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浪漢在人們的固有印象中,往往是衣衫襤褸、食不果腹、露宿街頭的。然而,今天要介紹的這位流浪漢卻完全顛覆了這種刻板印象——他的生活不僅富足,甚至還得到各大一線時尚品牌的物資捐贈,因此被稱為“貴族流浪漢”——安德斯·費恩斯泰特(Anders Fernstedt)。

Dailymail
許多網友在看到他的故事後,紛紛表示羨慕,甚至有人開玩笑說想去倫敦“體驗流浪生活”。然而,許多英國網友卻對此表達了強烈的不滿,甚至憤怒。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1
失業後流浪街頭
來自瑞典的安德斯為了工作離開家鄉,來到英國。起初,他在倫敦擁有一份穩定的白領工作,朝九晚五的生活讓他覺得選擇這裡是正確的。然而,人生往往充滿變數,他原本以為可以在倫敦越過越好,卻沒想到金融危機突然來襲,讓他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隨著公司開始大規模裁員,安德斯也未能倖免。沒有太多積蓄的他,很快連房租都無力承擔。無奈之下,他只能尋求社會援助,希望暫時找到一個可以棲身的地方,渡過眼前的難關,同時繼續尋找工作。

Dailymail
最先浮現在他腦海的落腳點是火車站。然而,剛剛踏入“流浪生涯”的他並不知道,這些地方早已有了固定的“前輩”。
無論是維多利亞車站、滑鐵盧車站,還是利物浦街車站,他幾乎跑遍了所有可能的地方,卻始終找不到一個能夠容身的角落。車站裡的流浪漢和醉鬼們早已形成自己的地盤,對於外來者,他們的態度往往是直接驅逐,甚至訴諸武力。
更何況,火車站的廣播聲從不間斷,來往行人絡繹不絕。好不容易有了些許睏意,又被旁邊的流浪漢因爭搶紙板鋪蓋而吵醒。無法忍受這種混亂環境的安德斯,開始在倫敦街頭遊蕩,一邊走一邊思考,如何才能避開“同行”的欺凌,同時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安身之所。就在這時,他靈機一動,決定另闢蹊徑——前往倫敦的富人區。

Dailymail
沒錯,這片區域確實是普通流浪漢難以涉足的地方,而事實也正如安德斯所料——這裡幾乎見不到“同行”。他在倫敦中西部那條被稱為“億萬富翁街”的富人區 騎士橋(Knightsbridge) 兜了一圈,很快發現,只要是沒有人居住的豪宅門口,基本都可以成為他安營紮寨的地方。
於是,他最終選中了全英國最昂貴的私人住宅區之一——拉特蘭門(Rutland Gate)。
經過仔細觀察,他發現其中一棟豪宅窗簾緊閉,郵箱裡塞滿了廣告單和賬單——顯然,這裡已經很久無人居住。正是這樣一個訊號,讓他決定將這裡作為自己的“新家”。

Dailymail
值得一提的是,安德斯選擇的地方可不是普通的空置房,而是 拉特蘭門 2-8a 號,一座極具傳奇色彩的豪宅。
這棟房產的主人曾是黎巴嫩前總理 拉菲克·哈里里(Rafik Bahaa Edine Hariri) 和沙特王子 阿卜杜拉齊茲·薩烏德,是富人區中的頂級奢華象徵。然而,由於房產在兩年前掛牌出售,卻一直未能找到合適買家,因此一直閒置至今。
安德斯的眼光獨到,他不僅找到了一個避開其他流浪漢的安全庇護所,還意外獲得了一片全球富豪都夢寐以求的高階住宅區“居住權”。
2
不用乞討,富人就把生活物資送上門
遠離了城市街頭的喧囂,沒有行人吵鬧的電話聲,也沒有流浪漢之間的爭執與打鬥,安德斯終於可以安穩地睡上一覺。就這樣,他在富人區一住就是三個月,期間不僅沒有遭到保安或富豪鄰居的驅趕,反而過得十分愜意。
這或許與他與其他流浪漢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有關。他保持整潔,即便是寄居在豪宅門前,依然講究生活質量。他會認真整理撿來的物品,整齊地堆放在一起,從遠處看,竟與周圍環境毫無違和感,不知情的人甚至還以為是倫敦街頭的一種藝術裝置。

Dailymail
隨著時間推移,他的存在逐漸引起了一些當地居民的注意。得知他的經歷後,不少熱心人主動送來食物和飲品,給予他鼓勵。
而他的富人“鄰居”們更是慷慨解囊,不僅時不時送些生活用品,甚至“施捨”給他的都是價值不菲的奢侈品。隨意贈送的衣物裡,不是阿瑪尼(Armani)的褲子夾克,就是溫布林登網球公開賽指定品牌 Christy 的高階浴巾——雖然他沒有地方洗澡,但依然被“款待”得無比講究。
最令人驚訝的是,有人甚至送給他來自倫敦頂級百貨公司 Fortnum & Mason 的豪華禮籃。這款禮籃在店內售價高達 5000 英鎊,普通人只有在聖誕晚宴上才捨得享用,而安德斯卻能在“流浪生活”中輕鬆擁有。

Dailymail
不僅物質上被照顧得無微不至,富人“鄰居”們還非常關心他的精神世界。盆栽、書籍一應俱全,甚至還給他送上了一張床,讓他晚上能睡得更舒服。漸漸地,他的“臨時住所”越來越像一個精緻的露天公寓,甚至有人開始調侃:這是要歡迎他 “正式定居” 嗎?

