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段對話,像病毒一樣在所有關心未來的人群中傳播開來。
在一個播客節目裡,主持人問了77歲的傑弗裡·辛頓(Geoffrey Hinton)一個我們所有人都想問的問題:“在這個AI可能取代人類的大時代,你建議年輕人學什麼?”
他的回答,只有五個字:
“去學當水管工。”
聽起來像個段子,對嗎?但他接下來講的東西,一點都不好笑。
說出這句話的,不是什麼無名之輩。辛頓,是人工智慧領域的絕對泰斗,被尊稱為“AI教父”。 我們今天所熟知的ChatGPT,其背後就有他奠定的演算法基礎。
一個親手為AI“接生”的造物主,如今卻像奧本海默警告原子彈的危險一樣,親手敲響了警鐘。他甚至不惜從谷歌辭職,只為能自由地、大聲地告訴全世界:我們可能正在犯一個巨大的錯誤。
當連締造了這一切的“神”,都開始感到恐懼和絕望時,你,作為身處牌局之中的創業者、中小企業的老闆,是否感到一陣從脊背升起的寒意?我們引以為傲的商業模式、我們賴以生存的腦力,難道真的要被時代清零了?
他究竟看到了什麼,以至於如此恐懼?
要理解辛頓的恐懼,首先要明白他觀點的巨大轉變。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他都是AI發展的樂觀主義者。但近年來,他意識到了一些根本性的問題,讓他徹底“叛變”。
他恐懼的,不是AI會寫詩、會畫畫,而是他發現,AI可能根本不是我們理解的“工具”,而是一種全新的、在底層邏輯上超越人類的智慧物種。
這種超越,體現在三個方面:
-
知識共享的碾壓: AI能在瞬間將一份經驗同步給全球無數個AI副本;而人類的知識傳承緩慢且易錯。 -
智慧的“永生”: 一位智者的思想,會隨著他的生命終結而消逝。但AI的核心“大腦”(神經網路權重),可以被無限複製和重啟,這意味著它們的智慧可以實現某種形式的“永生”,永遠積累下去。 -
未知的創造力: 辛頓發現,AI已經能進行人類未曾意識到的深刻類比,比如GPT能看出原子彈和堆肥都基於“鏈式反應”的相似性。 它的思考方式,正在進入人類無法理解的維度。
辛頓的恐懼根源在於此:他意識到,人類作為地球頂級智慧生命的美好幻覺,可能已經被打破。 我們從未有過應對一個“比我們更聰明”的存在的經驗,而這個存在,正是我們親手創造的。
“去當水管工”到底是什麼意思?
所以,當辛頓建議年輕人去當“水管工”時,他到底在說什麼?
這當然不是一個字面意義上的職業建議,而是一個關於“勞動價值變遷”的殘酷寓言。
辛頓的邏輯是,AI對人類工作的取代,會有一個清晰的順序:
-
首先遭殃的,一定是“日常的、可標準化的腦力勞動”。比如,寫常規的營銷郵件、處理基礎的客服問答、整理法律文書、甚至初級程式碼。 因為AI的效率是碾壓性的,一個AI外掛,就能讓一個員工幹五個人的活,其結果必然是對應崗位需求的急劇萎縮。 -
而暫時的“避風港”,在於那些依賴“手”的複雜物理技能。為什麼是“水管工”?因為它代表了靈巧的物理操作、在非結構化環境(如狹小的管道空間)中的應變能力,以及必須“在場”的物理屬性。 簡單說,在AI完全掌握靈巧的機器人身體之前,它“會動腦,但還不會動手”。
這個寓言對我們所有企業主的真正警告是:如果你的核心業務,建立在可被輕易複製的、標準化的“腦力服務”之上,那麼你正處在被降維打擊的最前線,風暴的中心。
辛頓的“藥方”與反思:我們還能做什麼?
