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
一畝三分地
研究生申請板塊
這邊先說下我的背景:
中流985泛工科,轉專業混申MIS+DS,GPA 3.9/4.0,rank 1/306,T 107(S24),G 324 (155+169+4),國家獎學金等若干。
三段科研:國家級大創、網際網路+、海外三個月暑研(有資料處理分析部分)。
兩段資料分析的實習:小公司均實習了兩個月,一個full time, 一個part time)。
本專業論文三篇,一篇EI會議一作、一篇希臘水會議一作、一篇未投。
整個申請季算是比較滿意了,下面是目前的錄取結果:
AD: CMU MSIM BIDA 16 month
Umich DS + MSI Rochester DS UIUC MISM UNC MSIS
UPenn Master ofUrban Planning
REJ: UW MSIM stanford MS&E
WL: NYU DS
申請經驗就是:
越早準備,越好。
如果你大一大二就做好了出國的準備,就不要猶豫了,制定好計劃,有了目標做事,方向會明確很多!
申請其實不難,只是相對來說比較繁瑣。
很多同學會問要不要選中介?哪個中介比較好?
其實中介是由於資訊不對稱而產生的,所以只要你有足夠的時間準備,做好收集資訊的工作,籤不籤中介沒有什麼關係的。
而且最重要的不是中介,而是負責你文書的那個老師,一箇中介里老師的水平也是有高有低。如果有熟悉的學長學姐認識比較好的負責的老師,可以選擇直接跟中介說籤這個老師。
就算是簽了中介老師,所有的工作,最好還是你要自己上心。把好每一關,畢竟老師會有很多的學生,但是你可能只有一次申請的機會!
每年都會有很多學生吐槽自己的文書老師,英語還不如自己,很多文書甚至就只是google翻譯的水平。
有的中介在選校的時候還會故意給你降低檔次,告訴你這個專案很難或是推薦一些綜排很好的水專案,為的就是可以保證你有學校讀,然後收錢。
我周圍還有同學的中介不給網申賬號,在發推薦信文書時犯低階錯誤的,所以一切還是要靠自己。求人不如求己,自己對自己負責。
我本人簽了6w的中介,感悟就是中介有用,他們有大量的資料和經驗,有些資訊你自己的確不知道。
比如,
哪些學校喜歡什麼樣的學生?第幾輪申請會比較穩妥?還有一些申請文書的模板,甚至是之後面試的面經,他們會提供給你,但是真的不值這麼多錢。
大部分的文書材料和網申,都是我自己不斷修改和完成的。所以我個人認為,最好的就是選擇半DIY申請。
接下來,我從幾個申請步驟談下自己的感悟。
一段很痛苦但是必經的過程,很多同學會敗給這一關。中國學生都很會考試,成績每年水漲船高,多好都不為過。
碩士專案又是最看重三維條件的,想要申請top30的學校,T100、G320+3是比較保險的,105+,325+3.5更好的。若是想衝刺一些比較頂級的專案,最好是刷到110+,330+。
雖然都是說GT過線即可,但你不會知道線在哪,千萬不要讓自己因為語言考試而被夢校拒之門外,刷高總是不會錯的。
尤其是大熱的CS/DS/BA的專案,申請學生的三維都高的嚇人,雖然我自己的GPA還算比較高,但是GRE324真的不是很高,所以一直還比較擔心會不會被卡。如果還有時間的話,一定會再刷高的。
時間點的話,大四上之前最好把託福GRE都刷出來,不然一邊準備申請,一邊還要備戰語言考試,壓力會很大。
建議大二考出GRE, 有五年有效期,大三刷出託福,兩年有效期。
託福是考語言能力,你基礎好不用花太久就能出成績,但是不好的話就得下狠功夫了。
而GRE的單詞量會高很多,不是光靠基礎就能夠的,得下狠功夫,當然不排除一些很厲害的同學。畢竟老外也得和我們一起背單詞,一想到這就比較欣慰了。
GRE是看你的努力程度,粗暴的背單詞+刷題就可以,付出就會有成果。
這是最重要的一個步驟!很重要!很重要!
