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線耳機消失,藏著廠商不可告人的秘密

無線耳機很好,但3.5mm耳機孔,依然有存在的必要,他們不是對立的存在。就像語音訊息很好,但文字訊息也應該存在。
老狐
編輯餓羊羊
來源|科技狐(ID:kejihutv
封面來源Apple官網
下圖兩款耳機,分別是價值1500元的AirPods Pro,以及不要99,也不要9.9,只要7.8的原道醬。
圖源:Apple官網、NICEHCK旗艦店
如果要讓小夥伴選,估計會毫不猶豫的選擇AirPods Pro,因為它更貴,生活中用起來也更方便。
如果你長期出差,充電時間不是很穩定,還有使用耳機的硬性需求,比如工作交流,剪片審片,這時,你還會選AirPods Pro嗎?
小孩子才做選擇,成年人當然是我全都要。
開個玩笑。
如果二選一,我可能選有線耳機。
最近,老狐就想把耳機換成有線耳機,因為經常出差,得在手機上審片,對於耳機是剛需,而無線耳機時常要擔心電量。
換耳機還有一個原因是頻繁丟失耳機,不是今天左邊耳機不見了,就是明天右邊耳機落酒店了,再隔幾天,兩個耳機還戴在耳朵上,耳機艙不見了。
這聽起來可能有點誇張,但這確實就在老狐身上發生了。
迴歸有線耳機,我不是個例,前段時間,李榮浩也發微博表示,他一直在用有線耳機,與音質無關,而是他聽歌量大,使用有線耳機不用充電。
微博有一項是否還在用有線耳機的投票,投票結果顯示,目前 37.6% 的使用者是有線耳機黨,62.4% 的人是無線耳機黨。
在這條話題下,不少博主加入了還在用什麼耳機的討論。
支援無線耳機的博主認為無線耳機完全夠用,有線是一種束縛,而且還得搭配轉接頭,更加麻煩。
支援有線耳機的博主更注重有線耳機的音質,並且跟我存在相同的問題——使用無線耳機頻繁丟失。
不管是支援有線還是支援無線,都有足夠的理由,我猜也有不少人跟我一樣,最終不得不同時攜帶有線耳機和無線耳機。
但是站在消費者的角度,手機為什麼不能像以前那樣,既有3.5mm耳機孔,又同時使用無線呢?
螢幕前的各位細想一下,所謂用有線得搭配轉接頭的缺點,不正是因為取消3.5mm耳機孔才有的。
這就好比電腦廠商出於某些原因,只提供RTX4090顯示卡,筆記本因為散熱空間,無法搭載,於是有了不支援獨顯的缺點,但其實,原來有更便宜,同時散熱良好的RTX4070筆記本。
所以,我想在這裡跟大家討論,為什麼手機得有3.5mm耳機孔。
首先,給大家介紹一下什麼是3.5mm耳機孔。
如果熟悉音訊裝置的朋友,除了3.5mm耳機孔,可能聽過或見過很多介面,比如多用於音響的蓮花口、吉他上的6.35mm口、Hi-Fi裝置上常見的4.4mm和2.5mm平衡口。
不過,應用最廣泛的音訊介面孔還是3.5mm孔。
所謂3.5mm口,就是耳機插頭的直徑為3.5mm,這裡有一個細節,有的插頭是3節,有的插頭是4節。
每一節對應一個觸點,尖頭的觸點叫尖(Tips),連線左聲道訊號,中間的觸點叫環(Ring),連線右聲道訊號,最上面的是套(Sleeve)這樣的連線頭叫TRS。
如果要加入麥克風,就得在上面再多加一個環,把麥克風觸點加在第二個環或套位置,這種支援麥克風的接頭被稱為TRRS。曾經的安卓和iPhone手機,麥克風觸點都在套位置。
除了TRS和TRRS接頭,還有TS接頭,這種不分左右立體聲,在6.35mm頭上更常見。
最早的音訊介面就是6.35mm口,出現在1878年,被用於電話交換機上,尖頭這個由粗變細再變粗的結構,既方便拔插,也能固定住,讓它在實際使用中變得極為方便。
3.5mm口是6.35mm口的縮小版本,在20世紀50年代被設計出來,不過,真正讓 3.5mm 耳機孔發揚光大的是索尼在1979年釋出的Walkman。
1980年,在電影《初吻》這個經典畫面裡,男主給蘇菲·瑪索戴上耳機,音樂便是來自Walkman磁帶播放器,頭戴耳機是索尼的MDR系列早期型號。
Walkman成為一種文化現象,這類隨身播放器的火爆,反過來讓3.5mm插頭的耳機得以普及。
值得一提的是,手機由單純的通訊裝置轉變成多媒體裝置時,也曾用過其他的音訊插口,比如諾基亞曾使用2.5mm耳機孔,但後來還是改用了更為普遍的3.5mm耳機孔。
3.5mm耳機孔從隨身聽擴充套件到更多裝置,除了手機、遊戲機、MP3等娛樂裝置,還包括相機、電腦、錄音裝置等生產力工具。
