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5日,Trump在社交媒體賬號上宣佈由前佐治亞州參議員戴維·珀杜(David Perdue,1949年出生)出任美國駐華大使:
“今晚我宣佈前參議員戴維·珀杜已接受我的提名,出任下任美國駐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使。作為財富500強的執行長,戴維擁有40年的國際商業生涯,並曾在美國參議院任職。
他在新加坡和中國香港生活過,職業生涯的大部分時間都在亞洲和中國工作;擔任參議員期間,他曾在軍事委員會和外交關係委員會任職,並出任過海上力量小組委員會主席。
珀杜一直是我忠實的支持者和朋友,我期待著在他的新職位上與他共事!”
美國駐外大使任命有個特點,駐友好國家大使屬於“獎勵性質”的崗位,如駐日本大使、駐韓國大使、駐澳洲大使、駐英國大使等,他們並沒有太多實質性工作,也很難遇到什麼危機考驗,安排人選比較隨意。
駐華大使則不同,其所需的政治素養與咖位必須足夠,和總統、國務卿的關係通常十分密切。
尤其在中美競爭激烈的時代,駐華大使的立場觀點往往與總統保持高度一致,以免發出不協調的訊號。
以現任駐華大使伯恩斯為例,即將離任的他近期接受採訪時表示,“駐華期間用了八成的時間管控美中競爭,其餘兩成時間則用於進行接觸”,並形容這是“正確的平衡”。
不難體會,“八分管控、兩分接觸”其實就是拜登對華策略的核心。

珀杜與Trump擁有密切的私人關係,是其在參議院的親密盟友。2016年大選中珀杜即支援Trump並最終獲勝,2020年敗選後他支援推翻佐治亞州選舉結果的訴訟。
眾所周知,Trump用人邏輯有兩條:一是忠誠,二是價值觀一致。
如果說國務卿、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屬於綜合性崗位,任命初衷未必完全基於對華關係考慮,那麼駐華大使的人選則可以相當程度上反映Trump本人對待中國的真實態度。
接下來以珀杜2019年在知名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年度“中國力量”論壇上的演講和訪談為基礎,介紹他對中國崛起、中美對抗和兩國關係未來的看法,最後展望一下中方的應對之策。

作為總統信賴的參議員,珀杜本人曾多次參加中美貿易談判。據其回憶,中美雙方代表經常用英語進行坦誠、深入、高效的交流,與公開宣傳中的敘事存在較大出入。
珀杜認為,美國在上世紀八十、九十年代對中國的認識過於樂觀和自負,對中美關係和中國的未來進行了一系列“錯誤的假設”。
事實證明,中國的文化底蘊、歷史傳統和政治思維異常堅固,民族主義目標清晰且明確,這使得美方假設最終落空,不得不全盤調整對華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