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去日本留學已經不再是冷門選項。它更像一箇中立面:既能感受到中日文化裡相通的部分,不會像歐美那樣水土不服,又能接觸到國際化的教育資源,學歷含金量受認可。
作者:祝無雙。如果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
4月9日,在連續的關稅交鋒轟炸下,教育部發布了一個重磅通知:
近日,美國俄亥俄州透過有關高等教育法案,其中包含涉華消極條款,對中美高校教育交流合作施加限制。教育部提醒廣大留學人員,近期選擇赴美有關州學習時做好安全風險評估,增強防範意識。

新聞一齣,留學圈簡直炸了鍋,甚至有即將要去該州讀書的學生,家庭內部開始動搖。而還沒申請的學生家裡更是憂心忡忡:美國,還能去嗎?
最近幾年,大家逐漸發現,留學這件事變得和過去不太一樣了。以前大家總覺得去歐美讀書才算成功,現在這種想法開始動搖。
不是歐美教育不好了,而是現實壓力越來越大——學費每年都在漲,生活費高得嚇人,再加上政策說變就變,讓很多普通家庭感到吃不消。
就像這次的預警,雖然美國發布的教育法案對廣大自費申請本科的學生不會有什麼影響,但是還是會讓廣大的學生和家長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性。這時候人們開始尋找更穩妥的選擇,日本留學漸漸走進了大家的視線。
一、日本留學,有利有弊
和歐美國家相比,日本留學的開銷明顯更親民。相較於歐美國家動輒每年60萬元的花費,日本國立大學年均10-15萬元的費用區間顯得平易近人。

東京大學一年學費合人民幣約3萬
再加上日本政府對留學生兼職政策也在持續放寬,許多便利店、餐飲店都提供靈活的兼職崗位,在留學期間,學生能透過兼職打工補貼生活費,既能積累社會經驗又能鍛鍊語言能力。
最近幾年,日元匯率持續走低,同樣的預算能支撐更長時間的學習。精明的中國家庭開始意識到,在東京用倫敦三分之一的生活費就能獲得相當的國際化體驗,這種經濟賬的重新計算正在改變留學決策的天平。
但真正的價效比不僅僅在於費用。日本教育體系特有的“雙軌制”提供了更多元的選擇空間:既有強調學術深造的國立大學,也有側重職業技能的專門學校。既能攻讀傳統優勢學科,也能在動漫、遊戲設計等新興領域找到專業培養路徑。這種選擇機制不僅降低了試錯成本,也讓不同訴求的學生都能找到適配方案。
日本的社會環境以安全、乾淨和便利著稱,無論是公共交通的準時性還是生活服務的細緻程度,都能讓留學生感受到高效與舒適。日本高校的學術氛圍較為嚴謹,尤其在科技、設計、動漫等領域的專業水平全球領先,學生有機會接觸到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實踐專案。

此外,日本與中國地理位置相近,文化上也有不少相通之處,飲食、節日習俗等更容易被適應,這對初次長期生活在異國的人來說能減少陌生感。
畢業後若希望留在日本發展,也有政府推出的“特定技能簽證”和“高度人才積分制”這種利好留學生的政策。日企對國際化人才的渴求已突破傳統用人觀念的桎梏。
那些既懂專業技術又熟悉商務禮儀的留學生,正在成為獵頭市場的搶手貨。尤其是IT、工程、服務等領域存在人才缺口,薪資待遇和職業發展空間有一定吸引力。
然而,去日本留學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挑戰。首先是文化差異帶來的隱性壓力,日本人注重禮節和集體意識,職場和校園中等級觀念明顯,初來者可能因不熟悉潛規則而感到拘謹甚至產生誤解。
儘管在日本讀書的費用相對不高,但是東京、大阪等核心大城市的房租和生活成本較高,雖然允許打工,但兼顧學業與工作的平衡需要較強的時間管理能力。語言障礙則是另一個現實問題,即便透過日語等級考試,實際生活中複雜的敬語表達和方言仍可能造成溝通困擾,直接影響學習效率和社交質量。

部分學校的課程設定偏重理論,實踐機會有限,若想進入頂尖企業或研究機構,競爭激烈程度不亞於國內。此外,日本社會的排外性雖然近年有所改善,但個別場合仍存在隱性歧視,留學生可能面臨身份認同的困惑。
儘管如此,在日本的高校中,沒有常春藤的光環加持,也少見世界排名前五十的頂尖名校,但這種“去光環化”的狀態反而讓教育迴歸本質。
日本教育獨有的“延遲滿足”機制。不同於歐美強調的批判性思維,這裡的教授更願意引導學生先完整繼承既有體系,再尋求突破創新。這種看似保守的培養方式,實則暗合了專業成長的客觀規律。
很多留學生反饋,經過這種“先臨摹再創作”的思維訓練後,反而在解決複雜問題時展現出更強的系統思維。這種教育哲學的差異,恰似日本料理與快餐文化的區別——前者需要時間沉澱本味,後者追求即刻的感官刺激。
二、中國學生如何申請日本高校?
1、有日語基礎的學生
國內學生申請日本大學主要有幾種常見路徑,具體選擇取決於個人情況和目標。如果日語基礎較弱,大多數學生會先申請日本的語言學校。語言學校不僅提供日語課程,還會輔導留學生考試(EJU)的內容,幫助學生適應日本生活。
通常需要提前半年到一年準備,提交高中畢業證明、成績單、日語學習經歷等材料,透過語言學校過渡半年到兩年後,再參加EJU考試和校內考,最終申請心儀的大學。
對於日語水平較高的學生(比如已考取N2或N1證書),可以直接在國內準備EJU考試。

