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國際電影節|環球視野瑞士電影周:雪山下的電影之國

位於歐洲中部的“山之國”瑞士,地勢高峻,阿爾卑斯山橫亙在它的南部領土上。天然的雪山風景,四種不同的國家語言,讓這個國度具有獨特的神秘色彩。
1950年,中國同瑞士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兩國在經濟、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展開深入交流合作。隨著近年來瑞士電影在國際電影節的不斷湧現,瑞士電影不再獨以紀錄片廣為人知,《擺動》《女孩和蜘蛛》等劇情片作品也收穫國內影迷的喜愛。在兩國建交75週年之際,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北京展映”隆重推出瑞士電影周,為各位影迷奉上六部來自瑞士的影像盛宴,品味近50年間瑞士電影的流變發展。
勇氣
The Courageous
2024
看點:非典型的母親形象,源自女性創作者對母職倫理的深切思考。
“我有反抗世界的勇氣,我不止是一名母親。”
她在山村中游蕩,她偷竊縱火,她滿口謊言,我行我素。她只是一個怪女人。
她帶著三個孩子,把她們留在餐廳裡久久不歸,她惹她的孩子哭泣。她是一個壞媽媽?
她不懂世俗的規則,但她信守對孩子的承諾,她與孩子們一起舞蹈,一起哭泣。始終存在於她心中的勇氣,為她的孩子們劇烈爆發。
她愛她們,但絕非只因她是“母親”。
《勇氣》劇照
煙囪裡的麻雀
The Sparrow in the Chimney
2024
看點:曲爾歇爾“動物三部曲”之三,恨是愛的另一幅面孔。
“麻雀可以飛出煙囪,而你我又該如何掙脫?
影片曾入圍第77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金豹獎最佳影片,並斬獲第8屆平遙國際電影展羅伯託·羅西里尼榮譽最佳影片。本片敘事細膩,受大衛·林奇《穆赫蘭道》影響,不斷增加的矛盾張力在某一刻突然爆發,隨後是寂靜與新生。飽滿的色彩與人物內心的暗面形成鮮明對比,當過度曝光的陽光透過窗欞,家庭內生的黑暗能否被打破?
《煙囪裡的麻雀》劇照
人之初
Alpha.
2024
看點:極端環境的人性探討——我曾恨你,但我不能放棄你的生命。
“人生起止,山雪茫茫。
母親去世後,雷恩搬到了阿爾卑斯山的一個小村莊,在大自然中冥想,併成為一名滑雪教練。父親吉斯來訪後,雷恩的平淡生活被再次打破,危機在登山途中突兀到來。人物時而被限制於景框一角,時而於阿爾卑斯山的雪中穿行。在極端又純粹的環境下,生命與身份逐漸剝離,延展至人最初的本性。影片入圍第81屆威尼斯電影節威尼斯日最佳影片。
《人之初》劇照
怒之風景
The Landscape and the Fury
2024
看點:關山難越,各尋新生之路;萍水相逢,共見怒之風景。
“誰悲失路之人?盡是他鄉之客。”
導演尼科爾·沃格勒繼《霧》《打烊時刻》後最新力作,摘得瑞士真實電影節評審團大獎、入圍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最佳紀錄片等獎項。影片聚焦波黑與克羅埃西亞邊境地區,展現邊境原住民的生活,與難民穿越邊境的逃亡歷程。鏡頭節奏緩慢,四季在山景變化中流轉,雨雪霏霏。舒緩的運動影像配合略顯沉重的音樂,讓觀眾得以深切體察邊境小鎮的創傷,進而引發對戰爭與和平的思考。
《怒之風景》劇照
蠑螈
The Salamander
1971
看點:大師經典,在被構建的真實中,你我像蠑螈一樣頑強再生。
“這是蠑螈,來自火的精靈。
瑞士新浪潮領軍人物阿蘭·泰納早期之作,斬獲1971年柏林國際電影節導演論壇藝術貢獻獎。劇作家皮埃爾與詩人朋友保羅共創一個劇本,由此開始與名為羅斯蒙的女孩產生交集,三人的命運逐漸相纏……真實與虛構的邊界隨著羅斯蒙的出現漸漸變得模糊。阿蘭·泰納用黑白筆觸創造出了鮮活驚豔的女性角色,以多重巢狀的敘事結構呈現批判性的核心。
《蠑螈》劇照
喬納2000年將25歲
Jonah Who Will Be 25 in the Year 2000
1976
看點:我們置身於工業的機器中,努力走向未來的幸福。
“時間在消失。我已支離破碎。一切都會好的。
生產與勞動,夢想與未來。阿蘭·泰納以不同於《蠑螈》的豐富色彩,繪製出五六十年代戰後的瑞士社會中,不同階層人民的生存風景畫,並與代表過去的黑白影像精巧相融。失業——尋找工作——失業的不斷迴圈之中,時間反而成為資本主義的利刃。人生似乎總被束縛著,好在我們可以聚在一起,盼望尚未到來的千禧年。影片形散而神不散,是一部觀照20世紀戰後瑞士社會的不容錯過之佳作。
《喬納2000年將25歲》劇照
特別感謝瑞士駐華大使館對本單元的大力支援!
北京國際電影節志願者招募已正式啟動,有意者請登陸官網:www.bjiff.com(首頁志願者板塊)或下載“北京國際電影節”APP(首頁-我的-立即登入)報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