面對如此嚴峻的未來,辛頓並非完全絕望。他認為,這已經不是個人努力就能扭轉的全域性性問題,更像一場“氣候變化”,需要集體行動。
他給出了幾個層面的“藥方”:
-
在集體層面: 他呼籲社會向政府施壓,制定更嚴厲的AI監管法規;督促企業將更多資源投入到AI安全研究上,而非僅僅追求更強的能力;在教育體系中,必須加入AI倫理和人文關懷的內容。 -
在個人層面: 辛頓在採訪的最後,分享了一段令人動容的反思。他坦言,自己並不後悔當初的研究,但非常後悔沒有多花時間陪伴已經離世的妻子和孩子。
這個反思,將整個話題提升到了哲學的高度。它似乎在告訴我們,在AI冰冷的、無所不能的理性光芒之下,我們人類最後的堡壘,或許正是那些AI無法真正理解和複製的東西:真實的情感連線、無條件的愛、深切的痛苦、溫暖的陪伴、以及共同成長的體驗。
你的生路:在機器的盡頭,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所以,我們未來的出路,真的是從“辦公室白領”退化成“藍領工匠”嗎?
不。
我剛才讓你想象成為一個“管道系統CEO”,但說實話,這個比喻依然不夠性感。因為它依然在談論“效率”和“系統”,而AI,恰恰是效率和系統的王者。跟一個不知疲倦、沒有情緒、算力無窮的神比賽效率,我們註定會輸得一敗塗地。
這條路,從一開始就走反了。
辛頓在採訪的最後,那個關於已逝妻子的私人感慨,才像一道閃電,劈開了真正的生路。他後悔的,不是少寫了一行程式碼,或是少發表一篇論文,而是少了一次與愛人的牽手,少了一段可以共同分享的時光。
這才是“AI教父”在暮年,為我們所有人揭示的終極密碼:在機器冰冷的邏輯盡頭,我們唯一能取暖的,是人與人之間滾燙的連線。
AI能交付一個完美無瑕的產品,但它無法交付一次推心置腹的陪伴。 AI能提供一個數據最優的解決方案,但它無法提供一個“我懂你”的眼神。
過去,我們做生意,本質是“解決問題”。你餓了,我給你一碗麵;你病了,我給你一顆藥。但在AI時代,當所有“問題”都能被更高效地解決時,商業的本質,必然會向更高維度躍遷——創造連線。
這,才是我們這些中小企業主和創業者,真正的、唯一的、不可被替代的活路。 那麼,如何將這種看似虛無縹緲的“連線”,變成你最鋒利的武器?我有三個不那麼“正確”,但可能更接近真相的觀點想與你分享:
1. 你的“偏見”,才是你最深的護城河。AI被訓練得無比客觀、中立、政治正確。而人類,恰恰是被“偏見”驅動的生物。我們熱愛的,從來不是一個“完美均衡”的方案,而是一個有鮮明主張、有獨特品味、甚至有迷人瑕疵的“靈魂”。所以,別再試圖打造一個四平八穩、誰都不得罪的“標準品牌”了。你的審美,你的好惡,你對某個問題的執拗,你與眾不同的觀點——這些無法被量化的“偏見”,正是你吸引同類的旗幟。在AI時代,客觀,一文不值;主觀,價值連城。
2. 你的“故事”,才是你最強的磁場。我指的不是那個被市場部包裝得天衣無縫的“品牌故事”。我指的是你真實的、充滿褶皺的、甚至有點不堪的個人經歷。你為什麼創業?你踩過哪些坑?你最絕望的時刻是什麼?你被什麼所激勵?就像辛頓的故事因其真實而充滿力量一樣,你的脆弱、你的掙扎、你的“不完美”,才是真正能擊穿人心、建立信任的鉤子。AI負責生產正確的內容,而你,負責貢獻真實的人生。
3. 你的“在場”,才是你最貴的交付。在一個萬物皆可自動化的時代,什麼會變得最奢侈?是一個大活人的“在場”。是創始人親自回覆一條使用者的抱怨;是一個小團隊在社群裡為客戶的某個小成就真心喝彩;是一張手寫的、帶著體溫的感謝卡。這些看似“效率低下”的行為,恰恰是AI無法模擬的、最高階的“交付”。它傳遞了一個最樸素的訊號:“嘿,我看見你了,我關心你。” 客戶為你的產品付費,但會為你的這份“在場”,付出無價的忠誠。
所以,別再焦慮如何用AI把效率提高10%了。
去思考,如何用你100%的獨特性,去創造1000%的深度連線。
因為,AI負責搞定一切“事”,而你,只需要搞定“人”。


點選底部“閱讀原文”檢視更多
在職“MBA/EMBA/DBA”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