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始終沒接到中國電話的特朗普慌了,無牌可打的他,又開始“行為藝術”,搞事情了。
近日,特朗普在社交平臺上發圖,還配了個特別刺眼的文字說明——“太平洋上的中國禮物”。
那意思再明顯不過,就是想把太平洋的垃圾問題一股腦兒甩鍋給中國,暗示太平洋垃圾是中國造成的。

然而,當仔細看這三張圖片時,真相卻像海浪下的暗礁一樣浮出水面。
透過對圖片進行反向搜尋後不難發現,這看似“鐵證如山”的三張“垃圾海”圖片全是“老演員”,均為在網上流傳多年的舊圖,還有一張是P的!
特朗普煞費苦心編織的“中國環境威脅論”,在事實面前原形畢露。
真相曝光後,國際輿論一片譁然,連《紐約時報》都忍不住吐槽:“用P圖甩鍋,政客的底線呢?”

當四王群島的珊瑚礁被強行貼上“中國製造”的標籤,這張本應成為生態保護警示標本的照片,卻被塗抹上政治油彩。
第二張拍攝於宏都拉斯附近的加勒比海,屬於大西洋海域,與太平洋和中國毫無關聯。
最離譜的是第三張,破綻百出,居然是一張後期合成的圖片,畫面拼接的相當不專業!
左半部分是美聯社展示的在美國加州組裝的用於收集太平洋塑膠垃圾的浮動圍欄裝置照片,右半部分是宏都拉斯附近海域垃圾帶組圖中的一張。
而且透過影像鑑定工具Fotoforensics對特朗普所釋出的圖片進行鑑定,發現該圖片右半部分明顯較左半部分更亮,說明此圖有被編輯處理過的痕跡。

網友怒斥:“造謠都這麼敷衍,當全世界是傻子嗎?”
特朗普此番用P圖甩鍋中國的行為,也在國際社會引發廣泛批評。

海洋垃圾的形成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受到洋流、人口分佈、塑膠消費習慣、廢棄物管理等多重因素影響。
從科學研究來看,全球已發現5個大的海洋垃圾帶,其中一個在印度洋,兩個在大西洋,兩個在太平洋。

太平洋垃圾帶的形成,本質是一場持續百年的“慢性病”。大量難以自然降解的海洋垃圾(絕大多數是塑膠)被困在中心海域,逐漸匯聚形成。
海洋塑膠垃圾的來源也十分多元,有研究認為河流是重要來源之一,在參與排序的159個國家和地區中,人均排放塑膠垃圾數量最多的國家是菲律賓。中國排第64位,美國排88位。
同時,發達國家以往向海洋排放的塑膠垃圾經年累積、日本福島地震海嘯將地面塑膠捲入海洋、海上捕魚活動產生的垃圾等,都可能是太平洋垃圾的來源。
而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報道,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進展》的一項最新研究指出:美國2016年製造的塑膠垃圾在全世界遙遙領先,達4200萬噸;年度人均製造塑膠垃圾130.1公斤。
見怪不怪的是,美國政府並非首次用“P圖造謠”汙衊中國。細數過往,他們的套路幾乎如出一轍:
2020年疫情初期,特朗普轉發一段“武漢海鮮市場影片”,聲稱“中國隱瞞疫情”。但影片實為2019年8月拍攝,且內容與疫情無關,被網友戲稱為“年度最尬碰瓷”。
2021年,時任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推特上釋出一張“中國軍艦逼近美軍航母”的照片,後被證實是PS作品。原圖為美軍航母編隊正常航行,硬是被P上了一艘“中國軍艦”。
2022年,美媒炒作“中國向俄羅斯提供武器”,配圖卻是一張2019年中國軍工展的舊照,連展品型號都與俄烏衝突無關。
這些操作,即使包裝再精美,也遮不住內裡的腐爛。特朗普此次拿P圖甩鍋中國,背後有著複雜的政治考量。
一方面,透過製造話題、轉移焦點,試圖在國內贏得部分選民的支援,塑造自己關注環境問題的形象。他知道自己的支持者吃這一套,所以不斷用“中國威脅論”來吸引選民。透過釋出假照片攻擊中國,進行情緒層面的挑動和議題的設定。
即便圖片被證偽,在美國政客長年構築的資訊繭房裡,他已經成功地將“中國”與“汙染”這兩個標籤再次捆綁,推送給了他的受眾。
正如傳播學者麥克盧漢所言,“媒介即訊息”,當特朗普選擇用PS圖片而非資料報告發聲時,他想要的早已不是討論真相,而是透過製造一場“視覺狂歡”,轉移國內矛盾。
當前,美國企業因特朗普關稅政策陷入困境,英特爾裁員2.4萬人,特斯拉減產,3400家中小貿易商破產。環保議題自然就成了其轉嫁國內經濟焦慮的“煙霧彈”。
不過諷刺的是,中國修訂《海洋環境保護法》,嚴格管控垃圾入海。而美國2024年才加強塑膠監測,且未批准巴塞爾公約修正案,放任塑膠垃圾出口,甚至發達國家每年還向發展中國家轉移500萬噸的塑膠垃圾。這種上不了檯面的骯髒交易,讓人想起環保領域的“踢貓效應”:強者將責任踢向弱者,而真正的系統性問題卻被選擇性忽視。

另一方面,在國際上,特朗普想將複雜的全球治理異化為“中國責任論”,透過抹黑中國,來維持美國在國際輿論場的所謂“話語權”和“主導地位”,其實質是西方國家對全球環境治理話語權的壟斷企圖。
像中國垃圾分類覆蓋297個地級市、新能源汽車銷量佔全球60%的環保實踐,在西方媒體構建的“中國汙染”敘事中被系統性消音。但美國從《巴黎協定》的反覆退群到氣候賠償的推諉扯皮,都在用雙重標準編織新的環境殖民羅網。
從新冠溯源到氣候談判,美國政客似乎永遠在重複同一套劇本——將科學問題政治化,用情緒替代事實。
但當特朗普按下“傳送”鍵,試圖以“謊言”維繫霸權時,他或許忘了:在資訊時代,任何試圖透過操縱輿論實現戰略目標的企圖,終將因缺乏事實根基而破產。
圖片源自網路
關注公眾號:
有理兒有面
理 性|揭 秘|探 討


關注公眾號:
有理兒有面
理 性|揭 秘|探 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