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點 / 劉潤主筆 / 景九 責編 / 黃靜

今天,我們重發一篇過往比較受歡迎的文章《2024,中國餐飲四大趨勢》,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以下是這篇重發文章正文。
身處一個變化的時代,特別無奈的事,可能不是不夠努力,而是看不到機會。
機會來了,但你不明白趨勢,看不懂變化,只好和機會失之交臂。
最大的遺憾,不是我不行,而是我本可以。
尤其,是在那些競爭特別激烈的行業。比如,餐飲。餐飲行業,是一個天生趨向於分散的市場,它包羅永珍,也容得下萬家燈火。可是,包羅永珍,萬家燈火,又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每個人都有機會。意味著,極其慘烈的廝殺。意味著,卷。
那麼,怎麼辦?出路在哪?
前段時間,我帶隊問道中國的企業家,去到了美團。
他們特別慷慨地向我分享了這一年,他們對於中國餐飲的觀察,並總結了幾個可能存在的趨勢。
分享給你。希望能夠給你帶來一點啟發。


餐飲下半場,拼的是產業結構效率
餐飲行業,廝殺特別慘烈。
為什麼這麼說?
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2023年,全國餐飲收入52890億元,同比上升20.4%。中國飯店協會會長陳新華說:2023年餐飲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增速領跑其他型別。
中國餐飲,進入五萬億時代。
與此同時,品牌餐飲的連鎖發展,還在提速。整體連鎖化率,從2021年的18%上升到了2023年的21%。其中,501-1000家規模區間的品牌門店,增長最快,達到了38%。
中國餐飲的集中度,正在上升。


但是,和高速增長同時存在的,是大量死亡。
雖然連鎖化率在上漲,但小型連鎖的負增長,特別劇烈,接近30%。速生速死的背後,是慘烈的競爭和拉扯。
那麼,如何破局?
不少餐飲品牌,給出的答案之一,就是:供應鏈。
因為,可能只有深度參與供應鏈建設,甚至完全自建,你才能把菜品的價格做低,整體的效率做高。
例如,老鄉雞。老鄉雞的供應鏈,涵蓋了上游採購端的養殖場和終端的中央廚房,透過冷鏈體系,實現多個區域的產品配送。例如,麥當勞。直接在供應商處進行定製化採購,進行多品類的預加工產品配送。又比如,蜜雪冰城、太二、巴奴……
到今天,餐飲行業表面上拼的是產品,實際上拼的是供應鏈。
舉個例子。爆品。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越來越多的餐飲品牌,在發展初期,都利用一個爆品開啟局面。比如,很多湘菜、川菜品牌的辣椒炒肉、小炒肉,像費大廚。又比如,塔斯汀的中國漢堡。
根據美團研究,過去的網紅餐飲,壽命短的核心原因,可能就是因為後端的服務和供應能力,跟不上爆發的需求。
所以,需求一旦爆發,你的供應接不住,自然提供不了讓使用者滿意的服務。
但如果你用爆品開啟局面,情況就不一樣了。因為採購品類單一,要突破供應鏈上限,也相對容易。
什麼意思?比如,你做了一個爆品,主要原料是土豆。
