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家的教育

老式弄堂裡的深彎處有家便民剃頭店。

店面並不寬敞,卻顧客盈門。剃頭匠手勢嫻熟、手法活絡,出爐的髮型很能貼合顧客的喜好和氣質,又不失清爽時尚,深得弄堂居民的歡迎。
我也是他的忠實擁躉之一。剃頭匠人也非常和氣,十分善談,總能和顧客攀談海聊起來,往往相言甚歡。其樂融融之中,一派祥和景象。
然而某個風和日麗的週末我恰巧光臨,正耳聞了剃頭匠與兒子間的談話,卻不禁讓人生出一番感慨,又陷入一度的沉思。

剃頭匠正細心地剪理著我的頭髮,他的兒子踱了進來,大約是想回裡屋去擺弄擺弄電腦。

剃頭匠的兒子還在上高中,也是正值花季雨季的青蔥少年時節,看到親並沒有打聲招呼,就陡然地被叫住了。
“今天什麼時候去補課?去補課的時間你要提前和我們說啊,好安排燒菜做飯。”剃頭匠沒有抬眼地問道,語氣聽起來挺嚴肅,不太像平時的和氣。
“唔……大約是晚上六點……”少年輕聲地嘟囔著,他似乎不敢說得大聲。
或許這樣能顯出一種慣常的尊重。
“去補課是要收錢的,要收多少錢你也要跟我們說,打點時間餘量讓我們準備。聽到了沒有?”剃頭匠的聲音仍然平穩而冷峻。
“唔……”少年似乎正想報出一個數字來,卻又有些猶豫。
等不及回答,剃頭匠便繼續話茬:“去補課,要多少錢我們都會給你準備好;但是補什麼,你自己心裡要有數;聽進多少,只有靠你自己魂靈生進。
少年不作聲了,大約是揣測到父親的用意並不在於要急著知道一個數字,於是便杵在原地做好專心接受教導的姿態。
“吃的、用的,我們所能提供的也只有這些了。”剃頭匠話鋒迅速地切入宣教的模式,但你要始終明確自己的目標。時間過起來很快的,也就一年半多點你要進入高三了,高考近在眼前。
少年的唇蠕動了下,像是要張口,但終究還是將口水嚥了下去。
剃頭匠頓了一下,清了清嗓子:“我們是不會來多管你的,你自己得管好自己。不要老想著怎麼玩,你現在的任務就是讀書。”
我本自顧自想打個瞌睡,耳朵裡卻撞進了尋常人似曾熟識的談話。我不禁瞥了少年一眼,好奇他沉默中的表情。
然而少年的眼神里看不到唯諾,也沒有微慍,除了敬畏之外,佈滿的卻是空茫。
這頭剃頭匠的聲調高亢起來,宣導繼續著:“我昨天晚上弄到十二點,早上六點就起來了,有人要來。我們這麼忙活是為了什麼?賺些錢不容易的。”
“你要想讀,我們一定供你讀,借了債也不用你操心。你要不想讀,趁早說,十八歲一到你就自己討生活去。”說到這兒,剃頭匠的聲音竟變得有些像責難起來。
接著剃頭匠又駁斥了一番兒子的說法,最後說道:“你要是敢不聽話、頂嘴,我們就不來理你了,飯你也自己弄去,不會來跟你多囉唆。”有點惡狠狠的味道。
“哦,哦……”少年似乎明白他連蒼白無力辯駁的權力也不具備,便速速地退了出去。
一對父子之間的對話終於告一段落了,而我原本安靜如水的心境卻泛起了漣漪。
早已釋懷而束之高閣的個人史又變得刺眼而歷歷在目,而尋常人家的教育法又不禁讓人唏噓著憂思起蒼生大眾的普遍境況。

這段對話能為我所耳聞本身就是件值得探討的事——應是關起門來說的家教之法,卻活生生血淋淋地展現在客人眼裡——這是教育者對自身方法的自信,還是想要求得旁人的共鳴呢。

恐怕都不全是。
若是真正的自信,根本就不需要當眾展示;若是想求得共鳴,又何必找尋一個喜好冷眼旁觀的客人。
似是而非的背後倒正顯現出教育者內在潛隱的矛盾——
一方面是撫養者對孩子天然的高等和威嚴,另一方面卻是兩代人越拉越大的知識距離。
關鍵的命題就在於,教育者是該將孩子培養成自己的延續,還是一個煥然重生的新生命?下一代究竟是上一代的附庸,終其一生都要懷抱著敬畏去仰視,還是一名獨立的個體,可與長輩平等地交心而又由衷地感激?
答案並非不證自明的。從母親的懷胎十月到那一聲響亮的啼哭,從父親的每夜搖籃到那一刻的牙牙學語,全賴雙親的操持才有新生命的存活。沒有存活,生命的煥然又從何談起。
生育撫養是人類偉大的天性,對此等偉大的讚頌和敬畏從來就不曾停歇。雙親漸布胼胝的雙手、早生華髮的兩鬢,他們的嗓音日漸喑啞問候卻暖心如歌、他們的背脊日漸佝僂背影卻比路還長,這些都是需要一輩子去供奉景仰的佛光聖照。

