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Pixabay
撰文 | 菡萏
來源 | 環球科學科研圈
最近,深圳的一家科技公司在特朗普政府大鬧美國科學界的混亂中發現了機遇。2 月起,他們開始在多個海外社交平臺上釋出招聘廣告,歡迎“全球人才前往深圳就職或創業”。當時,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及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等科研機構已有超過 4000 名科研人員被解僱。

一家中國公司在海外社交媒體平臺上針對美國科學家發起招聘廣告。
希望從美國科學界“撈人”的不止是中國機構。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s)主席帕特里克·克拉默(Patrick Cramer)近日向媒體表示,這所德國頂級研究機構將這批美國失業科學家視為"新的人才庫"。歐洲研究理事會(ERC)主席瑪麗亞·萊普廷(Maria Leptin)的態度則更為柔和,她表示“不想從同行的困境中牟利”,但支援歐盟“主動提供避風港”。
理論上,這些從聯邦政府離開的科研人員不一定非要遠渡重洋。美國本土的科技市場也需要研發力量。得益於二戰後建立的研究創新體系,美國大學為生物醫藥、能源化工、網際網路與人工智慧等領域孵育了數量眾多的科技巨頭。拿到博士學位後進入產業界,並獲得一份經常高於教職的薪水,一直保留在美國科研人員就業的選項卡上。
但是,不論是前往中國或歐洲,還是轉向美國本土的產業界或私營機構,這批被迫“下崗”的科研人員的求職之路,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順利。
不存在的崗位
以被解僱的 NIH 僱員為例,這些人大多擁有博士學位,並且在專業領域內接受過多年培訓,但是卻很難在私營公司或機構中找到新工作。美國 ADP 就業資料顯示,2 月美國私營部門新增 7.7 萬個就業崗位,創下去年 7 月以來最小增幅,較上月 14.8 萬的預期增量近乎腰斬。一位在 NIH 腦機介面實驗室工作的 NIH 僱員表示,這所大型機構下的實驗室都是為 PI 量身打造的,在這些實驗室裡工作就意味著所處崗位幾乎是“世界唯一”,不論是在公共部門還是私營機構都不存在對等職位。

NIH 來源:Duane Lempke/Wikimedia Commons
儘管像 NIH 這樣的國家研究機構能夠為科技企業提供重要的創新支援,但學術界的產出步調過於緩慢,並不能滿足工業界成果導向的需求。“實驗室創造的是 20 年後才能轉化為產品的理念。沒有哪家風投會資助那種專案。”
很多遭到解僱的科研工作者還會在尋找新工作時面臨“資歷過高”的尷尬局面。一名已經在 NIH 工作了 6 年的生物學家表示,自己的研究資歷可以對標業界的總監級職位,但企業根本不會考慮她,因為她根本不瞭解工業界的運作方式。
特朗普,向美國之外輸送人才的“最佳獵頭”
3 月 5 日,NIH 的員工收到了一封令人不安的電子郵件。這封郵件的主題為“保持警惕:保護 NIH 免受內部威脅與境外招聘威脅”,正文則以堪稱委婉措辭典範的形式描述了近期美國政府進行的“人事調整”,並要求 NIH 僱員對那些“試圖利用這段過渡時期牟利的不法分子保持警惕”。該郵件還表示,“一些外國政府和人才計劃正試圖招募被解僱或選擇提前退休選項的 NIH 現任及前任僱員”。

來源:Pixabay
這封郵件並沒有傳送給那些已經被解僱的 NIH 員工,但仍然凸顯了特朗普政府的一貫態度。特朗普在第一個任期推出的“中國行動計劃”(China Initiative)對在美華人學者造成了巨大打擊。一項 2023 年 6 月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的調查報告顯示,從 2010 年到 2021 年,離開美國的華裔科學家人數有所上升,其中 2018 至 2021 年期間科學家離開速度尤其快,其中很多人選擇全職回到中國。
如今,特朗普的第二個任期開始僅 2 個月,美國的研究機構和大學就已經亂成了一鍋粥。大規模裁員減費行動不僅傷害了那些失去工作的科研人員,也粗暴地破壞了處於職業早期的博士生和博士後們的學術生涯。《自然》(Nature)的一項最新調查顯示,很多在美國攻讀博士學位的研究生因為資助經費被突然叫停導致論文課題陷入停滯,有些人在考慮離開美國,徹底放棄科研。美國全國博士後協會(National Postdoctoral Association)釋出的一項報告顯示,在 300 名受訪博士後中,超過一半人(54%)表示在特朗普上任僅 6 周後就受到了研究經費削減的政策影響,無法繼續研究活動;還有 43% 的博士後受訪者表示,他們的工作已經受到威脅。
開始撈人
面對大量進入流動狀態的美國科學家,一些歐洲高校已經開始了行動。
法國南部的艾克斯-馬賽大學(Aix-Marseille University)在 3 月初推出了一項專門針對美國學者的“科學庇護所”(Safe Space for Science)計劃。校方表示將在 3 年內提供 1500 萬歐元的經費,接收 15 名左右因特朗普政府削減預算而難以維繫工作的美國科學家來法工作。根據該校的最新通報,目前已有 40 名美國科學家響應了該計劃,其中包含來自斯坦福大學、耶魯大學、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以及 NIH 的學者。他們的研究方向既有與健康相關的 LGBT+醫學、流行病學、傳染病學、不平等問題、免疫學等,也涉及環境與氣候變化領域、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天體物理學等。

艾克斯-馬賽大學的“科學庇護所”專案 來源:校方官網
挪威的高校也在摩拳擦掌,準備行動。近日,奧斯陸大學(University of Oslo)校長斯韋恩·斯托倫(Svein Stølen)教授向媒體表示:"我們預計美國將出現研究人員外流潮。時局艱難,但這將為挪威在多個領域吸引研究人員開闢道路。"挪威科技大學(Norweg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校長托爾·格蘭德(Tor Grande)則表示,各院系負責招聘的工作人員現在應該對美國方面保持高度關注。該國最大的科技專業僱員及學生協會(Tekna)主席則直接向政府進言,敦促出臺有關政策,例如為美國學生和研究人員開闢赴挪威的快速通道,設立專項撥款等,抓住當前機遇。
特朗普政府造成的美國科學界動盪仍在繼續,這場風波為全球科研人才流動帶來的影響,還需要繼續觀察。
主要參考資料:
https://www.politico.eu/newsletter/china-watcher/beijing-beckons-fired-federal-scientists/
https://talkingpointsmemo.com/edblog/doh-nih-warns-fired-researchers-to-be-wary-of-foreign-recruitment
https://sciencebusiness.net/international-news/europe-could-be-haven-us-researchers-says-erc-president
https://www.splinter.com/nih-staff-warned-of-insider-and-foreign-recruitment-threats
https://adpemploymentreport.com/
https://fortune.com/2025/03/11/fired-nih-workers-bleak-jobs-private-sector/
https://sciencebusiness.net/international-news/europe-could-be-haven-us-researchers-says-erc-president
https://www.pnas.org/doi/full/10.1073/pnas.2216248120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0550-0
https://www.scmp.com/opinion/article/3290054/trump-has-been-beijings-most-effective-science-talent-recruiter
https://www.univ-amu.fr/en/public/actualites/safe-place-science-aix-marseille-universite-ready-welcome-american-scientists
https://uk.news.yahoo.com/french-university-opens-doors-us-070709726.html
https://www.universityworldnews.com/post.php?story=20250305182022950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環球科學科研圈”(ID:keyanqu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