當你的採購量是50斤的時候,你找到一個小販,就能滿足需求。當你的採購量是500斤的時候,你需要多找幾個小販。但當你的採購量到了5000斤,甚至好幾十噸的時候,你就需要和固定的供應商籤合同,保證長期穩定的高品質土豆供應。
這個過程,就是“不斷突破原有供應鏈的上限”。
而要突破一個品類的供應鏈上限,做寬邊界,自然要比突破十個品類的供應鏈上限要簡單。與此同時,你又能把更多的研發精力集中在這個爆品上,再開發更多的衍生品,提高供應勢能。
所以,爆品的背後,其實就是一個品牌的供應鏈集中能力。
而隨著連鎖化率的增長,供應鏈的邊界,也在擴大。
有的,增加了食品加工廠。有的,自建物流。還有的,直接開始管理前端農業……越來越多的企業,出現在了鏈條之上。一二三產融合帶來的產業結構效率提升,可能是餐飲行業下半場競爭的主題。
那麼,要管理這麼多邏輯不同的企業,原有的管理手段,必然跟不上市場變化。
之前,如果你只需要管理一個型別的公司,比如農場,比如門店,你用一套制度複製,可能就能達到目的。但現在呢?不光有上游的農業,還有中游的工業,加上下游的門店,成千上萬名員工。
如果還是一套邏輯去管,決策必然粗糙而遲緩。怎麼辦?
用一套完整的數字系統,把整個上中下游整合起來。這,就是第二個趨勢:
資料,作為一個新的生產要素,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從經驗驅動,到資料驅動
說到資料,說到數字化,可能會有不少人,覺得“沒什麼了不起的”。
錢花了不少,系統也都買下來了,數字都有,但整體的經營效益並沒有多少提升嘛!數字化,有什麼用?
如果你這麼想,可能就錯了。
其實,對於數字化來說,上系統,得到數字,可能僅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也許不是數字化的技術,而是:在管理和經營的過程中,你是否真正地運用資料,做了決策。
比如,做投資分析。
透過資料,提前設計快餐的商業邏輯和模型。一旦跑通一次,結合歷史資料倒推出發展,複製起來也很快。
舉個例子,衛星店。
什麼是衛星店?衛星店,就是不提供堂食,專門做外賣的門店。區位、面積、僱傭人員,都要求不高。
那麼,怎麼才能開一家衛星店呢?這就需要你,用數字模型的方式,先對投資進行測算。
怎麼測算?首先,大概確定幾個資料。
比如,大概的投資金額,是20萬。比如,店鋪面積,是30平米。又比如,打算做的SKU,是5類單人套餐。打算僱傭店員,是5人。等等等等。
根據這個資料模型,你就能測算出自己的盈虧平衡線,也就是:一個月需要賣出多少單,人均客單價多少,才能負擔得起租金和人力餐品成本。
而當這些測算結束後,你對一家店“長什麼樣”,就基本已經胸有成竹了。
所以,你就能很明確地判斷,市場上有哪些點位,適合開這樣一家店。而一旦盈虧平衡算不過來,你也很容易找到原因,是流量不夠,還是客單價不夠高,還是人僱多了。
而美團也發現,這種衛星店,其實更適合已經有品牌勢能的企業。
利用早已積攢好的品牌價值,就能獲得足夠的單量,從而輕鬆越過盈虧平衡線。所以,如果你的品牌勢能足夠強,你完全可以採取“大店重服務,小店接外賣”的佈局,組成你的整體業務模型,再用資料最佳化你的管理、生產流程。
這,就是從資料去設計模型、修正模型,從而得到投資、管理決策的過程。而資料驅動,也大機率是每一家餐飲品牌的必修內功之一。
好了。談完了全域性,談完了內功,現在,我們來談談“機會”。
目前的中國餐飲,還有什麼機會?