EJU每年6月和11月舉行,考試科目根據報考專業不同,通常包括日語、數學、文綜或理綜。報名後需要自行關注考試時間和考點資訊,同時準備好高中成績單、畢業證書、推薦信等材料。透過考試後,需向大學提交書面材料並參加校內筆試和麵試,最終由學校綜合評定錄取。
這裡也盤點一下上海有哪些國際學校提供日本課程,供大家參考。

2、不會日語也可以去日本留學
過去想到日本留學,日語是一道門檻,因為幾乎所有的大學都是隻用日語授課。
但是從2009年起,日本文部科學省為了提高日本大學的國際競爭力,以吸引更多的全球性人才,推出了G30專案,針對國際留學生開設,學生可以不需要日語能力直接申請日本排名靠前大學的熱門專業。參與學校包含7所國立大學和6所私立大學,也是代表了日本頂尖教學水平的代表性大學。
2014年,在G30的基礎上,日本又推出升級版本:SGU。參與學校數量也增加到了37所。主要是由A類:“頂尖型13所院校”和B類:“國際牽引型24所院校”組成。

SGU專案專業方向涵蓋了文科、理工科、商科、醫學和藝術等各個方向。申請SGU看的是託福雅思成績以及SAT/ACT/IB/A-Level/AP等測試的成績,和傳統英美澳方向完美重合。
A類: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大阪大學、東北大學、東京科學大學(東醫齒和東工業合併)、北海道大學、筑波大學、名古屋大學、九州大學、廣島大學,慶應義塾大學、早稻田大學B類:國立大學:千葉大學、東京外國語大學、東京藝術大學、長岡技術科學大學、金澤大學、豐橋技術科學大學、京都工藝纖維大學、奈良先端科學技術大學院、岡山大學、熊本大學;公立大學:國際教養大學、會津大學;私立大學:國際基督教大學、芝浦工業大學、上智大學、東洋大學、法政大學、明治大學、立教大學、創價大學、國際大學、立命館大學、關西學院大學、立命館亞洲太平洋大學。
除了SGU參與學校外,日本還有100多所大學開設了英文專案,也可以直接申請。
相信將來還會有越來越多的日本大學開設英語授課的專業,這對很多學生來說是個好訊息。他們不再強求所有人必須先過語言關,而是主動降低門檻,就像把緊閉的大門推開了一條縫。這種轉變背後有現實原因:日本年輕人越來越少,企業缺人才,學校缺學生,吸引外國留學生成了解決問題的關鍵。
三、最後
說到底,日本留學的崛起反映了一個簡單道理:教育選擇沒有標準答案。有人適合歐美的自由開放,也有人更適合日本的細緻有序。關鍵是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路。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庭意識到,留學不該是盲目跟風,而是要量力而行,在可控的範圍內追求最大成長。這種務實的思考方式,才是留學市場最寶貴的改變。
對計劃回國發展的學生來說,隨著中日兩國的產業合作越來越緊密,那些“既懂日本技術、又懂中國行情”的人才變得特別搶手。比如在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動漫遊戲這些熱門行業,有過日本學習工作經歷的人,回國發展時就像自帶加分項,明顯比其他人更有競爭力。
現在去日本留學已經不再是冷門選項。它更像一箇中立面:既能感受到中日文化裡相通的部分,不會像歐美那樣水土不服,又能接觸到國際化的教育資源,學歷含金量受認可。

相比歐美動輒百萬的花費,日本留學的開銷更容易控制,但畢業後的就業選擇反而更靈活——不管是留在海外還是回國發展,都能找到適配的機會。這種“進可攻退可守”的特質,恰好契合了當代年輕人的生存智慧:在充滿變數的時代找到一條靠譜的成長道路,在文化衝擊中重新認識自己。
日本留學的真正價值,不在於它比歐美路線更優越,而在於它為特定群體提供了更適配的成長場景。新一代留學生正在用他們的選擇證明:教育的真諦,從來不是複製別人的成功模板,而是找到屬於自己的成長節奏。

掃碼加入「藍橡樹升學擇校群」
掌握國際擇校圈的內幕和八卦
擇校不踩坑

更多探校文章,看這裡:
-
上海德威(浦東):個性化的「六邊形戰士」如何養成?一個斯坦福男孩的成長故事
-
深圳明灣:重磅!騰訊發起基金會開辦一所新學校, 面向人工智慧時代的未來教育, 大灣區家庭太幸福了 -
上海協和國際:和在魔都14年的美國校長聊了聊, 才知道我對教育的理解太淺薄 -
楓葉國際:中考後的「轉軌」高峰:中產家庭在國際課程裡迷失 -
深圳愛文:美高歸國, 讀了一所創新學校, 他人生被改變了…… -
廣州新僑:國際化教育風向已變, 一群高知媽媽正在轉移賽道…… -
哈羅海口:逃離雞血名校, 去海南讀書:5年後他們怎麼樣了? -
上海諾達:畢業即失業的名校優等生, 一開始就輸在了這件事情上…… -
臨港耀華:上海三娃媽:被允許按自己節奏來的孩子, 內驅力真的很強
-
出國留學導師微訊號:guanjia333 -
學齡前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22 -
小學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23 -
初中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31 -
高中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