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一髮動全身的日美談判

在美國的主要貿易伙伴中,如果以單一國家計算,加拿大、墨西哥中國是第一檔,每年對美出口超過4000億美元;德國、日本、韓國、越南為第二檔,對美出口金額在1000億至2000億美元之間。
制定關稅政策時,特朗普政府採取瞭如下方式:
第一是針對全世界的“對等關稅”,這部分目前維持在10%最低稅率(7月8日後恢復),是可以拿來談判的;
第二是針對汽車及零部件(已啟動)、鋼鋁(已啟動)、電影(已宣佈)、半導體(籌劃中)、醫藥(籌劃中)等行業啟動的“特定領域關稅”,這部分美方的立場比起“對等關稅”要強硬很多,至今未鬆口談判;
第三是針對前三大貿易伙伴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國徵收的“特定國家關稅”。

關稅是特朗普競選期間最重要的承諾之一,儘管遇到阻力時會退縮,但不可低估其長期徵收關稅的決心。
面對來自美國的訛詐,各方的應對策略大致分為
其一為全面反制用強硬路線逼迫美國讓步,尋求對等地位談判,目前採取該策略的只有中國。
其二為個別主題談判,或者說部分領域對美讓利談判日本韓國、墨西哥、加拿大等採取了該策略加拿大配合了部分反制措施
日美、韓美以及美加墨其實已經簽署了自貿協定,特朗普濫加關稅屬於翻臉不認賬的無賴行為,但由於各方在安全或貿易領域受制於美國,只能尋求在不修改原自貿協定的基礎上軟化美方立場,比如:擴大對美投資、增加購買美國農產品、修改市場準入條件、嚴控邊境等。
日本方面認為,修改自貿協定將帶來一系列法律問題,談判曠日持久,每拖一天就損失一天的錢,所以希望把重心聚焦於“個別主題對美讓利”,這樣談起更快,以求速戰速決。
第三為旨在簽署雙邊協定的談判,印度、越南和英國等採取了該策略。
這些國家之前沒有跟美國簽署自貿協定,也不想平白讓利給美國,因此希望把一系列美方在意的事情打包到一起,直接談出一份自貿協定,並要求美方在談判期間暫緩徵收對等關稅。
總而言之,三種應對策略各不相同,未來哪種模式會奏效無法預測。

在眾多物件中,美國跟日本的關稅談判率先開啟,其走向受到各方高度重視
考慮到日本對美投資規模最大、購買美債數量最多、跟美國關係極為深厚,所以一般認為,歐盟韓國、中國臺灣省、印度等很難拿到比日本更優惠的條件,即日美談判具有指標意義,牽一髮而動全身。
根據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接受採訪時的講法美方在進行貿易談判時“有標準化的模板”由於日本、印度、韓國等15個國家同時進行談判,因此希望能夠按照模板高效推進。
具體來說,談判分兩個階段進行首先由部長級官員明確談判的範圍目標等框架性問題即“框架談判”;然後再讓中低階官員長期留在華盛頓與美方商討各處細節,即“內容談判”。

4月16日和5月1日,日美先後進行部長級談判首相石破茂派出親信、主管經濟的部長赤澤亮正赴美
儘管第一輪談判時領到了一頂特朗普親自簽名的MAGA帽,但赤澤亮正實際上是空手而歸,因為日美在框架領域就遇到了大麻煩。
根據日經新聞報道,提出的框架協議案中,並未包括取消針對汽車等品類的個別關稅,只把“對等關稅”作為條件擺上桌面。
而日本對此表示反對赤澤亮正稱:
如果不對包括汽車在內的個別品類關稅進行調整,日美之間的關稅談判將無法達成協議。”
談判期間,日方要求美方降低兩種關稅:一是針對汽車、鋼鐵和鋁製品的25%的個別領域關稅二是24%(在90天暫緩期為10%)的對等關稅同時為了減少美國對日貿易逆差,日本可以透過其他途徑進行找補。
美方的立場則包括
1、擴大美國農產品如大米、玉米、馬鈴薯等對日本的出口;
2、重新審視非關稅壁壘措施,簡化審查程式,擴大美國汽車等工業製品的出口;
3、謀求日本在造船業等方面對美國的投資與合作
4、對降低汽車、鋼鐵和鋁等個別品類關稅消極態度
面對美國咄咄逼人的談判態勢,石破茂首相5月2日下午接受了富士新聞網路獨家採訪時表示:
“以汽車為代表的那種關稅是絕對無法接受的減少貿易赤字可以作為一種手段為了減少赤字,我們會盡力而為,但絕不能因此導致日本在就業等方面受到損失……不會因為急於得出結論而做出任何損害國家利益的事情
至此,儘管進行了兩輪部長級談判,但美日連一個框架性協議都沒有達成,其中的核心羈絆就是汽車產業。

