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今天的世界正在發生變化。身邊的一人公司、二人產品,越來越多。
像很多朋友聚集在杭州的良渚,做獨立開發,做海外市場,一臺電腦就能搞定。
放在以前,做產品並不是一兩個人就能完成的事。
我第一本書是《從點子到產品》,這本書最初的緣起,就是想要扭轉一種觀念:我有一個 idea,就缺程式設計師了。
這個問答也是我寫產品相關的內容的起點。

彼時,大家對商業模式並不瞭解,對從點子到真正實現的路徑也不瞭解。
更多的問題還在於,虛擬產品銷售沒有很成熟的路徑,SEO 或者應用分發的方法不清楚 ,即使做了一個 APP ,也無從下手;技術開發也非常複雜,沒有功能設計經驗和對互動的理解,很難做出體驗好的產品。
但是現在,做一個產品,其實沒有想象的那麼難了。
工具越來越豐富,隨著技術門檻的降低,AI 的進一步普及,idea 到產品的路徑越來越短。
而要實現一個產品,過去是 APP,後來是小程式,今天甚至可以靠產品內的模板(MOD)。
什麼是 MOD?我覺得多維表格可以算一個。
2
多維表格是飛書旗下的產品,我用了很多年。
最近刷到一個蠻有意思的現象。在小紅書上,有一個利用蘋果快捷指令與多維表格聯動的記賬工具,火了。
我刷到的時候,它就已經在小紅書上靠單品產生了破百萬的GMV。考慮到除了平臺抽成,幾乎沒有成本,這是個相當高毛利的生意。


這個記賬工具的大概邏輯是,在每次支付完的頁面都可以順便記錄下這個賬單,選擇類目後就能直接匯入多維表格,形成一份詳細的記賬文件。
有意思的是,它利用了新的 iPhone 輕敲手機背面的快捷方式,在這個頁面調出螢幕識別,支付的金額就能被自動識別。
這種記賬方法,看起來就很乾淨利索,不用再用額外的 APP。
作者叫 Cayson,是一個產品經理。
聽說他用這個模板年入百萬的時候,我還是比較驚訝的。
坦白說,這個模版的技術門檻的確不高。也引起了一些爭議,尤其來自技術的同學,認為是熟悉一些配置方法,自己也能搞定的。
不過我倒是覺得,從需求發掘,到模版實現,再到傳播銷售,其實是一整套的最小化商業模型。能有這樣的銷量,本身也代表,絕大多數朋友是認可用20塊錢左右的價格直接買一份方便的。
時間成本也是成本,學習成本同樣是成本,願意花時間琢磨、折騰和鑽研的當然大有人在,而更願意為自己的時間買單,也是一種合理的經濟現象。
這其實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在告訴我們:隨著這些生產力工具的迭代,尤其 AI 技術的融入, idea 到產品的門檻會越來越低。
3
這個用多維表格記賬的案例,讓我看到了 MOD 的有趣之處。
類比到遊戲產業,大家對那些經典的遊戲玩到包漿之後,總會想著辦法,能做一些好玩的改造,讓更多愛好者們體驗一些新花樣。這種愛好者的模組(Modification)就是 MOD,有時都能讓遊戲重獲新生。
比如讓黑神話 · 悟空裡的天命人戴上墨鏡、拿上光劍(BTW,黑猴已經提名了 TGA 年度遊戲,期待中):

這些有意思的玩法,體現的就是最早遊戲領域的 UGC 和 PUGC 的力量。
在工具領域,早先也有像 Chrome 等瀏覽器外掛這樣的市場,其實就是網頁的 MOD,我很喜歡的「沉浸式翻譯」就是外掛產品,前陣子的 AI 新星 Monica 也是外掛產品。
而多維表格相當於是在資料庫、資訊管理系統體系上,提供了一個 MOD 的市場的可能性。
除了記賬,小紅書上還能看到各種有意思的模版。比如人生管理系統。

再比如專案管理模板:

每一個都是輕量級的資訊管理系統。也都是一個個小的個體戶的副業機會。
我見過的最豐富有趣的 MOD 是這個,用大量的資料和資訊組合成完整的訓練記錄,這種可以自定義的管理工具,會比下載的成品 APP 更靈活、更好玩:

