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國內玩改裝的樣子看起來很失敗

21歲的他幻想過很多次開著這輛改裝A4的場景,他想起此地即將舉辦的改裝展,全國的改裝愛好者匯聚於此,在他往年看過的幾屆裡,場外的改裝車特技表演一直讓他印象深刻。
小夥剛拿到駕照不久,沒有那樣的水平,他也不想用自己嶄新的汽車進行日常漂移練習。誠然,挑戰自我是一種騎士精神,那何不把舞臺當作是一次練習?反正也沒什麼難的。
大排量車直線衝刺,然後重剎漂移、磨胎,馬路白煙滾滾,場邊喝彩不斷。車輛甩尾時和場邊的警察肩而過,幾乎撞上密密麻麻的圍觀人群。
伴隨周圍的歡呼和尖叫,他以為下車的時候等待著自己的,大機率是來自同好“牛逼”之類的誇讚聲。
假如他成功了,會成為派對上的明星”;但是很不巧,他失敗了,於是圈子裡的人叫他“一鍋好湯裡的爛肉”。
他被警察攥到手裡心裡依舊上演一齣悲情英雄的故事。
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我定能把車輛操控得更好,表現得更完美。
在這個行業裡面,存在一個改裝前最該明白的事實是:一個小夥省吃儉用或是刷爆信用卡打造一輛,他認為的最酷最帥的車,在別人眼裡極有可能只是鬼火、愣逼、油膩等tag加在一起的集合。
就像是國內二手車市場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二手車商收被改裝過的車輛之前都會問:
“原廠件還在不在?你可以把改件留著,把車還原了給我就行。
這是一套標準的說辭,如果不帶有交易目的的關係,這話的另一層意思則是:
“這車主的審美和水平也太次了,這改的什麼**玩意。當他們不明白這個狀況的時候,自然會把一個小眾亞文化圈子裡最low的部分抬到主流眼裡,然後成為外界茶餘飯後的笑料。
這倒不是國內改裝圈子第一次鬧出大動靜,但有意思的是,每一次出現在公眾視野裡的都是類似案例。
倒也別說那臺奧迪是中國改裝文化的終結者,三天的GT Show裡至少有幾十個終結者。
更糟糕的部分其實來自於街邊的氣氛組。
當場外那部分炸街的改裝車主,不斷打破這種默契時,周圍大部分觀眾的反應,是興奮振臂高呼臥槽牛逼”並舉起手機,像是做一件圈子裡偉大且有意義的壯舉。
這種觀感就像是,前兩天的TFBOYS十週年場外粉絲群體上演的遊行、鬥毆、衝關卡、無間道般的歇斯底里,飯圈很多時候都在做自認為能幫自家idol漲好感的事,但在別人看來都是幫倒忙。
圍觀者大多數現在還處於暫時買不起改不起車的情況但當他們擁有後立馬就會前仆後繼地變成炸街的下一批人。
他們會出美國日本乃至香港的汽車文化作為信奉,告訴外界:改裝展就應該熱血,改裝車不飆一下啥時候飆,最後上升到國內的汽車環境缺少包容性且過於苛刻的問題
*這就是最終歸宿
據說,本的玩車族會在車輛失控時主動撞向護欄,以及美國闖卡的改裝車主會被條子當場擊斃。
雖說玩摩托車的動輒就是騎士精神,但在上下班路上遇到騎摩托的沒有一個是規矩的。
很多亞文化的群體,都會熱衷把一些“哪怕在美國都屬於有巨大爭議的事情”當成是全世界的主流每一個個體都必須得給圈子買單,這是宿命。
從另一個層面說,讓這幫人著迷改裝車的點恰好是這種處在灰色地段的爭議性。
他們常常在本地的改裝群裡收到訊息集會的地點時常選定在隧道或是高架下的無人道路噱頭都是他們經常點讚的某某網紅也會來。
這類集會現場,會有人在原地轟油燒胎、在上畫出一個圓圈,這個圈如同舞池裡的cypher他們拍手吹口哨錄影片,以至於當兩邊隧道口警燈閃爍時大家毫無察覺。伴隨著查證罰款逮捕人群一鬨而散回到家後不約而同再重溫一遍頭文字D》,雖然他們已經看過不下十遍
他們排斥任何帶有官方色彩的東西和他們攪在一起,攪在一起的感覺就像是街溜子被剃了彩色頭髮,Rapper從良去考了公務員。
他們的叛逆氣質必是凌駕於官方的既定標準之上,升降裝置得是大傾角氣動,改個色也順帶把車尾燈給燻黑到看不到轉向燈,還有,爆改後的車他們一定是要開上街的。
傾向的一種論調是,國內放開對於改裝車的限制後,改裝本身會失去天然的對抗性和挑釁意味,大家都能做的事一定會讓這部分人覺得自己再也不是最獨特的那個。
回看整個改裝車的歷史,不論是美國還是日本的改裝車文化,甚至稱得上JDM標杆的泰國玩家,它們都脫胎自工薪階層這群人當中。
