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上雲的最大「迷信」:降本增效

近半數企業在上雲初期,“被迫”多掏七成費用,為什麼?
作者 | 王慧賢
編輯 | 周蕾
降本增效,可能是雲計算給企業留下的最大謊言。
“雲成本必然比內部部署更便宜,這是企業對於雲計算的最主要誤解。”Infinity公司執行長Chuck Brown表示。
很多時候,上雲是一筆糊塗賬,企業沒有算明白為何莫名超支。根據HashiCorp新發布的報告,如果你所在的企業,也把上雲預算定在200萬到1000萬美元區間,很有可能就是超支的一員。
“當企業的產業鏈條越來越在雲上、對手方/合作伙伴在雲上,企業自己的業務連線都會不自覺得被牽引到雲上。”凡泰極客創始人梁啟鴻,向雷鋒網指出,數字化、虛擬化具有“傳染性”,而現在市場發展可能已經到了一個臨界點,虛擬世界的引力大於物理世界——“當你的周邊數字化,你也不得不數字化。”
在大談數字化轉型的今天,不少企業往往以為,自己離解決業務痛點只差雲化這一步,但上雲這劑藥,它未必划算,也不萬能。
更令人頭疼的是,隨著支出的提升,企業難以對未來成本進行準確預測,這更消耗員工,進而影響整個公司的正常運轉,與降本增效的初心南轅北轍。
為什麼企業上雲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誰該為高昂的上雲成本買單?上雲超預算之謎,又該怎麼破?
1
一個致命誤解:上雲=降本增效
正如開頭所言,這一觀點深入人心。
但Chuck Brown指出,成本考慮取決於組織的實際目標和要求,如果高彈性或正常執行時間是企業的首要任務,那麼遷移到雲計算具有經濟意義。如果不是,那麼對於企業來說,上雲並不是一件省錢的事兒。
“如果企業刻意從降本增效的角度去考慮是否上雲,那麼大機率可以不上雲,因為說明其業務發展的數字化迫切性不高。”曾擔任廣發證券IT董事總經理、雅虎北研首席架構師的梁啟鴻,深知雲計算對傳統企業之意義,不可一概而論。
充分必要滿足真實業務需求,是上雲的首要考慮,如果只因為上雲是所謂的大勢所趨或者IT戰略,那就沒什麼意義。
他對雷鋒網提出,企業在上雲之前,可以先自我判斷一下,就自己的企業文化和環境條件而言,適合做引領者還是追隨者。
“採用保守策略未嘗不可,因為世界日益虛擬化、數字化,早晚我們所在的行業、領域中會有‘雲化’的客戶、夥伴,導致企業必須以客戶習慣的方式與之交易,屆時‘上雲’就不再是一個需要論證的命題。”
“當然,在競爭差距很容易達到指數級別的數字化時代,作為追隨者的風險還是很高的。”在梁啟鴻看來,採用雲服務,可以“做加法”,例如以直接促進業務發展為準則,從前臺入手,採購某些業務相關SaaS服務供業務部門使用;亦可以從節省時間入手,對中後臺缺失的系統考慮採購SaaS服務進行填補而不是招投標傳統的軟體系統,等等。
而事實上,企業們對於上雲普遍存在一個誤解:規模越大,就需要越高的彈性、越長的正常執行時間。
根據雲服務機構HashiCorp近期釋出的一份報告,企業規模越大,雲預算也越高,發生超支的可能性就越高。約62%的小型企業預算低於10萬美元,34%的大型企業每年設定了至少1000萬美元的雲預算。其中,預算在200萬到1000萬美元的大型企業中,有46%在雲計算上超支,但預算低於10萬美元的企業只有27%發生超支。
可實際情況就是,並非企業規模越大,就越需要高彈性、長執行時間的雲服務,這和企業所在的行業有很大的關係。
例如電商行業就因為經常性的促銷福利活動,容易出現高並發現象,也就會更關注雲服務中的彈性因素。
一家以醫藥產業網際網路為主營的電商平臺,就曾向雷鋒網講述業務部門突發決策的情況:大促活動很多時候是前一晚才臨時決定,技術團隊必須連夜加班,因此如何透過系統資源上雲,實現系統彈性擴容,支撐業務快速增長,就成為他們眼前的變革目標之一。
但對於很多相對靜態的企業來說,對雲服務的使用需求較為穩定,維持核心業務系統的穩定、高效、資料安全和可用性更加重要。
企業對於上雲的需求模糊,簡單將規模和需求之間劃等號,而不考慮實際情況,無疑會增加企業成本。
一位頭部雲廠商的金融雲總經理也告訴雷鋒網,上雲的必要性要與業務自身發展階段掛鉤,如果沒有大量使用者、交易量和峰值都不高,用不用雲意義就不大;如果有規劃發展網際網路業務、注重小額高頻交易,以及向智慧化經營方向發展,雲架構確實才是基礎配置。
2
誰該為高昂的上雲成本買單?
