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天雅
一個乾淨整潔的家,通常能給人一種明亮通透感覺:
傢俱排列有序,物品擺放整齊,地板一塵不染……
或許在很多人心中,這是一種理想的居家環境。
但最近我卻發現:
一個永遠乾淨整潔的家,給人的居住體驗或許很棒,
但對孩子的成長而言,卻可能是阻礙,甚至是災難。
為何這樣說,請看今天的文章。

我的朋友阿玲,與丈夫一起創業,平時工作比較忙。
她育有兩個女兒,大寶5歲,小寶3歲。
大寶出生時,阿玲邀請一位遠房表姐前來照顧。
該表姐比較懶,不愛收拾,也不教育孩子——
任由孩子在牆上隨意塗畫,貼貼紙,將家裡搞得亂糟糟的。
阿玲對此很不滿。
後來小寶出生後,阿玲果斷讓表姐回了老家,重新聘請了一名保姆。
保姆非常勤勞,燒得一手好菜,將家裡收拾得井井有條,
且照顧孩子非常細緻,每天都會對玩具、書籍和地板進行清潔和消毒。
阿玲對此很滿意。
可隨後3年來,她卻發現一個“奇怪現象”:
在保姆的悉心照顧下,小寶並沒有如她所願成長得更好,
反而經常生病,性格膽小內向,愛黏人,缺乏獨立,遇事只知道哭。
這跟活潑好動、身壯如牛、常跟保姆叫板的大寶,形成了鮮明對比。
為什麼會這樣呢?
為什麼找了更細緻的養育者,提供了更整潔的居住環境,小寶的成長反而更不盡如人意呢?
阿玲對此深感困惑,向我尋求答案。
一開始聽她這樣問,我也解釋不出個所以然。
直到上週末,我去阿玲家做客,近距離觀察保姆與孩子的互動,才找到答案:
正是保姆對整潔的過度追求,限制了孩子的行為探索,妨礙了孩子的成長。
當時有一幕是這樣的——
大寶在陽臺澆花,小寶興致勃勃地跟在姐姐後面,
保姆看到後,立刻衝過去將小寶抱回客廳:“不能碰冷水,會感冒的!”
隨後她又走過去奪走大寶手中的噴壺:“寶貝,姨姨來幫你澆,你進客廳玩吧!”
大寶有些不樂意,想拿回噴壺。
保姆不讓,將噴壺高高舉起,快速澆完剩餘的幾盆花,便將噴壺掛到了牆上。
隨後她麻利地拿出拖把,用了不到10分鐘,便讓陽臺恢復最初的乾淨與整潔。
在後面持續的觀察中,我發現:
這位保姆經常會為了維持居家環境整潔,強勢干涉、限制並阻止孩子的各種行為。
在大人眼裡,這或許是一位熱愛整潔的勤勞阿姨;
可在孩子的感受裡,她則可能是一位強勢的限制者、控制者,甚至剝奪者。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
一個太過整潔的家,往往是「控制」的象徵。
當一個家過度追求整潔,其實是在用一種“無菌”的方式來管理空間,同時也管理著孩子的行為。
它背後可能隱藏著一種對秩序的執著,對混亂的恐懼,甚至是對孩子自主性的壓制。
但孩子天生是探索者,他們透過觸控、翻找、破壞、重組來認識世界。
如果他們的生活空間被嚴格規範,不允許“髒”和“亂”,那麼他們就失去了在真實世界自由探索的機會。
就像一棵樹被關在玻璃罩裡,看似安全、完美,卻失去了自然生長的力量。
比如上述例子中保姆與孩子的互動——
小寶跟著姐姐去陽臺,這本是孩子好奇心和模仿能力的體現,卻被保姆以“不能碰冷水”為由直接阻斷。
這種阻斷不僅剝奪了小寶接觸真實世界的體驗,也在潛意識中向小寶傳遞了一個資訊:
你的探索是危險的,你的興趣是不允許的。
如果小寶從一出生開始,就被持續這樣對待,那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如今她變得內向膽小,缺乏獨立。
因為從一開始,她的生命力就被保姆人為地限制了。
同樣保姆對待大寶的方式,也是類似的。
大寶想要自己澆花,這是她在表達自主意願,嘗試掌控生活的體現,
但保姆卻用“我幫你澆”的方式,將大寶的主動性和成就感剝奪了。
她沒有將大寶看成是一個有能力做好事情的孩子,而是將她當作一個需要被照顧的物件。
這種自主權利的剝奪——
容易讓孩子逐漸失去對自己行為的信心,形成一種“我做不好,別人比我更擅長”的自我認知。

總的來說,
這位保姆或許是出於職業需求,或許是出於自身對整潔的執著,
但她在孩子面前,確實更像是一個越界的“全能型的管理者”,而不是一個陪伴者:
她的行為看似出於對孩子的關心,實則是一種控制,一種對孩子的“替代性參與”。
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下,
孩子可能會不斷壓抑自己的需求與感受,變得順從、被動,
甚至還會在內心深處產生一種無法言說的孤獨感、無助感與無力感。