選校絕大程度決定了你申請結果的滿意與否,而且這也極大程度上決定了你未來的職業道路,所以要與你對自己職業規劃相匹配。
這是一個重新認識你自己的過程,你得清楚的認識自己在什麼樣的位置~
首先,要定好申請的專業。
結合我的課程,科研實習經歷,能夠申請的專業也比較有限,比較合適的專業大概就是計算機、工程管理、城市規劃、資訊科學、資料科學、商業分析等。
一定要根據自己的本科背景以及課程還有興趣去選擇,千萬不要硬申,很多學校都會有先修課程的要求,而且現在很多學校對於先修課都比較看重,可能直接就因為本科背景刷過去了。
有些學校是接受MOOC的,但有些是不認可的,所以最好的話還是修本校的課程,能夠顯示在成績單上的。
如果說申請季最後悔的一個點,可能就是沒有修一些相關課程,比如資料庫,資料結構這種,一直很擔心這一點。
所以說,儘早定位好然後提前規劃很有必要!
然後,就是根據專業選專案了。
一般來說,申請一個專業的話,10個專案會比較穩妥。一個專案包括TG送分+申請費,差不多是1000RMB一所,所以還是比較貴的。
看個人的規劃,一般是2所保底,4所主申,4所衝刺和彩票。也有激進點的同學,會1所保底,3/4所主申,5/6所衝刺。
保底的話其實沒有必要申太多,但是一定要選擇你願意去的學校。你做好最差打算,如果其他主申衝刺全部被拒,只能去那個保底校,如果你不願意去,那麼就不要申請了,除非你很有錢。
由於是轉專業申請,特別擔心會申請失利,所以我申請了15+個專案,現在看來其實好像也沒有必要申太多保底校。
如果只申一個專業的話,我個人建議,選校可以稍微激進點,畢竟只要你中一個,就很滿足了。當然前期可能會等很久,或者收到比較多的拒信,需要心理狀態比較好一點。
PS: 夢校一定要申,萬一夢校實現了呢?
因為我找的中介,之前跟老師溝透過,比較看重綜合排名和就業,所以一開始的話中介老師會根據往年與我背景差不多的學長學姐的錄取情況先給我一個list,但也基本包括了所有合適的。
DIY的同學可以多逛逛一畝三分地(北美偏工),ChaseDream (偏商),寄託天下等留學論壇。
根據往年播報offer的情況,找到和自己背景差不多的同學的錄取情況,多看看人家的定位,進行初步的篩選。
在excel裡制定好一個表,包括學校,專案名稱,專案時長,專案網址連結,申請要求,網申連結等,清晰而且也方便未來網申。
不放心的話,也可以發帖子讓大家幫助你,看看定位是否比較合適。
一個好的專案,要考慮的因素的確很多,地理位置,綜合排名,專業排名,專案課程,口碑,就業情況等。
但是很少有一個專案會是完美的,只能說最好的一定是最適合你的,與你未來的規劃最match的!
如果你要回國,綜排會比較重要;如果在美國發展,那麼專排口碑與就業情況就相對重要,綜排就不需要太考慮。
甚至,轉專業的話可以考慮曲線救國,如果自己的意向專業太難申請的話,可以考慮申請該學校自己本專業或是比較容易申的專案,進去以後可以轉專業,當然這也得先去打聽這個學校是不是比較容易轉專業。
對於轉CS的同學,因為美帝CS實在激烈,建議可以申一些對轉專業比較友好的專案。
我知道的大概有USC 37, UCHICAGO, UPenn MCIT, NEU,雪城等,這種都要多逛論壇,收集好資訊。多看看別人的經驗,不要盲目。
每一個專案,都一定要自己去官網上看,看他的課程設定,自己是否滿意。
去FAQ(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看,大部分會顯示往年錄取的平均三維成績,看看自己是不是有希望,看專案就業報告等等,越瞭解才越有可能申請成功。
關於專案時長的問題,我個人的話,因為想要畢業之後留美,所以還是要綜合考慮。
一年的專案、非STEM專案都沒有申請,因為這對以後找實習來說,時間太倉促,可能剛剛適應就得回國了,很難找到心儀的工作。