5月1日在華盛頓出席日美部長級談判的雙方人員,右起:日本經財相赤澤亮正、美國財長貝森特、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和美國貿易代表格里爾,由美方派出的強大陣容不難體會其重視程度。
汽車產業的供應鏈涉及面廣,是日本經濟的絕對支柱包括零部件在內,日本每年汽車產業出口額約合一萬億人民幣,佔整體出口的兩成。
這裡面美國市場又是日本最大的汽車出口目的地2024年達到近137萬輛,佔汽車出口金額的三成五,而且是主要利潤來源
赤澤亮正在結束磋商後向記者表示:
“日本某家汽車製造商目前正處於每小時損失100萬美元的狀態如果25%的汽車及零部件附加關稅持續存在,將對日本經濟造成巨大的下行壓力。
5月份日本央行釋出的經濟展望中,已經將2025年度經濟增長率預期從個月前的1.1%下調至0.5%。
為了宣示強硬立場,日本財務相加藤勝信在5月2日做客東京電視臺節目表示,“可將美國國債作為談判籌碼”。
此言一齣引發各方高度關注。
因為日本是美國國債的第一大持有國1.27萬億美元,拋售美債可能帶來巨大負面影響,甚至會被美認為是發出“宣戰佈告”,此類話題一向是美日關係裡的禁忌。
1997年6月23日,時任首相橋本龍太郎在哥倫比亞大學演講時曾回憶起1995年美日汽車關稅談判的往事,他半開玩笑地“有時候會有賣掉美國國債的衝動”,結果當日道瓊斯指數創下自1987年“黑色星期一”以來的最大跌幅。
之後美債問題成為眾所周知的美國“逆鱗”,幾乎沒有政治人物會在公開場合提及拋售話題。
5月4日,壓力之下的加藤勝信迅速修正了發言,改稱“不認為出售美國國債是日美談判的手段” 。

日本首相橋本龍太郎與克林頓。
事實上,直到5月1日的談判結束之前,日本國內對於特朗普關稅威脅始終持一種謹慎樂觀態度。
猶記得2017年特朗普第一任期剛開始時,也曾威脅對日本加徵關稅,緊接著安倍便訪美送上“大禮包”,承諾未來年內向美國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投資1500億美元,在美國創造70萬個就業崗位和一個市值規模達4500億美元的基建市場……
此後幾年日本獲得了白宮的“優待”,安倍本人甚至還特朗普構建一段高爾夫蜜月。
2025年2月,石破茂模仿安倍的做法,再次搶先訪美送禮包,日美元首會晤的場面一度其樂融融。
然而沒過多久特朗普便翻臉,在日本最看重的汽車產業領域強勢徵收關稅,並宣稱這些領域的關稅涉及美國國家安全,因此不答應進行談判。
日經新聞一篇評論文章中感慨
特朗普啟動對等關稅,並沒有區分與美國對抗的國家,以及同盟或友好的國家和地區。
日本是美國最大直接投資國,日本政府原本期望能夠獲得美國的特別對待,這樣的期待輕易破滅了。
一言以蔽之,《新世界正在到來》,這次沒有誰能夠避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