然而蹣跚學步的幼子終將褪去稚氣、青澀嬌嫩的幼芽終要茁壯成長,在滿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的同時,他還有複雜而強烈的心理需求——被理解、被認同、被信任、被尊重……而這一切,不能不說即是從可以吃飽穿暖、睡安穩覺的家庭裡開始的。

可是在衣食無憂的同時,可以做到兩代人的互相理解、互相認同、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又有多少家庭能往這完美的圖景去靠攏?
成年人歷經了太多坎坎坷坷,深知養家餬口的不易與艱辛,自小備受呵護的少年人怕是無法體嘗困苦的滋味。因為家境清貧而不知溫飽的人趨向將滿漢全席視為最上等的款待,因為社會動盪而不曾有機遇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更格外看重文憑和頭銜,因為欺騙背叛而不曾享受美滿婚姻的人便易於對兒媳女婿有著更苛刻的要求……
或許這些都可以被稱為偏見,但能夠理解,這也分明是因為親情和愛的傳承,因為過去的苦難不願意、不允許被重蹈覆轍!
這胸中迴盪著的斬釘截鐵的承諾,是令人動容的,可也恰恰會是兩代人矛盾的根由之一。過於堅定可能會是一種頑固,過於頑固就難免會產生偏執。
曾經的困窘苦難,是否一定會被重蹈覆轍?這是一種不假思索的臆想,還是一種不夠智慧的考量?世界在變,人在變。當社會日新月異,當科技突飛猛進,當人生一頭扎進時光的寬闊河流中,一切都在迅速地成為歷史的遺蹟,我們早就已都回不去了。
回不去了,自然不是教人忘卻歷史,而是在言明,歷史是用來借鑑、參悟而非去沉溺的——那原本叫人撕心裂肺的苦痛的來由,早已煙消雲散、不復其蹤;而新的苦痛,正悄然席捲肆虐,卻完全大相徑庭。
譬如在經濟發達的城市裡,最要命的不是骨瘦如柴的凍死骨,而是肥頭碩耳的富貴病;在少有所養、老有所依的社會里,最為隱憂的不是文憑的多寡或頭銜的貴賤,而是人生是否充盈圓滿、快樂幸福。
而且,每個人與世界互動的方式是如此不同,即便同出於一個屋簷下的血親,其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都不可避免地有所差異。也正因為種種差異,才有了百花齊放、百舸競流、百家爭鳴的多樣奇景。
所以親情和愛是要傳承的,但卻不是因循的、強加的、籠罩的,而是子嗣對港灣的寬懷包容的由衷感激和反哺。
事實上,與成年人的生存緊迫感相似而不相同的,是孩童少年們的競爭性壓力。在你追我趕的社會里,可衡量的標準變得十分醒目耀眼;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中,與自然的親近卻變得疏離稀少。
同時,對於人心至誠的關切、對於人性本初的解放,以及對於人生深沉的思索,都因似無功用而被棄置一旁。
在這個經濟上物阜民豐、精神上卻浮誇躁動的時代,富饒為所求、權位為所企,霓裳羽衣被攀比、歌舞昇平被追捧,而捲入者內心的孤獨、壓抑、彷徨、掙扎又何從消解、何處拯救?
當世,應試超壓和娛樂過度已成為通病和頑疾;功利教育和實用主義獨佔鰲頭,成為一代青年人集體木訥的誘因和先導。
身處在無休無止的考試泥潭裡,誰還有心顧及家憂、思慮國計,誰還有力探尋本真、求索哲理?中毒於光怪陸離的娛樂漩渦中:痴迷到處氾濫,而純真的愛情變得稀薄;無病呻吟遍地開花,而沉甸的思想卻無處伸張。
於是,低俗與奇葩並舉、惡搞與另類共舞,文化瀕臨斷代、精神幾近萎靡。
為分數而學習,為發洩而玩樂,這在實用主義看來可能是極為般配的組合,卻如同一味慢性毒劑,將綿長的人生割裂成互不著邊的碎塊,人在瑣碎和平庸中漸漸沉淪、僵腐,磨平了稜角、消亡了鬥志,看夠了一路的風景,卻忘了原初的鵠的。
一旦冷靜下來,便有揮之不去的空虛襲來,或因此而痛徹心扉,或不以為然而繼續渾渾噩噩。
體味到的人兀自吞嚥著苦楚,還麻木不仁者瞅著令人悲哀。機械般的輪轉運作,無論設計如何精巧,終不能閃耀出人性的光輝。這一派祥和之下潛藏的苦楚悲寥怕是信奉“民以食為天,庶以居為地”的老輩人所始料未及,更甚至不屑一顧的。
然而這又是真真切切的現實。
樹人之初,就要強心健體;立國之後,便要興社安邦。人與人之間本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有所參差的是天賦、秉性,更是意志和信念;國與國之間的大小強弱之別,除了鋼槍鐵炮、銅城鐵堡,更重要的是少年的強健、人心的齊整、科創的精尖、文化的厚大。
沒有英氣勃發、銳意進取的少年,何來精尖科創的接力和突破?沒有厚重平實、雋永通達的文化,又何來人心的齊整凝聚、眾志成城?
教育是強國之本,科技是興國之基。巍巍中華、泱泱大國,為何我們的頂尖學府手握最精英的少才卻始終無法躋身世界一流的行列?為何我們的科研院所把持著大筆資金、匯聚著大批俊傑,等待了一百年,卻才剛剛攬回了諾貝爾獎,而遲遲無法在科學上成為活躍的領導者,併為人類做出持久卓越的貢獻?
中國的教育,是否敢說自己已經沉澱了千年的文明、繼承了百代的傳統、洞悉了斑斕的人性,並播撒了可以在人心中蓬勃的火種、可以在人群中燎原的新知?
回答若是猶疑不決的,那麼它的痛點、它的命門,到底在哪裡?