所以想要有更多的時間學習,都是選擇了一年半和兩年的專案。最後決定資訊科學、資料科學混申,再加了一個本專業城市規劃的保底穩一下。
附上最後選校名單:
MIS: CMU, UIUC, UNC, UW, UMICH,Stanford
DS: NYU, Columbia, UPenn, CMU,DUKE, UMICH, USC, Rochester
在文書,推薦信,簡歷這幾項中,因為CV感覺是最簡單最好下手的,所以最先準備,但這也是花時間心思最多的。
因為簡歷位置有限,每一句都要言簡意賅,能包括你所有的重點內容。
一開始初稿的時候,可以參考一些國外同學或者網上的英文簡歷模板,基本都大同小異,然後就可以開始往上填東西了。
一開始的話,你可以把所有自己想到的東西堆在上面。申請碩士的話,最好壓縮在一頁,如果實在太多的話,可以一頁半,這樣排版會好看些。
簡歷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統一!PS:絕對不要放照片! (之前prowrite的DIY討論群裡也有提到很多注意點)
順便提到一點,儘管我們都有學校的官方郵箱,比較正式,但是申請的時候大家可以重新註冊一個新的郵箱進行網申。
比如hotmail,163等,因為很多時候學校郵箱會吃掉很多國外發的郵件,或是在垃圾箱裡,要是影響了之後的申請,可就得不償失了。
時間:
日期的格式需要統一對齊,這是體現細節的地方。一般就保留月份前三位,空格,年份即可。通常的話前後一致比較好,即便是同一年發生的事情。
教育背景:education
1. 如果轉專業的話可以加上一些轉專業的相關課程以及分數;
2. GPA不高但是排名不錯的話,可以寫一下rank: x/xxx, 或者top20%, 會給老師留下一個基本的印象)
3. Scholarship and Awards/Honors有的話可以提及一下,最好要寫上類似top 10% of XXXuniversity/school,因為很多學校的獎項很長,名字莫名其妙,國外老師很陌生,所以寫上獲獎難度,比較物件會更有說服力些。
研究經歷:research projects
一般來說第一行專案名稱+時間(右對齊);第二行,指導老師,學校,地點;第三行開始工作內容,每一段經歷兩三個小點。
記得之前在網上有看到別人整理的100個簡歷常用的動詞,大家可以參考一下,儘量用一些參與領導成分較多的動詞,不要吝嗇誇自己!
實習經歷:internship & workingexperience
每一段實習經歷下面最好兩三個小點即可,不要把太細碎的工作內容放上去,挑重點能夠讓人impressive的,那些感悟細節留到文書裡去寫。
像DS這種,可以多用資料證明你的能力,應該更注重結果表達。
比如你給公司帶來了多少的利潤業績,做出了多少成果,你的程式設計節約了多少時間,用時從多少降低到多少,提升了多少的效率,工作量有多少等等。
這些數字一給出來就會形象醒目很多,讓人有記憶點,哦,你的確幹了很多事。
商業的實習,都要圍繞STAR法則,situation, task, action, result,每一條交代一個故事。
比如說你調取什麼的資料,用來做什麼?得寫具體,不要用太寬泛太大的詞,否則就只凸顯了一下你會使用這幾個工具,意義不大。
要讓一個不清楚你具體工作內容的人,一看簡歷就知道你是做了什麼,不能有歧義或者含糊。
所以在給不同人看簡歷的時候,如果他們看不懂你的工作內容,這就說明你寫的不成功,還需要改進。
社團經歷或志願經歷:
由於我申請的是工科專業,科研和實習經歷也比較多了,簡歷篇幅不夠,所以這一塊沒有太著重,只是粗略的寫在Additional Information裡面,體現下自己的leadership或者voluntary。
如果有同學在這方面特別突出的話,一定要發掘出自己的閃光點!