Dailymail
周圍富人們不斷“砸來”的奢侈品和慷慨饋贈,讓安德斯更加確信,當初選擇在富人區流浪是個明智的決定。曾經,他因為無力支付房租而感到自卑,如今,他雖然在身份上成了流浪者,但物質上卻過上了不少普通人都難以企及的生活,甚至可以說,成了一種另類的“上流流浪”。

Dailymail
然而,許多網友在看到這個故事後,並未對安德斯產生同情,反而對富人們的“慷慨施捨”感到不滿。他不需要去乞討,就有大牌奢侈品和善良的路人將各種生活用品送上門,看似過得優越無比,但這樣的饋贈,真的能解決他的困境嗎?
安德斯雖然感激這些溫暖的善意,但內心的不安和不確定感始終揮之不去。富人們捐贈的奢侈品,雖然價格不菲,但對於一個因失業而流浪街頭的人來說,實際用途並不大。
一條上千英鎊的阿瑪尼褲子,和普通地攤貨相比,對他來說真的有區別嗎?他需要的是工作、穩定的住所、真正能夠幫助他擺脫流浪生活的機會,而不是一塊名貴的溫布林登紀念浴巾。

Dailymail網友留言
富人區的“道德魔咒” 似乎正在上演一場荒誕的“慈善劇”——他們用昂貴的物品表達善意,卻忽略了真正的需求。安德斯的處境,更像是被利用的“布偶線人”,被塑造成了一個荒誕的象徵:在富人區流浪,也應該享受與之匹配的高階物質施捨。
然而,在這場“高階流浪”的戲碼裡,人們好像都忘了,安德斯最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3
“他沒有給我們帶來麻煩,值得這樣的慷慨!”
面對網友的批評,一些當地居民卻站出來為安德斯辯護,認為他的存在並沒有帶來麻煩,甚至是一個讓人欣賞的“另類流浪漢”。
“他是個很酷的人,沒有給我們添麻煩,他也很健康。” ——一位男性藝術品經銷商這樣評價安德斯,並透露自己幾周前也曾主動給他送去食物。
的確,在英國,像安德斯這樣 遵守規則、不佔用他人房屋的流浪漢 並不多見。面對一座長期無人居住的豪宅,許多“專業”流浪者可能會直接破門而入,“鳩佔鵲巢” 成為事實上的新主人。
此前,就有一名華人女子抱怨,自己的船屋酒店在英國被流浪漢 “合法侵佔”,更令人驚訝的是,這種行為在英國竟然受到特定法律的保護。

Dailymail
最著名的案例之一,是英國流浪漢 哈里·海洛斯(Harry Hallowes)。他在漢普斯特德森林公園(Hampstead Heath) 的西南角,擁有一塊約 9 平方米 的土地,而這塊地最終被法律認可為他的私人財產。
哈里的人生同樣充滿傳奇。他曾花二十多年時間流浪歐洲,最終在年過半百時選擇定居英國。起初,他寄宿在漢普斯特德公園附近的一個村子裡,但由於失業而被房東趕出家門。無處可去的他,開始在周圍尋找庇護所,並在一片荒地上安頓下來。

Dailymail
哈里的故事無疑為安德斯的經歷提供了一個有趣的對比。哈里偶然發現了 “阿斯隆內務護理之家” 的舊址,一個破敗的療養院,僅剩下約 八九平方米 的房間和殘垣破壁。但對於當時的哈里來說,這裡已經是一個足夠容身的地方,於是他決定留在那裡。
平日裡,他靠撿拾廢品變賣為生,而療養院的員工和公園管理人員對他的存在也從未提出過異議。
就這樣,哈里在這個地方安穩度過了二十多年,直到開發商計劃在周圍建設新豪宅。開發商將療養院的土地買下,並計劃開始動工。然而,哈里並不打算輕易搬走,畢竟他在這裡已經生活了二十多年,年事已高,重新搬遷對他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挑戰。

Dailymail
雖然開發商與他發生了多次口頭衝突,雙方僵持不下,但哈里最終透過 社會福利處的幫助,申請到了一位免費的律師。
這位律師透過 逆權侵佔(adverse possession) 法,成功為哈里爭取到這塊土地及其上的房屋的合法所有權。最終,倫敦地政局正式為哈里頒發了編號為 “NGL870156” 的地契,標誌著他對這片土地的完全擁有。令人驚訝的是,網友甚至可以在當地的地圖上看到一塊拇指大小的粉紅色標記,代表著哈里對這塊土地的所有權。
所以從這一角度來看,安德斯似乎的確是相對“乖巧”的流浪漢,他的生活方式較為低調,並未採取類似哈里那樣的激烈行為。
寫在最後
初春的倫敦街頭,依舊寒風刺骨,儘管安德斯在富人區的流浪生活看似物質無憂,但他內心的孤獨和不安依然無法被撫平。雖然他和周圍的同道中人互相取暖,努力尋找出路,但他在別人家門口那座精緻的小窩,更像是一座孤島,孤立於富人區的繁華與溫暖之外。
他或許從未真正期望得到的是奢侈品或食物的施捨,“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對於安德斯來說,最渴望的施捨不是短期的物質幫助,而是一個能讓他重新站起來、改變現狀的機會——一份工作、一個新的開始。真正能夠幫助他改變命運的,並不是一籃子奢華的食品或幾件二手衣物,而是一個能夠讓他重新融入社會、擺脫流浪狀態的機會。
安德斯等待的,或許正是這份“漁”的機會——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眼前的“魚”。
END

Dailymail
圖片來自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
歡迎關注我們

管理員長駐倫敦


分享、在看與點贊
我們將持續推送精彩好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