消費分層趨勢下,個性化需求、場景需求飆升
中國的餐飲,正在呈現出越來越明顯的消費分層趨勢:價格下探、品質上行。
根據美團資料,2023年,30元以下外賣消費佔比達74.3%,出現了1.7%的增長。這說明,外賣消費正在變得更加理性。而在到店場景,91-120元的人均消費區間,出現了1.5%的增長,說明到店體驗的使用者,更看重品質要求。


這個趨勢,對於小吃快餐品類來說,無疑是好訊息。它本身客單價就較低,符合價格下探趨勢。
所以,你可以看到,2023年的小吃快餐的外賣消費,同比增長17.1%,到店同比增長達41.7%。11-30元,是主要人均消費區間。

此外,中餐到店場景中,東北菜、蘇菜和北京菜的同比增速,都超過了80%。

有意思。要知道,東北菜的價位,多集中在人均60以下的區間。蘇菜,多集中於90元以上的區間。北京菜兩者兼具,既有60元以下,也有90元以上。
所以,60元以下和90元以上的品類,相對增長得更快,這也是:消費分層。
分層趨勢下,如果你是商家,也需要做出相應的調整。一方面,打造好“價效比”。另一方面,想辦法滿足更多的顧客需求。
價效比我知道,這顧客需求,又怎麼滿足?
美團特地把消費後的評論關鍵詞提取了出來,進行了排序,供你參考。看圖。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最後一項:場景。不論約會求婚,還是家庭聚餐,都是一種生活場景。
所以,與其去滿足每個人嘴上所說的“需求”,不如去找到他的生活場景和人生關係,試著去經營它。
怎麼經營?舉個例子,到店消費。
假如你是一位商家,你該如何設計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從資料分析的角度來說,你可能至少需要回答三個問題。
1)我到底要服務哪個群體?他的口味如何、收入如何、年齡如何?
2)我要解決他什麼問題?是商務宴請、帶娃吃飯家庭聚餐,還是約會求婚?
3)怎麼解決?根據之前的問題,倒推你的產品、環境、服務。
舉個例子,你要解決職場媽媽的家庭聚餐問題。
那麼,你的選單,就要注意有沒有老人小孩不能吃的,不能太刺激。裝修上來看,就要多做4人桌,多做包間。服務培訓上,就應該多去學習一些節假日、壽宴、百日宴相關的文化習俗。
漸漸地,你可能會發現:越聚焦,越專業,你就有越好的服務質量。
而當你把一個群體真正服務好之後,他們的延伸需求,也會自己生長出來。跟著職場媽媽來的家人,又有自己不同的社會角色,服務質量滿意,就會有自發的口碑傳播。
之前做生意,是做菜,做服務,做裝修。但現在做生意,不止於此。你還要從頭考慮,你的顧客和場景。
除了到店消費,你還可以拓展更多。比如,把火鍋開到高校食堂,就像海底撈。把餐廳開到露營地,就像文和友。
一家店能承載的流量,是有上限的。因為,你的門店面積就這麼大,桌子就這麼多。但是,隨著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在店裡等顧客上門,可能就有些行不通了,你必須主動地去找消費者。
消費者在哪裡,我的服務和產品就在哪裡。
不光是在中國,甚至是國外。這就是:餐飲出海。


出海成潮流,中外美食融合加速
今年,有很多餐飲品牌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出海。
番茄資本創始人卿永說,如果你是大品牌,那麼我建議你出海。如果你還沒開始做,我建議你出海。如果你開始了,但做得很爛,我還是建議你出海。
餐飲出海,就是去競爭沒那麼激烈的地方去打仗。
比如說,美國。根據番茄資本的資料,我們的每萬人擁有餐廳門店數,是53家(還不包含企業和學校團餐門店),美國是25家,我們的供給,是他們的兩倍還要多。並且,消費力有差距。即便是相同的產品,美國餐廳的客單價,也是中國的5-7倍。
不光是美國,歐洲的英法德,北美的加拿大,都很相似。而像中東、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北美的墨西哥,是一些更好的市場,成本更低,營收也高,增長速度會更快。
另一方面,因為競爭激烈,無論生產技術、品牌營銷、品類豐富度、產品創新力,還是數字化應用程度,中國餐飲品牌在全球範圍內,都是領先的。這些年,餐飲企業的組織管理能力也有了大幅的提升。
不過,出海雖然是很多中餐創業者的優質選擇,但比起國內,門檻也高。
比如,法律門檻。例如在美國,搞定簽證,只是第一步。想租一個當地客人會經常光顧的好鋪子,還需要有當地有社會地位的人為你推薦。而開店之前的各種審批,也要花很長時間。市政下水、消防、食品安全衛生……一項項查下來,對一個新手來說,開一家店花一到兩年,很正常。
又比如,供應鏈出不去。例如,有一些火鍋品牌雖然在海外做的已經很不錯了,但一個小小的麻醬出去,都很困難。所以,如果要出海,可能你要先在食材上,做一些妥協。想方設法在當地找到替代品,建立全球化供應鏈。甚至供應鏈出海,要先於門店出海。
但門檻雖然高,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是機會。
因為,高門檻會為你篩選掉更多競爭對手。只要你一個門店的模型成功了,就能快速複製。
可以預見,在轟轟烈烈的大航海運動之中,會有越來越多的玩家,越過各種難關。比如,法律、政策、市場關、供應鏈。而中國的餐飲業,也必定在這個過程中,和海外餐飲市場不斷融合,迎來一個全新的局面。
期待。


今天有很多人,會感覺到著急和焦慮。原因之一,可能就是因為:我們正處於兩個完全不同時代的交界。
有的人,還沒完全實現“網際網路化”,而有的人,已經在探索“數字化”。
而數字化,就是你能不能透過一些資料,看到趨勢,看到正在發生的未來,並且,下場參與。
比如,透過今天美團帶給我們的一系列資料。我們能看到:
餐飲下半場,在拼產業結構效率。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從經驗驅動,來到資料驅動。消費分層之下,個性需求和場景需求越來越多地得到滿足。出海成為潮流的背景下,中外餐飲業必定進一步融合。
2025,餐飲的四大趨勢,正在緩緩啟動。
祝你,看準趨勢,抓住機會。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