論文和專利:Publication
有則寫,具體格式可參考他人,要規範寫法。
Additional Information:
1. technicalskills:程式語言,標註自己的熟悉程度,一般很少用到proficient,但是總是得給自己包裝包裝,比如可以寫成C / C++(Proficient); R / Python (Familiar)
2. Tools& technology: 熟悉的軟體,書寫同上
3. Activities& Interests:這個就根據自己的簡歷排版進行調整,個人覺得不是很重要;當然如果有特別突出的特長,比如校級運動員等,也一定要體現出自己的獨特。
自己寫完簡歷初稿以後,修改是最重要的。
可以參考一些申請相同專業的同學的簡歷,最好是native的,看看他們用的動詞,短語結構,專業名詞等,一定能找到一些地道的表達。
我當時自己參照著別人的簡歷先修改了好幾稿,然後又給熟悉的老師學長學姐看,和朋友同學們互看,互相提出建議。
我覺得互相修改材料是進步很快的一個過程,一方面你可以看到別人的簡歷是怎麼設計的,從而學習別人的優點加到自己的簡歷裡改進;
另一方面你自己察覺不到的小錯誤很有可能別人一下子就能看出來,不同人會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給出不同合理的意見。
你會發現,本來一份自己已經非常滿意的簡歷,過了一陣子重新再看,或者經過不同人提建議之後,才發現還有那麼多小細節可以提升,在修改的過程中你也會學習到很多。
所以只有不斷的修改才能最終改出一份完美的自己滿意的簡歷。
我的簡歷大概來來回回修改了靠近30+稿,最後給到一個專業改簡歷的native的時候,收到了很大的肯定,才覺得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而自己在這過程中也成長了很多。相信以後做簡歷的話,應該沒有太大的問題了:)
文書簡單的分為SOP(statement of purpose)或是PS(personal statement),加州有的學校還要求PHS(personal history statement)。
一般學校只會要求你交一份SOP或者PS,有些學校會對兩項都有要求,比如UMich,那麼PS可能更偏重你自己的親身故事成長等,而SOP就更偏學術一些,介紹你的學習背景、研究或實習經歷,還有motivation。
字數一般是在800-1000字左右,通常字型選times new roman,當然這也不是一定的。
不同學校有不同的要求,有的對字型,字數,甚至內容都有做明確的規定,一定要熟讀學校的要求,不能一篇文章打天下,適當的修改還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你想要表達的內容較多,可以調整下頁邊距,儘量使得你的排版好看!
如果有可能的話,學校經常會給你發小廣告,有宣講information session啦,你可以去聽一下。
他們一般都會告訴你他們在申請材料裡會相對看重哪些,主要想要招哪些背景的,這樣你就可以儘可能地往那方面去靠。
當時被UW 拒了之後,感覺很不解,以為是不是因為自己本科背景不是很match所以悲劇了。
之後那邊的老師還發了一封郵件告訴我原因。
他們對於背景不看重,但是原文中有一段是這麼寫的“My assumption is that itwas based on your writing samples and the way you demonstrated your"fit" with the program. We place high importance on applicant fit,which is why we encouraging applicants to be very specific when writing aboutyourself and the benefits of the MSIM program.”
所以,能看出來,文書在申請過程中的重要性。
後來,有同學告訴我說UW的宣講會上,明確說不是很看重GPA,所以發現也有GPA不到3.0的小夥伴收到offer,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每個學校也有自己的錄取標準,不會擺在檯面上,但是如果你事先多瞭解的話,錄取的可能性也大大加大!
