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藝考季,最近不斷上熱搜的輪到了各大院校的藝考生們,他們雖然進考場得被擦妝123456次,但即使素面朝天,也能一眼被看出“藝術生”身份。
那麼,為什麼有的人看起來就很“藝術生”?
社交平臺上,“藝術生”可以是穿搭的一個形容詞,直接將一種風格歸類為“藝術生穿搭”,所以,穿得“一眼藝術生”到底是什麼樣?




來看看真藝術生——學服裝設計的盧昱曉,渾身上下帶著一種文藝片女主角的感覺,翻看她的社交平臺像是翻看一本精美的相簿,不刻意也不落俗,輕鬆打造一種獨特的、舒適的美。

《雛菊》劇照
《雛菊》裡全智賢飾演了一個畫家,這一身造型令人印象深刻。原本基礎款的開衫、內搭,加入了一條細細長長的圍巾之後,立刻多了許多故事感,讓人無法停止注視她。


藝術生這個詞,總是讓人聯想到走在校園裡穿得別緻又時髦的學姐。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怎麼能夠快速穿出有點藝術底子的感覺?


藝術生在大量藝術作品的薰陶之下,對於顏色自然是相當敏感,穿搭當然也要亮出色彩搭配的功底來。




如何合理地將調色盤運用在時裝上,將色彩衝突化解為和諧的氣質,可以大膽嘗試不同的組合。


對於穿搭新手們來說,色彩這道題依然有很多解法。很多人對於高飽和度的單品敬而遠之,但其實它是件消解乏味的“靈丹妙藥”。碰上大衣、西裝這些有著職業屬性的外套,高飽和色彩的加入能夠調配出另一種有趣的感覺。


如果太高調的色彩對你而言代表著一種穿衣的“不安全感”,那可以將一件基礎色的“保護罩”穿在外面,或是小面積地點綴在造型上,行動時就能夠釋放更多輕鬆自在。

臨近農曆新年,又到了紅色的主場。今年紅色與棕色、酒紅與粉色都是“熱門套餐”,可以照搬直接食用,助你在各種聚會場合中大放異彩。


冬日的冷空氣讓人們想要把自己埋進黑灰色帶來的安全感中,而不同色彩的加入不僅是在點綴造型,也是在點綴忙碌的生活,從心理上給自己注入明媚、陽光的養分。




絲襪外面還穿短襪?
運動鞋搭配尖頭高跟?
運動短袖搭配襯衫?
……..
當混搭終於遇到了懂它的藝術生,看似毫不相干的風格搭配在一起,怎麼反而有種眼前一亮又一亮的效果?


想要get這種藝術感,“創造性”是很重要的關鍵詞,試著開啟靈感之門,將不同風格的單品“混裝”起來。




太按部就班的穿搭會弱化很多“感性”的部分,可以透過不同長短的單品帶來更有創意感的造型,大腿以上的裙裝、薄款的半身裙都是適合打造冬季疊穿的單品。不必太過在乎“凸顯身材”這件事,隨性一些反而更有感覺。


對於日常來說,更簡單的操作方式是直接選擇一件設計感十足的單品,瞬間拉開與“路人感”的差距。記得不要貪多,只需要一個重點,用它來搭配基礎款,就已經足夠出彩。

要是衣櫃裡實在沒啥好碰撞的,那就在材質上玩點反差:硬挺的西裝面料與柔和的緞面材質、皮革和亮片等等,不按秩序出牌的反差搭配有時候能呈現更多趣味。




這些“不守規矩”的穿搭,反而強調了獨特的風格,從而帶來更加自由的穿搭氛圍,以及擁有不吝嗇展示自己美好的自信和鬆弛。


當然,藝術感並不是時時刻刻都要保持繁複與華麗,加入一點“亮點”也許就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穿搭的樂趣也在於此,有時候恰恰是造型中的10%,就能夠改變整體風格。


各種“不走尋常路”的帽子也是藝術感的來源,不管是毛絨絨的帽子,還是針織的彩色帽子,戴上就彷彿給頭部單獨加了氛圍特效。


重要的是,它自帶保暖特質(實用性100%),且不用打理髮型也能擁有博主同款的時髦(實用性1000%)。

還有一些看似簡單但很容易出彩的靈感單品,比如立體花朵就是一件隨手拿起來就能裝飾造型的“好東西”,哪怕是再平常不過的條紋衫,也能被它裝點出浪漫風情。




搞藝術這一塊,依然要請出本身就帶點小感覺的配飾出場。配飾雖然在整套造型中的佔比不高,但就是有著四兩撥千斤的效果,稍稍一點綴往往能夠改變整體的風格。

人類需要書籍、音樂和電影,這些藝術的存在,帶來了能夠超越現實表象的情感共鳴,延長生命的體驗感。將對於藝術的熱愛運用到穿搭中,把穿衣服這件小事當作一件作品來創作,或許會給生活開發更多樂趣。

穿出一眼藝術生的感覺,目的並不是為自己打造一種“人設”,而是希望你能夠在匆忙的步伐中發現美好,並將其延伸到自己的日常點滴中,啟發更多靈感與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