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剛錄了5箇中國學生,打破3大傳言

本文來源:公眾號“穀雨星球”
lD:guyujihua2021
大家好,我是馬里奧。3月14號被人稱作「π」日,對應圓周率3.1415926……
而讓「π」日更加出名的,是麻省理工學院MIT將這一天選為了自己的常規輪發榜日,每年於3月14日的下午6點28分發出錄取。
少有人知道的是,MIT書店的門牌號就是是Main Street 314號,也非常MIT。
MIT每年發出的錄取非常少,截至目前為止,加上早申,其共計在國內發出5枚錄取,跟往年持平。
隨著科技熱浪滾滾襲來,最新一項調查裡,MIT現在已經取代了哈佛成為了最受歡迎的大學。
MIT每年在中國招收的都是個位數,是遙不可及的夢。儘管如此,名校仍然有著極大的關注,背後是內卷下大家對頂尖教育的門票如飢似渴。
就像泰戈爾那句話說的:朝著月亮出發,哪怕無法抵達,我們也將置身於繁星之中。
今天,藉著MIT發榜的熱度來聊聊,這所走在科技前沿的名校到底長什麼樣?又有那些不真實的傳聞?
■體制內大學霸申請MIT有優勢,尤其是奧賽選手,保送清北的孩子們。
01
三個傳聞
看MIT長什麼樣之前,先來看看MIT錄了多少人。
最新資料顯示,MIT一共錄取了1284個新生,其中美國本地學生為1155人,國際學生為129人。早申階段申請人數12563人,錄取了661人,常規階段申請15669人,錄取了614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早申階段有8051人拿到了defer,最終有206人轉正錄取。
在國際學生群體中,中國是第一大生源國。
以2024年入學人數為例,官網資料顯示,來著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30位國際本科學生就讀,佔比11.63%,研究生總數總數為7256人,目前有2900多位國際學生就讀,佔比40%。
具體來看,中國學生有多少人呢?
最權威的統計一共來自官方資料。2024-2025年最新資料顯示,目前中國在讀本科生有65人,研究生745人,總人數位995人,比去年略有下降,佔比24.4%。
這就打破了第一個傳言——
雖然印度學生總數超過中國學生,但是在MIT,中國學生仍然是第一佔比,印度學生總數位329人,僅為8%。
若把本科生單獨拎出來看,人生最多的國家和地區為中國、印度、加拿大、韓國等等。
我們也把近12年來中國學生在讀本科生做了個梳理,多年來穩定在50人左右,變化並不大。
但仍然有一些趨勢,從2020年開始逐步增長,並且在2023年達到了峰值,在五年內在中國招生人數多了10個人,這已經是一個非常大的增幅了。
這就打破了第二個傳言——
每年MIT錄取總有傳言說在中國錄取遇冷,降溫,甚至在有一年有一篇營銷號文章說MIT沒有在中國錄取一個人而登上了熱搜,但從官方資料來看,這些均為假的。
這幾年來,MIT在中國大陸的錄取並沒有遇冷,反倒幾乎是每年在逐年遞增中。
那麼MIT錄取的中國學生來自哪兒呢?
我們也彙總了3年來MIT在海外高中和大陸高中錄取的中國籍學生的數量。來自大陸高中的人數每年都為5人左右,集中在一些名校裡。今年的錄取來自上海中學、星河灣,北京的人大附中和北師大實驗,以及杭州的學軍中學。
而海外高中則人數更多了。
上文提到,2024年,MIT在讀中國國際學生人數總數為65-68人,也就是說平均每年位15人左右,既然國內有統計的人數有5人,那麼來自海外高中的人數估計在10人-12人左右。
每年海外高中的統計因為來源不準經常不夠準確,幾乎經常會報多的,大多數列入統計的或許並非中國籍。
就比如在小紅書的某項統計裡,2025年來自海外高中的中國學生錄取人數超過了30人,是國內高中的6倍,這跟MIT官方往年釋出的資料完全不符合,等最新發布。
這就打破了第三個傳聞——
網傳MIT錄取海外高中機率是國內錄取的大幾倍,甚至有人說要上MIT必須得出國讀書,這就是無稽之談了,優秀的小孩在哪兒都會發光。
■穀雨暑假訪校之旅,邀請MIT中國學生在校園裡和同學們聊聊,學長說每年在讀人數不過十餘人。
02
MIT長什麼樣?
人人都聽說過MIT的名頭,但可能並不是人人都知道MIT長什麼樣。所以我們希望先從抽象落到具體,帶大家走進MIT的校園看看。
每年暑假,我們都會帶著一群孩子們去美國訪校,MIT一定是必去的一站。
訪校過程中最讓人記憶猶新的就是MIT大樓。
首先就是其標誌性大圓頂,和它背後的著名的傳奇:MIT的駭客學生某年是如何趁月黑風高、愣是把一輛真的小汽車送上了大圓頂!
■MIT的天才們總是擁有最大的腦洞,有一天竟把消防車送上了大圓頂,還任由它待了整整兩天,最後還是波士頓警方用吊車弄下來的