文書是推銷你自己的一篇文章。
當一個不認識你的人,可以透過你的文字和經歷,在腦海中慢慢浮現出你這個人的形象。
因為每個人經歷不一樣,寫作風格也不一樣,有的幽默,有的理性,寫出來的文書都會是具有你個人印記標籤的作品。
很多同學寫文書的時候,會喜歡和別人的去比。其實沒有必要,每個人是不一樣的,你就是你。
只要你覺得這文章能充分完整地展現你的特質你的閃光點,你這個人,這就是一篇好的文書。
你要讓申請官覺得:你選擇讀這個專案是很邏輯的選擇,是最正確最適合你的!這樣你的申請文書就成功了。
都說寫文書像是寫情書,一點也不為過。
尤其在你寫夢校文書的時候,你真的是會深情並茂,絞盡腦汁變著法兒地表忠心,一篇有感情的文字是會打動人的。
其實寫文書,也是重新認識你自己的一個過程,你大學四年究竟是怎麼度過的,做了什麼專案或是實習,從中學到了什麼。
同時,你會對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有新的清晰的認識,我覺得這可能也是相比於國內讀研或是保研的一個優勢吧,提前接觸社會,明確未來方向。
在開始起筆之前,一定要先整理好自己所有的科研實習比賽專案,如果經歷不夠的,可以算上自己的課程設計作業。
每一個專案中,專案是要做什麼,你負責了哪些部分的工作,工作完成中遇到了什麼困難,你又是如何解決的,有什麼收穫,可以是專業知識上的,也可以是處事心態上的變化。
比如說在企業中learn the art of communication,或是leadershipskills/business sense等,或是認識到自己對專業的熱愛,發現可以有更廣的應用於社會的空間。
這些都要你自己去挖掘,去感悟,內容上可以適當誇大,但不要太過分就行。等所有的頭腦風暴都完成以後,就是要去篩選到底用哪些材料了,哪些材料你覺得是與專案背景很契合,最能體現你的能力。
至於文書具體該怎麼寫,關於那些特別巧妙的寫法我就不是很熟悉了,只能說下我看到的大部分人會選擇的比較穩妥的寫法。
一般來說,大家理工科寫的結構都差不多。
初稿的時候,第一段引子介紹你為什麼想學這個專業,第二段可以介紹一下你本科學習的專業具體有哪些課程,學到了什麼樣的知識,要想盡辦法往申請的專案上靠。
如果是申DS的話,就是要提現你的程式設計能力和數學能力,甚至還要儘可能體現你的領導能力,比如說,你帶領了一個團隊完成了什麼樣的專案。
接下來就是堆上你的經歷,可以大致寫兩段。經歷不在多,在精。每一段大概350字左右比較好,要寫的詳細深刻。
最後結尾寫你的職業規劃以及選擇這個專案的理由,你的獨特性和能給這個學校帶來什麼。
選擇專案的理由,主要是:
1、專案的課程設定很喜歡,比如有哪些哪些課,與你未來的職業規劃是很符合的,可以列舉出來;
2、專案需要實習或是project,可以積累工作經驗,從實踐中更好的學習;
3、可以去官網上找是不是有什麼project 或是center或是club或是某個教授研究領域,有學生活動或是科研專案,很感興趣很合適,具體的名稱也可以列舉出來;
4、專案與工業界聯絡緊密,有非常豐富的校友資源;5 地理位置,環境,自己曾經去過這個學校等。總之,儘可能的說服自己,向學校表忠心。
最後一段其實是非常重要的,你要說服老師你和這個專案是很match的。
其實在你寫這段的時候,你自己也會有一種感覺,這個專案是不是你想要的,是不是真的合適你的。也許這個專案很好,但是你想要偏tech的,然而它的課程偏文,顯然你對專案的興趣也會大打折扣。
因為申請專案的同學其實大家三維,經歷都差不多,而最後一段,如果能有你自己對這個專業領域的insights,如果能別出心裁,努力發掘不一樣的點,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話,則會很加分。
但往往這些是很難想到的,有看到推薦說,可以多關注關注一些時事新聞,前沿科技的走向發展,比如MIT Technology Review,經濟學類的雜誌等等。這些小東西有時候說不定就會給你靈感,對你未來也會有所幫助的。
之前跟同學交流的時候,有些點覺得特別好,也跟大家分享一下。
比如說一個同學申請UT Austin MSBA時發現,德州特別注重中小企業創新創業的發展,有相關的政策,而他自己之前做的實習是一段startup的,他就將兩者聯合在一起,談論一下自己對初創公司的一些看法等,覺得自己很喜歡那種氛圍,有可能還可以彌補沒有big name實習的缺失。