在這點上,依據國內改聯網的資料顯示,我國改裝車的消費主力人群年齡主要分佈在18至30歲之間,佔比高達82%;月收入3000至8000元的消費者是主力,相應車型價位在10萬元至18萬元,35萬元以下車型是改裝的重點
但你有可能疑惑的是,一幫同樣背景的年輕人,國內怎麼玩成了另一種味道。
JDM曾經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極高的價效比,買車加上改裝只需要10萬美金以內的價格,就可以得到3040萬美金匹敵的超跑效能,主打一個花小錢辦大事,平民百姓透過改裝達到以下犯上(豪車)的效果。
想象這麼一個故事,一堆工科男一起想著怎麼把廠家產研按在地上摩擦,在不斷試錯試驗裡達到了配件1+1>2的效果,外表上一輛平平無奇的素車,最終在比賽中贏下了富二代的蘭博基尼。
這類價值觀其實從90年代漂洋過海而來的日本動畫片裡就一直是主流,可能是過於中二的設定,國內把汽車當成個人的牌面引導,年輕人開始更信奉再快的AE86也追不上賓士裡的夏樹這類硬道理。
很多時候,這些車主想要的不是的車更快了的結果,而是那種別人營造出來的他的車更牛逼了的感覺。
於是便形成了一種國內特色的改裝體系,不限於把寶馬3系外觀升級成M3,捅了三元換直通排氣,用聲浪宣洩過剩的荷爾蒙。
*把兩種資料對照一下,很快就能得出改裝大部分人群的改裝思路。
JDM精神如此受國內追捧的原因,主要在於底層人群對社會階層固化的一次挑釁,只不過感官上和原產地貨不對版的原因是,你無法判斷任一文化在一種畸形的價值觀會結出何種果實。
這裡自然會引申到另一個對立面,如果有錢人玩起改裝,會更符合改裝文化的核心嗎
很糟糕的事實是,大家都一樣
*一位在GT Show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展商給我模擬出了大部分高階顧客的畫像。
很多有錢人真的不太在意車輛,除了它們昂貴且華麗的事實。
“父母擁有工廠或是房地產開發商,一生中從未工作過的富有千禧一代在上海開咖啡館或酒吧,和朋友一起出去玩會展示他們的哈雷戴維森和效能跑車,他們改裝的初衷是想辦法花掉一些錢,而不是真正喜歡改裝才把錢用於車輛。
當然也有一部分人是真懂車,甚至比4S店的技師瞭解還要深。他們中有些人是海歸,在國外就玩改裝,回國後接著玩,帶回來很多國外的改裝技術,這些人可以把車改裝到極致。
這些車往往被行內人稱為“作品”,或者還有另一種不謙虛的說法:藝術品。
*圖片來源:酷樂汽車
它們被用於參加比賽並且秀下改裝廠商的肌肉,出行全靠板車拉,外表得抹布不停擦。這類改裝理念對工薪階層來說參考價值十分有限,無奈聽者有意,打造一輛dream car的熱血往往蓋過了實用主義。
其中很多玩家所詬病汽配城風格的改裝都是想用100塊錢幹10000塊錢的事,但又受制於錢包,出現動力配不上底盤,外表搭不上內在的問題改裝案例。
平替”,這個消費主義環境下的褒義詞很多時候是改裝失敗的原罪。
如果你以上帝的視角看這個亞文化GT Show的展館內和展館外呈現一種割裂的狀態。它並不像舉辦時裝週和電影節一般,場內外都會呈現出一致的友好氛圍。
改裝展館內渲染的故事態度、情懷、姿態是一種束之高閣遙不可及的狀態,而展館外那條馬路上的故事,那些帶著我錢都花了你不讓我顯擺一下心態的車主,反倒是這個圈子最真實的寫照。
我退坑之前的群裡每週都是約跑山,約半夜街,週末市中心網紅街區繞上個幾圈的年,凡是賽道和模擬器的局都說價效比太低或者沒勁
是一件悲觀的事情。
我一直覺得改裝展會最棒的狀態就是如同成人展那樣
成人展的觀眾會在展會上見到存在硬碟許久的啟蒙導師在和女優握手簽名擁抱之後他們不會抱著我一定要做一名男優的衝動反而是推掉所有事情飛奔到家關上房門在重溫影片的過程中迅速地解決一發對他人和社會沒有一點負擔
就像是男孩年少的時候房間和桌面貼滿了自己dreamcar的海報無數輛有著跑車流線造型的改裝車從鏡頭前碾進了少年的綺夢這種神聖和幻想的感覺其實就很棒
但長大之後有太多人高估自己的能力了
所以關於如何促進改裝行業的發展我只剩一句
沒有足夠的知識審美金錢我勸大家還是對著那些大玩具打飛機就好
撰文3f王編輯3f王設計3斤
 tel:1726939830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