多維表格模版這樣的開放市場,正好提供了一個最低門檻的、輕量級的,有 idea 就能快速實現一個產品的機會。
而小紅書這樣的平臺,又有便捷的銷售渠道。閉環了不是。
4
其實多維表格本來就不止有表格功能,只是讓名字給套上刻板印象了。
跟每個飛書的朋友交流時,我都不厭其煩地表達過:你們的名字確實有點拖累產品了,其實可以不多強調「表格」,比如改名叫多維 solution,多維寶,多維庫,哪怕乾脆就叫多維也行。
我覺得多維表格看起來像一個普通的線上表格,但其實核心並不是表格,而是一個數據管理工具。
或者說,我們想到的表格都只是簡單的行列編輯,實際上各種資料的結構背後都是表格結構作為底層。
我自己在很多場景下使用,比如在自媒體的商業合作裡,我會用多維表格管理製作、釋出與結賬的進度。

又或者,在半拿鐵的排期選題中,用來跟瀟磊協作。

比如在商業合作的表格中,我可以直接生成一個圖表看板,即時檢視目前合作執行的狀況。快速定位任務,去檢查問題。(圖中資料僅為示例)

以上的任務可能還比較常見。它與眾不同的點在於,有各種各樣的元件,比想象中要豐富很多。比如,可以設定條件,觸發自動化傳送,我在飛書就能訂閱檢視。
而且這個表格可以根據不同場景和需要,即時轉換成不同的圖樣。像在日曆檢視,可以直接看到不同任務所在的日期,一鍵就能切換。(圖中資訊僅為示例)

另外包括各種資料型別、資料的遷移功能、不同許可權的管理、資料的自動化處理、與企業工具的打通等等。
簡單來說,多維表格變成了一個輕量級的資料管理中心,可以替代大多場景下的後臺管理系統,包括客戶管理、人員管理、專案管理等等。這也是為什麼飛書做多維表格的初衷。
比如胖東來業態豐富,包括超市、百貨、茶葉、珠寶等,負責資料統計的同事需要將分散在各個 ERP 內的業務資料匯出,並整理成統一的資料口徑,按照管理關注視角,做成看板報表呈現給管理層參考。過程中資料整理和統計的成本很高,管理層看到資料的時效性也較低。
上線飛書以後,胖東來選擇使用多維表格建設資料展示看板。覆蓋 10 個業態資料,全部門店的經營資料均流向多維表格,資料按照預設格式在儀表盤內整齊展示,經營資料表最終形成了 10 多張表格,每張表裡有幾萬行資料,運轉著 100 多個公式,統一資料口徑,最終流向 70 多個儀表盤,展示即時經營資料計算分析結果。
對於企業主而言,這是輕量級的一種 SaaS 工具,能夠很好地適應許多場景的資料管理和專案流程;對於員工來說,這也是更高效的、更有科技感的工作方式。這是多維表格想要達到的效果。
所以「多維表格」這名字,就像「書記」這個職位,看似只是記錄什麼,實際上常常是組織的核心。不像有的職位,名字裡有經理,其實也不管人也不管事兒,就是寫文件的。
5
作為已經誕生多年的產品,多維表格並沒有那種「炸場」一樣的增長,而是堅持長期主義,嘗試做市場教育。
讓大家認知到這種靈活的、自動化的、可定製的資訊管理系統的價值,的確是件非常艱難的事情,過去大家都習慣了網際網路產品要快、要迅猛,多維表格不一樣,價值需要時間加持才能浮現。
像這種開放式的 MOD 的機會,倒是一條不錯的路徑。記賬、自我管理、個人成長等等,都是年輕人的剛需,先用起來,體會到價值,慢慢融入更多日常工作生活場景,是條很好的路徑。
我們都看到了 UGC 在內容領域產生的爆炸式的影響,所以我也很期待看到 UGC 能在生產力領域有更多好的案例,給我們有更多驚喜的產品,也給打工人更多副業的機會。
如果對這個產品感興趣的,也可點選下方的「閱讀原文」去官方的渠道學習。
就說這麼多,希望能有啟發。
題圖由 Midjourney 繪製。Prompt:banner image, representing a Google sheet table –ar 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