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環太平洋地震帶最活躍的區域之一,智利 Biobio 半島上演了令人不安的一幕:數公里長的魚群集體擱淺在沙灘上,其中包括被稱為 "末日之魚" 的深海皇帶魚。

這一異常現象不僅引發民眾恐慌,更讓地質學家發出嚴峻警告 —— 該區域可能正醞釀一場超越 1960 年 Mw9.5 級大地震的超強地震。

4 月 3 日清晨,當地漁民發現海岸線突然被銀色覆蓋,近岸水域漂浮著數以萬計的死魚。

生物學家鑑定發現,這些魚類中既有沙丁魚等淺海物種,更包括通常棲息於 500 米以下深海的皇帶魚。
這種體長可達 15 米的神秘生物,因在日本傳說中被視為 "龍宮使者" 而得名,其集體現身往往與重大地質事件相關。

瓦爾帕萊索大學海洋研究所的監測資料顯示,本次擱淺的皇帶魚體表存在典型的減壓損傷,其體內鰾部破裂程度相當於從 800 米深海突然上浮至水面的壓力變化。

"這極有可能是海底地形突變的直接證據。" 研究所負責人卡洛斯・佩雷拉教授指出。
智利地處納斯卡板塊與南美板塊俯衝帶,歷史上每 200-400 年就會發生一次超級地震。
1960 年 Mw9.5 級地震釋放了累計 4 個世紀的能量,導致海底垂直位移達 6 米。
最新地應力監測顯示,震中區域的板塊累積應力已恢復至 1960 年前的 78%,部分割槽域甚至超過歷史極值。
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的模型預測,未來 30 年內該區域發生 Mw8.5 級以上地震的機率高達 63%。
"如果應力釋放方式與 1960 年類似,可能引發更大規模的海底位移。"USGS 地震學家瑪麗亞・洛佩斯警告稱,這種級別的地震將引發跨太平洋海嘯,威脅整個環太平洋國家。
智利並非唯一齣現生物異常的地區:
-
2024 年日本福島海域連續三個月出現沙丁魚叢集死亡 -
2023 年菲律賓呂宋島地震前,兩條皇帶魚被衝上岸 -
2011 年日本 3・11 大地震前,宮城縣漁民捕獲 12 條深海皇帶魚 -
中國臺灣台東地區在 2018 年花蓮地震前,潛水員觀測到皇帶魚群
東京大學最新研究顯示,在俯衝帶區域,深海生物異常與地震的關聯性比普通區域高 5.7 倍。
該研究透過分析 336 次生物異常事件發現,震前 72 小時內出現深海魚類上浮的機率達 78%。
不過,研究也指出這種關聯性存在地域差異,在智利所在的納斯卡俯衝帶表現尤為顯著。
在日本文化中,皇帶魚的出現被視為 "海神的警示"。
2019 年日本山形地震前,NHK 電視臺曾拍攝到皇帶魚躍出海面的畫面,而震中距離觀測點僅 45 公里。
這種民間認知與現代科學形成有趣呼應 —— 中國明代《震兆六端》中早有 "海不揚波而水自沸,魚蟹驚竄於岸" 的記載。
1920 年寧夏海原 8.5 級地震前,當地狼群出現集體遷徙;1966 年河北邢臺地震前,震中村莊的狗群徹夜哀嚎。
這些現象印證了動物對地殼應力變化的敏銳感知。"它們能感知人類無法察覺的次聲波和電磁變化。" 智利海洋生物學家安娜・羅德里格斯解釋道。
面對可能到來的超級地震,智利政府已啟動 "藍色預警" 計劃:
-
在 Biobio 半島部署 120 個海底應力監測器 -
與 NOAA 聯合升級海嘯預警系統,響應時間縮短至 90 秒 -
撥款 2000 萬美元建立深海生物監測網路
日本、美國等環太平洋國家也加強了合作,共享地震——生物異常資料。
"我們不能重蹈 1960 年的覆轍。" 智利民防部長鬍安・卡洛斯強調,政府已開始疏散高危沿海地區居民,並儲備應急物資。

當深海的 "末日之魚" 再次現身,人類是否做好了應對災難的準備?從生物異常到地應力資料,所有跡象都指向同一個結論:環太平洋地震帶正進入百年一遇的活躍期。
唯有將古老智慧與現代科技結合,才能在自然暴怒前爭取更多生存時間。



突發!一代巨星因肺炎去世!曾被提名最性感男演員
材料來源:今日澳洲app等
Ref:https://mp.weixin.qq.com/s/2GXYDTD4RKpkKwstXrII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