再比如說,匹茲堡政府可能最近有交通方面的傾向性,如果申請做城市規劃或者資料分析,著重說自己有往智慧交通發展的想法或應用等等。
總而言之,多去關注你所申請的專案,甚至是它所在的城市有哪些的政策指向,發展前景等等。
這些可能對你的文書不會起到什麼決定性的因素,但是我覺得是有啟發性的,是能體現你獨特的insights,可以使你從一個更宏觀的大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針對不同學校的時候,我算比較懶吧,只是修改最後一段。
有些同學在行文中都會滲透些,所有這塊我的經驗還不是很豐富,總之多看多改。
文書和簡歷一樣,也是一個不斷修改不斷完善的過程。一封完美的文書一定是修改過很多很多次的。
首先,是邏輯上的。
整篇文章就是講一個故事,得由一跟主線串聯而成,不會讓人覺得從這一點突然就跳到了下一點,沒有邏輯,前後是要有連線的。
上一段和下一段之間有聯絡,比如說做完了這個科研,我想進一步瞭解在工作環境下是怎麼應用操作的,所以我又做了一個相關實習,然後接下來繼續介紹你的實習。
上一句和下一句之間是要有聯絡的,比如說我從這個經歷中收穫了A,但是發現自己缺乏了B知識。然而未來這個專案剛好能彌補我這個缺點。要將所有的東西都串聯起來,不生硬。
然後,就是內容上的。
一開始你會堆砌所有你能想到的細節工作,而最後你需要篩選出與你申請專案所匹配的技能和特點。一定要有重點,有割捨。
至於修改專業經歷部分,我個人建議找些英語好的本專業的學長學姐或者導師幫你把關,畢竟他們是這個專業的,專業術語的表達他們肯定會比中介熟悉些。
專業上的東西一定不能出錯,而有些小問題你自己看的話可能會意識不到,所以一定要反覆確認。
畢竟稽核你的老師是專業的,看完文章,自然會分辨出哪些是有真材實料有技術內涵,哪些就只是水水的參與。如果有明顯的錯誤,那麼印象分肯定就大打折扣了。
最後等文章結構內容都修改的差不多了,語言的潤色的話,一定要找native幫你修改(比如prowrite,需要的話可以搜一下)。
那些是他們天然的優勢,不管你託福gre已經多高,一些銜接詞的使用,邏輯順序,加a還是the,用詞的準確性和豐富性,怎麼樣表達更地道,都比你有優勢。
修改完後你才發現,英語不愧是別人的母語,很難比得上。表達同一個意思,你要用很複雜的一個短語,別人可能只需一個單詞即可。
比如我寫的一個專案裡面,強調資料可以提高人們交通的安全,用了一個life-changing value,一下子就感覺get the point。整個文章改完之後,煥然一新,語言上讀起來也變得舒服很多。
以挑刺的眼光隔幾天再重新審視你的文書,每次都有新發現。所以說,文書永遠都改不完,越改總會越好。
總之,再經歷多番折騰,一篇滿意的文書就完成啦~
關於推薦信,隨著海本數量的快速增長,競爭越發的激烈。
現在越來越多的同學意識到海外導師推薦信的重要程度,所以很多會選擇自費去海外暑研或交換。
而事實的確如此,海外經歷非常的加分,基本上週圍有暑研的朋友申請結果都沒有很差。
一方面,國外老師推薦信的可信度會更高些,另一方面,海外經歷不僅可以證明你的科研能力,也能反映你的語言能力和適應能力。
所以,大家可以多多關注自己學校的對外交流部,應該都會發一些暑期或日常海外交流專案。
這裡推薦一些國家公費的暑期科研,比如加拿大mitacs專案,ucla 的 csst(不確定是否自費)等等。也可以自己陶瓷,大部分老師不會拒絕一個免費的勞動力的~
向海外老師要推薦信的時候,一定要提前跟老師說好時間點以及他能提供的推薦信數量。
有些比較謹慎的老師可能只願意給你寫5封推薦信,所以你自己要把握好,多找一些“備胎“老師,以免有老師鴿了你之後手足無措,錯失申請季。
身邊真的有學姐被老師鴿了推薦信,然後只能GAP一年,真的很可惜。
最好在DDL前提前半個月左右時間傳送推薦信連結給老師,他們也有時間進行準備,千萬不要拖到DDL。
在你網申系統裡向老師傳送推薦信連結後,也一定要跟老師確認下是否收到,因為國內有些老師郵箱是會吃郵件的,如果發現沒有收到,一定要趕快聯絡小秘進行溝通,看看能不能換成私人郵箱等。