企業上雲成本高,雲廠商其實也一直在尋找突破口。生態,就是他們找到的突破口。
比如一些自研成本高的部分,雲廠商引入認可的第三方ISV,合力打造解決方案。花更少的力氣,打造更強的解決方案,賣給更需要的客戶,再透過高性價比的口碑加深雲廠商的客戶壁壘,這就是雲廠商打造生態的底層邏輯。
在梁啟鴻看來,企業上雲超預算本身是個偽命題,有的企業即使不上雲也經常性發生“超預算”問題。相比之下,由於IT對業務理解不足,業務部門對自身業務理解不足等原因,傳統IT服務採購更容易超預算。
在過去,為了對系統負載的波動提供足夠的支援,IT系統總是要按冗餘、支援峰值業務來進行“capacity planning”(容量規劃),是一個CAPEX(CAPEX,全稱為Capital Expenditure,即資本性支出)問題。
“採用雲服務,在理想情況下不就是想把CAPEX變成OPEX(OPEX,全稱為Operating Expense,指的是企業的管理支出)嗎?不就是希望實現‘效用計算’——讓計算效能像電、水、天然氣一樣隨需隨用,按用度收費嗎?”
“超預算”首先可能是企業本身財務制度與雲計算的模式是否相容,其次是對業務的規劃與估算過程IT和業務部門有無充分的共識。
梁啟鴻認為,隨著市場上企業“雲化”的程度越高,雲資源的使用成本會不斷下降。雲是數字化的連線工具、基礎設施,隨著社會數字化程度越高,其使用是不可避免的,所謂“高昂的上雲成本”,只是階段性的。
“如果非得糾結這個問題,那也許是雲廠商應以客戶為中心,提供更加靈活、更加細粒度的收費方式,實現真正的類似能源一樣的效用計算,以及提供更加靈活的收費週期,以滿足不同型別客戶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彈性使用資源的需要,想盡一切辦法幫助客戶省錢。”
梁啟鴻表示,這很考驗雲廠商的科技實力,提供服務、技術與工具,最大程度促進計算資源的共享與利用,讓SaaS服務商的開發者去掌握,從而研發出能替終極客戶省錢的技術應用。
“這是一個技術棧,從IaaS開始往上,每一層都有創新與最佳化的空間,最終讓客戶得益。”
3
上雲超預算之謎,又該怎麼破?
想要破解超預算之謎,首先要搞清楚一個問題:為什麼企業上雲的成本或許並不會低?
首先,是因為雲計算的支出是沒有底線的。上雲沒有回頭路,如果不做好功課,很有可能掉進燒錢的無底洞。雲支出和傳統資料中心這樣的固定資本支出性質不同,前者支出會更靈活。
這就好比電子支付和現金支付,往往電子支付會把操作環節做得十分流暢,如果可以,不願給付款者留有任何思考的餘地。而現金支付,需要付款者準備好相應的現金,拿起來十分厚重,這些過程無疑增加了付款者的思考和猶豫時間。
DevOps和雲計算打破了傳統採購流程,雲支付是可變的、動態的、流動的,尤其是當工作負載在頻繁地移入和移出雲平臺時。相比之下,內部部署設施的硬體採購和資本支出具有完善的審批流程。
其次,企業內部IT團隊尚不具備上雲能力。在雲遷移的過程中,並沒有將能夠充分發揮雲計算優勢的數字轉型基礎打牢。
比如,很多企業在遷移過程中往往採用“直接上傳”的方式,這種不加調整的上傳,意味著工作負載仍然保留著大量本地執行的特性,大部分應用程式最終被執行在虛擬機器上,並沒有利用到現收現付的雲服務特性。
也就是說,這種做法,並沒有讓他們享受到雲服務所固有的規模經濟優勢。
最後,預期太高,投入太多,進展卻很慢,就會覺得價效比很低。
往往,企業決心做數字化轉型後,都想要一氣呵成,從底層架構到業務部門的管理,同時進行轉型。要知道,作為一家已經用傳統方式運作了多年的公司,其老闆、管理層、員工的思維和習慣都停留在紙質版流程中,但轉變思維要比轉變流程方式需要的時間更久,企業需要做好長久戰的心理預期。
一個企業,做得工程越大,就越難將需求點進行精細化拆解,轉型的效果就會越不理想。Gartner研究顯示,45%的企業由於缺乏最佳化措施,在直接遷移上雲的過程中會超買 55%的資源,並且在上雲初期的18個月內多花費70%。
超買背後的原因在於,企業不瞭解自己對於雲服務的需求到底有多少,更不瞭解雲能夠對企業發揮什麼作用,不做好前期諮詢和調研,就會容易掉入消費陷阱。
那麼,企業如何在這個過渡時期免受上雲成本之苦?