因此你會發現,如果咱們有多個電子產品,比如用的是iPhone、Windows的主機、Switch、相機,一條耳機能在各種裝置隨插隨用,但是無線耳機卻不是那麼方便。
比如在老狐同事中,影片攝影師要用到3.5mm耳機監聽、後期剪輯要用到3.5mm耳機,在電腦上稽核影片,也要用到3.5mm耳機。
到目前為止,有線耳機依然是更好的生產力。
當然,我必須承認,在一個生態中,比如AirPods在蘋果生態中能實現多裝置間無縫切換,這確實非常方便,但這只是在蘋果生態中。
當你把應用範圍擴大,囊括我們常用的數碼產品,3.5mm有線耳機才是更通用的音訊裝置。
除此之外,在高鐵站候車廳這類無線訊號干擾強的地方,藍牙就可能出現斷斷續續的情況,穩定性不如有線耳機。
因為有了更方便好用的無線耳機,就把用途更廣,適應性更強的有線耳機孔取消,這幾乎等於在夏天裝了空調,就把家裡電風扇賣了,這操作媽見了會打,物件見了得要求跪榴蓮。
也許到這裡有人會說,可以使用轉接線,但正如前面所說,轉接線是一個缺點,特別像我有多條耳機只有一個轉接線,每次都得保證轉接線跟手機保持在一塊,不然就只能看著3.5mm插頭和手機,發出一聲無奈的嘆息。
手機取消3.5mm耳機的風潮,是由iPhone 7引起的,蘋果的理由是最佳化手機內部空間,為了讓手機有更好的螢幕、更大的電池、還有立體聲喇叭,當時,卻沒提到一點,就是相機。
如果回過頭去看,站在iPhone 7釋出的時間點,蘋果的工程師可能也無法預料,為了讓手機有更好的拍攝能力,手機攝像頭模組越做越大,同時也越做越厚。
其實手機內部空間就像海綿裡的水,擠擠總是有的。
擠不出來,還可以把手機做厚一點,不僅是螢幕尺寸由4.7增加到6英寸以上,厚度上,iPhone 7是7.1mm,iPhone 15厚度也是更厚的7.8mm。
最早取消3.5mm耳機孔的手機不是2016年釋出的iPhone 7,而是 2012年釋出的OPPO Finder,為了達到全球最薄手機6.65毫米的厚度,把耳機孔給取消了。
但是半年後,vivo釋出的X1厚度更薄,達到6.55mm,依然能保留耳機孔,兩年後,vivo釋出的X5 Max,厚度只有4.75mm,還是能保留標準的3.5mm耳機孔。
圖源:vivo官網
不是耳機孔設計不起,而是有線耳機對廠商沒有價效比。
曾經,有線耳機只是一個隨機附贈的產品,沒多少手機廠商會花重金推廣自己的耳機產品。
對咱們消費者來說,附贈的原裝耳機壞了,要心疼很久,上五百元的Hi-Fi耳機,90%的使用者都不捨得購買,更別說上千元的耳機。
再看看如今的手機發佈會,耳機當成重要產品介紹。廠商的產品線裡,藍牙耳機款式繁多,從幾十到五六百,品牌力強的賣到上千。
手機不再附贈耳機,已經沒了原裝這個概念,消費者根據自己的消費能力購買價格合適的無線耳機。
至於消費能力不強的使用者,在“華米 OV”不足千元的低端手機上,3.5mm耳機孔,仍然保留著。
無線耳機現在賣得有多好呢,根據分析機構統計,蘋果在2020年一度賣出了1.14億個AirPods系列耳機,即使後來銷量下滑,一年售出也超過8000萬個 AirPods。
一來一回,手機廠商省了一條贈送的有線耳機,還賣出去一副無線耳機,這是一筆幾百億美元的買賣。
當然,老狐必須承認無線耳機非常好用,尤其在我通勤、散步、幹家務,並且它還有電的時候,我真的非常喜歡用它,不用解開像迷宮一樣纏繞的線,動來動去身上也沒有線材的束縛。
但無法避免的是,它的電量會耗盡而我又忘記充電,同時它無線的設計,又增加了少部分人耳機遺失的風險。
取消3.5mm耳機介面,意味著手機廠商放棄有線耳機,推動音訊內容走向無線化,數字化。
而有線耳機沒有延遲、無需充電、更穩定、遺失機率低、普適性強、同價位音質更好的優點將通通不存在。
我希望廠商能照顧那超過三分之一有線耳機黨,無線耳機很好,但3.5mm耳機孔,依然有存在的必要,他們不是對立的存在。就像語音訊息很好,但文字訊息也應該存在。
參考資料:
CSDN:3.5mm 音訊介面型別說明
ScienceABC:How Did The 3.5mm Jack On Electronic Devices Become The Norm?
維基百科
來個“分享、點贊、在看”👇
有線耳機消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