者隨便你怎麼稱呼它,他們可以為所欲為,因此,在我晚年的生活中,我默默地反抗著這一切。”

別指望蒂姆·波頓會在 Instagram 上發帖。這位極具挑釁性的電影人曾說過,認識他的人都知道他 “有點技術恐懼症”。
最近蒂姆·波頓在BBC的採訪中說:“我發現上網總讓我沮喪。所以我儘量避免上網,因為這讓我感覺不好”。
他說,工作和看雲讓他更快樂。他在自家後院收藏了十個巨型恐龍模型,其中包括一個 20 英尺長的霸王龍,這也能讓他感覺好些。

蒂姆·波頓長期以來被視為“受折磨的異類”,“怪胎”,成長過程中觀看的經典恐怖電影和怪物片,培養了他對怪物的熱愛。“從金剛到弗蘭肯斯坦再到黑湖怪物,很明顯所有的怪物都是最有情感的,讓我感到害怕的是人類”,他說。
“他們是《弗蘭肯斯坦》中憤怒的村民——就像網際網路這些無名的面孔,而怪物總是擁有最多的情感和感受,即使他們被看成是某種樣子”。
“每個怪物通常都有都有某種悲情和某種人性,這是人類所缺乏的。”

讓蒂姆·波頓仍然感到恐懼的是人工智慧的飛速發展。去年有人利用人工智慧將迪士尼人物變成了波頓風格的角色,“這是我無法想象的事情”。
“直到它發生在你身上,你才會真正理解它。但那是相當令人不安的:在理智和情感上都令人不安,我感覺自己的靈魂被奪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