此外,還有四座看似不起眼的大樓。

以下這張照片看似平淡無奇,但這是在一個空間裡,能同時看到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最多作品的地方,它們都是貝大師不同時期獻給母校MIT的作品。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波士頓是世界上擁有貝氏建築最多的地方。
當年貝先生在MIT念本科,聆聽到20世紀建築巨擎柯布西耶來校演講,這次經歷後來被貝聿銘稱為「我建築教育中最重要的兩天」,進而接觸到現代主義建築理念。
■從這個角度,可以一次性將貝先生的4件作品盡收眼底。
而MIT最高的樓叫作綠樓(Green是捐資人的姓,和綠色無關),它又被戲稱為「豎的火柴盒」。
1959年,MIT邀請貝先生為母校設計一棟新教學樓,貝先生設計了一座18層(實際高21層)的混凝土大樓。
當時混凝土技術還在試驗階段,這樣的高層建築實屬創舉。
從貝先生早期的作品綠樓,典型的貝氏創新與實驗建築語彙已呼之欲出——幾何構型、天然去雕飾、強調功能性。
■橫著的火柴盒(左)、豎著的火柴盒及其力頂千鈞的「砥柱」
「豎的火柴盒」

是當時劍橋市最高的建築,據說至今還是。

當年法律規定建築最高不得超過18層,貝先生直接用幾根大柱子把樓抬起來了。沒毛病啊,長高了,但還是18層啊!但據說這幾根柱子在力學結構上很是了得,並且與風動效應相關。
不愧是MIT工程師的作品,就是這麼硬核。
「豎的火柴盒」的當代傳奇是,在駭客當道的MIT,有一年學生們直接把綠樓變成了「俄羅斯方塊」,用程式設計控制燈光秀,上演了一場酣暢淋漓的遊戲大戰。
緊鄰「豎的火柴盒」的是「橫的火柴盒,它是化學系所在地。
兩個「火柴盒」是不是都很形象啊!它們都「素面朝天」,就是裸露的水泥牆,內飾也極簡,簡單粗暴,但細節到位,非常實用。
綠樓另一側是30度銳角樓。
如此銳角的樓真是非常罕見,走進樓內卻沒有越走遠逼仄的感覺,相反因地隨型,一個小型樓梯間被妥帖安排在尖角處,而且每個房間的採光結構都非常合理。
■30度銳角樓裡樓內,為了調節三角形帶來的銳利感,房間門都是彩色的,還配有一個圓型透光窗。
第四幢是媒體實驗樓,也是四幢裡最晚期的作品。
老樓是貝先生的作品,後來又從樓接出建造了新樓部分。如今,老樓又是視覺藝術展覽中心,輪換展覽藝術家們各類藝術作品,常年免費對公眾開放。
■貝先生設計的媒體實驗樓老樓,如今也是視覺藝術中心,常年舉辦各類藝術展,免費向公眾開放。
邊上腳踏車停放處也非常MIT,不僅配有打氣筒,還配有修車的扳手等工具。「手腦並用」的烙印打在MIT校園的每一處。
這四幢建築都以簡潔明快的幾何構型主導,都是極鮮明的貝氏建築語彙,它們也是現代主義建築的代表作品。
二戰之後,華而不實的古典建築主義被拋棄,戰爭對經濟的重創,戰後重建更需多快好省,加之混凝土等材料、新技術的出現,貝先生站在時代的潮頭,作品開一代風氣之先。
除了這四幢大樓,每個遊人也不會錯過MIT當下最網紅的大樓——電子工程與計算機大樓,它倒不是貝先生的作品。
這幢樓從外觀看,簡直就是「東倒西歪」,但就是不倒;裡面,更無一塊規則的空間,百轉千回。
它也像極MIT的另一面:驚豔。
■MIT的網紅打卡樓–電子工程與計算機大樓。
MIT也有博物館。對科學與工程感興趣的遊學生不妨一遊,裡面充滿了動手的樂趣,非常酷。
有跟穀雨星球去訪校的孩子也寫道:
「在MIT也有堪稱世界最大的圖書館,學校內部也有許多幾何元素,比如立體雕塑,穹頂有著精細的幾何構圖,給人一種獨屬於理工科的美。」
03
全美最有吸引力的大學
跟大多數私立學校如哈佛不同,MIT在招生時候更看重學生的理工科學術素養,並不太受背景影響。如果要用一個詞形容MIT的學生們,或許就是:
「改變世界的聰明人。」
自2023年最高法院裁定「禁止在招生過程中考慮種族因素」後,MIT是首個交出答卷的學校。向來對亞裔友好的MIT,2028屆新生群多了更多亞裔面孔。
MIT2028屆有1102名新生,接近一半(47%)的學生都是亞裔,同比去年上漲7個百分點。
而份額下降的是黑人/非裔、西班牙裔/拉丁裔,前者從佔比13%驟降至5%,後者也從15%掉到了11%。
毫無疑問,高分成績仍然是錄取的一項硬性指標。新生調查資料顯示,SAT中位數達到1540分以上,ACT為35分以上。
MIT的新生調查裡也顯示出其學霸招生風格,大半頁都在分享成績中位數。而能被錄取的學生大多有些過人的天才式表現,比如競賽大獎,或對Stem的忘我鑽研,或者有著創新精神的小創業者。
我認識的MIT學生,幾乎都能用天才來形容,不是自學好幾名語言,就是全球競賽大獎,抑或是自己在家寫出app等……
MIT訪校時候,學長所說,麻省理工學院有許多對於數學非常敏感的人,甚至一些人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算出常人花費一整天都算不出的題目。
此外,2028屆男女佔比分別為50%和46%,還有第三性和未披露性別的佔比6%,男女比例均衡。
NCES資料顯示,2022年申請MIT,女生錄取率(5.6%)為男生錄取率(3.1%)的1.8倍。
女生在MIT就讀本科,主要讀什麼專業?據統計,女生就讀最多的三個專業分別是計算機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
如果是女孩想要進入MIT還有一個路子:進入頂級文理學院韋爾斯利,就讀與MIT開設的雙學位課程,該雙學位僅為工程專案開設,要求非常高。如果不拿雙學位,兩所學校也開放公開選課。
MIT還披露了一項有趣的資料,有點學霸獨特的有趣:同名數最多的名字是什麼?已經蟬聯三屆桂冠的Daniel,今年被Eric和Sophia取代。
MIT的科技研究也一直站在世界最前沿領域,在最新一次調查中,其已經取代了哈佛,成為了全美學霸最嚮往的大學。
在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下,MIT、斯坦福、加州理工等以創新著稱的學校,在產學研一體之下,在其他精英大學糾結文科教育的未來之時,其已經迎來無數新可能。
■MIT知名的媒體實驗室
來源:本文授權轉載自“穀雨星球”,邀你一起做內卷下的教育長期主義者

編輯:李嘉祺   
終審:姜乃強
入駐光明網、網易、騰訊、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等各大平臺
聯絡我們
後臺私信聯絡留學君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聯絡電話:010-67071542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