另外,很多同學可能會覺得,要找大牛有名的人寫推薦信,我個人覺得一個和你比較熟,認識你兩三年的老師(雖然可能他只是一個副教授),絕對比一個只是淡淡之交的院長更有說服力。
他更瞭解你的能力,更有話說,比一個寫的很general的推薦絕對有戲。
推薦信我一共找了三個老師。
一個是自己學校帶我的老師,認識兩三年了,一個是實習單位的領導,還有一個是暑研的老闆。
感覺這樣的分配還是比較合適的,有的學校會明確規定一定要有一封工業界的推薦信,或是全部都要學校的。
推薦信的話,最好能有公司或者學校的抬頭,這樣顯得正式一些。如果老師能有簽名或是電子簽名的話,也會更好。
要知道你所有的申請材料是一體的,最好不要重複。
比如你文書裡提到過的,那推薦信就不要強調同一件事,最好從多個角度去寫,儘可能多大的展現自己。
根據推薦人的資訊,也可以做一張EXCEL表,把每個申請都要用的資訊彙總(名稱,單位,職稱,郵箱,關係等),這樣下次在網申系統中直接複製貼上就行。
申請完後隔段時間要去網站上檢視自己的申請狀態,送分有沒有寄到,如果沒有的話要及時跟小秘確認,如果沒有收到要趕快重寄。
大部分小秘都很nice的,看到資訊之後,都會盡快給你回覆的。等你提交完所有的申請結果後,就剩下無盡的等待了。
真的是一段比較難熬的時間。
一開始,學校還會給你發點小廣告,最後就只剩寂靜的郵箱了。
焦慮包圍著你,你可能會睡不好,吃不香,一到半夜就不停的刷郵箱。
你可以選擇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去旅遊去和小夥伴浪去運動去看劇,反正不要讓自己太在意。你可以去尋找一些申請群,聊一聊,緩解一些焦慮的心情。
有時候,你越不抱希望的專案,往往會給你驚喜。
申請本就是一門玄學,有一定的運氣成分。
但只要你的定位偏差不太多,相信最後都會收穫滿意的學校的!
收到WL或是拒信之後,有些也是可以寫motivation letter去argue,但這部分我沒有經驗,大家可以參見其他相關的文章。
最後給大家推薦一個論壇:GradeCafe, 也就是國外的一畝三分地,有很多老外報offer。
裡面也有人分享一些自己的經驗和訊息, 還有一些其他比較細緻的如funding資金啊, 院校選擇啊, 城市適應啊等等所有和讀博讀研相關的討論。
在此期間,相信大家都很迷信,不穿gap的衣服,不去全聚德,狂喝AD鈣奶,燒香拜佛,換offer頭像,offer噴霧等等,這一切都真實地發生在自己和周圍朋友的身上。
回過頭看,也只是淡淡一笑罷了。所以就,平和心態對待吧,儘量不要讓自己去想結果,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申請階段,如果你是全程自己搞定的話,真的會覺得自己成長很多。
你對自己的定位,未來規劃都有更加清晰的認識,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這些東西可能一直都沒有仔細去想過的。
你對於申請院校本身和業界有了更多的認識,每個學校的口味是什麼樣的,有什麼優缺點,之後就業會是什麼樣的,你都瞭如指掌。
因為每個院校問的問題都是思考性的, 也不得不查資料, 和自己反省寫作的方式思考。這個過程也會對很多事情有更多的認識, 能夠認識到自己與他人相比的優勢,以及獨特性。
在申請的過程中,也認識了很多有趣優秀的小夥伴,每個人似乎都對自己的未來有著清晰的認知。
與不同人交流的過程中也會有新的感悟和學習,原來生活還可以這樣,原來比你優秀的人比你還要努力,比你努力的人還比你聰明。
最後感謝無條件支援的父母,感謝在出國路上所有給予幫助的導師學長學姐,感謝申請中一起成長互相鼓勵的朋友同學們。
出國不易,且行且珍惜。
祝大家都能收到滿意的offer,早日被夢校錄取!左下角閱讀原文去地裡跟作者交流。
完
谷歌工程師講系統設計

資料科學麵試真題講解

工業界資深資料科學家
教你破解各大公司面試

模擬面試 – 資料科學

模擬面試 – 機器學習

公眾號太多,找不到一畝三分地怎麼辦?
點選訂閱號
長按Warald,置頂公眾號
就可以一眼找到Warald

▼網站:https://www.1point3acres.com/bbs/▼

一畝三分地
北美|留學申請+學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