寫到這,突然想起多年前曾看過的一個印度記錄片。
主持人採訪一位久居印度的華人,問她在印度的體驗與感受。
華人回答道,她在印度最大的感受就是髒和亂。
但從中她又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印度人普遍具有比較強的在混亂中生存和創造的能力。
比如很多貧窮的印度家庭買不起洗澡用的花灑,
他們就會將一個礦泉水瓶銜接在屋頂的水管處,並在礦泉水瓶底部戳一些小洞,自制花灑。
同時透過這個現象,這位華人解釋了另外一個有趣的現象:
為什麼在全球500強的企業中,印度裔的高管能夠佔據高達30%的比例。
並不僅僅是因為印度人普遍具備技術背景和英語優勢,
還有更深層的一個原因是,
一個大企業高管,隨時會面臨一些突如其來的混亂和危機,需要能夠做到高效解決問題。
而從小在混亂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印度人,恰恰就具有非常強的在混亂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得不說,這位華人對印度人的洞見,非常深刻。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
印度人在成長過程中面對的“髒”和“亂”,是一種原始的、未被文明規訓的生存狀態。
這種狀態可能會讓他們從小就不得不直面生活的無常和不確定性,同時也會令他們在心理上形成一種特殊的韌性。
他們不是被動地接受混亂,而是主動地在混亂中尋找秩序、創造可能性。
而這樣一種能力,恰恰是他們在面對複雜多變、充滿危機的企業環境時,能夠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
由於從小就習慣了“沒有完美條件也能活下去”,他們在面對現實中的挫折、失敗和不確定性時,往往更能保持冷靜和靈活。
他們不是被規則束縛的人,而是能在規則之外找到出路的人。
就像他們用礦泉水瓶自制花灑的例子一樣,看似簡陋,卻充滿了智慧和創造力。
且這種創造力,不只是技術上的,更是心理上的:
它是一種在混亂中依然保持清醒、依然相信自己可以掌控局面的能力。
而這,也是一個在混亂中依然能生存、創造、甚至走向全球頂尖位置的人群,在這個世界上的核心競爭力。

在阿玲家的時候,大寶曾帶我去房間看她貼在牆上密密麻的貼紙。
它們在以一種我理解不了的順序邏輯,雜亂地排列著。
阿玲告訴我,這是大寶的“秘密花園”。
前段時間,保姆想將牆上的貼紙撕下來,讓牆面恢復整潔。
大寶不依。
後來保姆趁大寶上幼兒園之際,悄悄撕下一部分貼紙扔了。
沒想到大寶放學回來發現後,哭著鬧著要保姆賠。
保姆賠了一版類似的還不行,她要保姆賠跟原來一模一樣的。
“這滿牆貼紙,少說也有上千張,她知道保姆扔掉了哪些嗎?”我問道。
“她知道的,每一張貼紙貼在哪個位置,她都記得一清二楚。”阿玲回答道。
聽完阿玲的話,我內心深感震撼:
一個5歲孩子,竟然能在滿牆雜亂的貼紙中,記住每一張貼紙的位置和順序,
這種能力,完全不亞於一個身為企業高管的成年人在混亂中發展秩序的能力,
這不僅僅是一個孩子記憶力的體現,更是她對自我世界極度投入與守護的表現。

或許對大寶而言——
她的“秘密花園”不只是貼紙的集合,更是她內心世界的對映。
她需要這些貼紙來維持一種掌控感,以此證明自己在這個家庭中有存在的位置、有表達的權利,有創造的自由。
當保姆試圖清理她的“秘密花園”時——
這不僅僅是一次物理上的破壞,更是一種對她內心世界的侵犯。
她要求保姆賠償一模一樣的貼紙,並不是執著於貼紙本身,而是執著於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存在意義。
如果阿玲和保姆能夠意識到這一點,她們可能會更加理解大寶的行為,而不是把它看作是需要糾正的“錯誤”。
她們真正需要做的,不是試圖去教育或改變大寶,
而是學會去陪伴大寶,尊重她的邊界,並讓她知道:“你在這個家創造的事物,是被珍視的。”
同理,她們也不需要過度去限制或保護小寶,
而是學會去看見小寶,給予她更多“被允許”的空間,讓她可以自由地去探索、體驗與成長。
家裡偶爾亂一點,髒一點,又有什麼關係呢?
對孩子而言,那可是一個自由創造的空間,一個智慧誕生的地方呀!

作者:天雅,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專業,廣州心協三級心理諮詢師,自體心理學長程在讀。本文原創釋出公眾號:武志紅(ID:wzhxlx)。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旅程中,父母常常會面臨諸多困惑和挑戰,如何緩解自身焦慮,更好地支援孩子?
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可以提供專業支援,陪伴父母與孩子建立真正的理解和連線,找到更適合自己家庭的節奏,守護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