首先,充分了解、調研內部需求後,一定要“卡死”雲服務的預算。以往來說,因傳統裝置成本較為固定,企業IT部門就能確定裝置、服務和維護升級的成本,且每年的成本不會有很大的變動,對於未來成本的預測也較為準確。
可是,就如上文所說,由於雲服務的模式為訂閱,支付方式更為靈活,服務成本會因每個員工具體使用情況而變化。
很多時候,企業員工並不瞭解雲服務的使用量對成本帶來的影響,往往,企業只需關閉不再使用的雲服務,規劃和管理雲端儲存空間,就可以省掉大半的成本。
所以,企業需要時刻掌握員工的使用情況,進行成本把控,卡死預算,以免發生超買的現象。
其次,形成一個好的選購思路:買需要的服務,而不是貴的服務。雲服務和衣服一樣,並不是越貴越好,穿上合適、舒適更重要。企業在購買雲服務之前,要充分考量好自身的經濟實力和業務形態,以此衡量挑選的方案是否適合自己。
比如,大型企業,尤其是一些央企、國企,對於資料安全的需求更高,那麼可以考慮建立私有云和公有云混合的方案,用私有云承載關鍵資訊,用公有云連線客戶、供應商和員工。
如果是一些中小型企業,則更適合選用公有云,按需租用儲存、計算、網路等基礎設施可以大大降低企業的成本,再搭配OA辦公、財務等SaaS軟體,從底層設施到應用都享受到輕量化的服務,提升效率,加速業務創新。
最後,走出成本誤區,關注“價值”。企業上雲,更應該看重價值,而不是價格。往往,上雲不是為了節約成本,而是為了創造更多的價值。
據瞭解,傳統企業上雲後,其花費在雲計算上的實際支出,甚至比使用本地IT設施時還要高,而這筆額外的支出似乎並沒有帶來更高的價值回報。
OneNeck IT Solutions公司首席架構師Scott Morley表示,企業上雲真正的投資回報率很難計算。價值和成本不是一回事,價值可能以較低的成本形式出現,它可能意味著企業的雲計算戰略正在實現其業務目標,因為企業的雲計算戰略與特定業務目標相關聯。
“企業最好進行成本效益分析,以確保雲計算提供價值。”Morley表示。
除此之外,為了放大上雲價值,企業更多還是要從內部組織、隊伍上下功夫。配備相應的雲計算人才隊伍,根據上雲對企業業務經營和組織管理帶來的變化,及時調整組織管理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4
寫在最後
在工信部印發2018年印發的《推動企業上雲實施指南(2018-2020年)》提到:
開展上雲工作,需要上雲企業、雲平臺服務商、雲應用服務商、系統整合商、基礎設施提供商及相關行業組織、第三方機構加強協作,明確各方責任,共同推進實施。
雲平臺服務商等作為主要服務供給方,要聯合雲應用服務商、系統整合商、基礎設施提供商等產業鏈相關方,共同為上雲企業提供技術支撐服務。
上雲企業參照指南引導,穩步推進自身上雲工作,積極利用雲計算平臺上的軟體應用和資料服務實現數字化轉型。
第三方機構積極參與宣貫培訓、測試評估工作,加強對企業上雲工作的跟蹤研究。
企業上雲,不僅關乎企業自身的發展,更影響著整個社會的數字化程序,所以,上雲不是個動作,而是個過程。
即便上了雲,也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廠商和企業要走的路還很遠。這就是為什麼,ToB行業一直強調,要以“客戶為中心”——上雲,本就應秉承長期主義,耐力、韌性,是攻克未來困難的秘訣。
END
推薦閱讀
道的投資人:做局失利、破局無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