正如前述,舊的苦難早已落定在歷史的塵埃裡,然而除了驚醒著始終應高懸的剔剔之心,故事仍然以一種不顯白的方式,在祖輩和子代之間傳送著。

曾經的動盪傾覆所遺留的心理陰影仍然在發酵,裹挾著發達時代的經濟外殼,製造出新的困苦。
與其說這是少年人的困苦,不如說實際也是成年人的困惑——是急功近利,還是循循善誘?是合群趨同,還是張揚個性?是安安穩穩地過活終生,還是毅然決然地去搏擊風浪?
世間冷暖,人生百態,有人躍上巔峰又跌落谷底,有人簞食瓢飲卻安貧樂道,有人欣賞沿途的美景而不論最終的目的,有人則歸隱修行意圖煢然孑立、頓悟道義……
當可能性變得豐富,選擇難度也隨之倍顯、難以定奪。少年人對前路的彷徨、對俗見的牴觸,又何嘗不雷同於成年人對於人生的感慨、對於舊制的怨懟?只是年數和心境有所不同。
少年的困苦常常不為成人所易知易覺,正如成人的困惑有時連自己也很難說清道明。
於是在兩代教育之中,成人往往憑藉著一種守護的本能、因循著自身過往的軌跡來盡力設計下一代的成長路線。然而親情可以守護,人生卻無法一路傍行;行為可以引導,觀念卻終究無法強塑。
兩代人更應該多多切磋琢磨——長輩要營造寬懷開明的氛圍、垂聽晚輩的心靈訴求、培養其長久的興趣、協助挖掘其深層次的潛能,而晚輩則應在這通情達理的小文化裡自由快意地生長、逐漸學會洞見歷史的脈絡、能夠對長輩的經歷和苦難的淵源有所瞭解並感同身受,然後可以擁有主宰自己人生的所要具備的能力,並滿懷著發自肺腑的感恩之情遵循贍養和反哺的義務,又儘可能參與到齊家治國的重任中來。
至於人生的眾多抉擇和其所倚賴的終極哲學,只有依靠自身的慧根和修為去揣度覺悟了。
要提請注意的是,熱情、興趣、天賦、潛能,這些人類自身最美好和精華的東西,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輕易發現和獲得的。熱情培養、興趣教育、個性塑造、潛能開發,我們的家庭和學校不是不在摸索,但是其路途漫長而艱澀,而當代社會花枝招展的誘惑太多、眼花繚亂的演進太快,有多少人能夠矢志不渝、忘我堅守?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一個人的氣度和心胸不是彈指一瞬鍛造的,一個國家的富強和博大不是晝夜之間鑄就的。教育是人類的事業,如同繁衍哺育一樣使一個民族孳嗣不斷、生生不息。
我們要做的是呵護並等待、引領並堅守。
祝天下父母皆能達成所願,願中華兒女智慧傲人、身康體健、奮發圖強、一馬當先,永遠屹立於世界民族的鰲頭。
 /// END /// 
No.6217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金哲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圖片 視覺中國/豆包
 歡迎點看【秦朔朋友圈影片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