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為何捐13億給武大?因為一個山高水長的名字

我很喜歡的雷軍,以個人名義向他的母校武漢大學捐了13億。
雷軍這次給母校捐的錢,不僅是武漢大學歷史上最大的一筆個人捐贈,同時也是全國高校收到捐贈最多的一次。 
雷軍有錢,這眾所周知,從金山到小米,雷軍創辦的企業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貢獻,他個人從中獲得巨大財富,也是理所應當的。對於依靠科技創新而成功的企業家,我相信沒有人會仇富。雷軍這樣的高科技富豪越多,說明我們的經濟越強,世界影響力越大。
雷軍為何對母校有如此深的感情?他自己說,因為自己上大學時曾獲得2000元的獎學金,這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是一筆鉅款。後來,他發誓要萬倍回饋。在捐贈這筆錢之前,他捐款了9999.9999萬給母校蓋教學樓。他捐給母校的錢早已超過萬倍,那他為什麼還要大手筆捐贈呢?
無非是對母校感情深厚。和武漢大學同一水平線的,中國起碼有十所,那麼為什麼其他高校畢業生沒有如此大手筆捐款給母校?為什麼是武漢大學?為什麼是雷軍?
這裡不能不提一個人,劉道玉。如果沒有他,可能就沒有今天的雷軍。武漢大學也不會收到13億的校友捐款。
可能很多人已經不知道劉道玉是誰。但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這在整個中國都是如雷貫耳的名字。
他曾是上世紀70年代末恢復高考的關鍵人物。恢復高考是當時武漢大學查全性院士向鄧公首倡,而“幕後推手”正是時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長的劉道玉。
他最廣為人知的事蹟,發生在他80年代任武漢大學校長的七年期間。先下一個結論,如果說民國時代中國最好的校長是北大的蔡元培,那麼1949年之後最好的校長就是劉道玉。
1981年8月21日,劉道玉任武漢大學校長。翌日,《人民日報》頭版報道了國務院對他的任命,並說劉道玉“是我國解放後自己培養的大學生中第一個擔任大學校長的人,也是全國重點大學中最年輕的校長”。此前,中組部本想讓他做團中央書記,但被他用各種理由婉拒。
1982年,教育部部長換屆民意測驗,他得票數高居第一。他卻找到中組部,希望組織上無論如何不要考慮他。
1983年,中組部擬任命他為武漢市長。這個位置含金量極高,但是他“堅決不當市長”,希望中央千萬不要下任命檔案。
當時的武大,在全國重點大學中排名十分落後,並不如今日之耀眼。但他只想留在武漢大學,這裡盛載過他的青春,他還想把以後所有的日子都留給它。
這個銳意改革的年輕校長,讓當時問題成堆的武漢大學成為改革開放的象徵之一,被譽為“高教戰線上的深圳”。有人說,武漢大學最美的不是櫻花,而是劉道玉時代。
他倡導自由民主的校園文化,從教學內容到管理體制率先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學分制、主輔修制、轉學制、插班生制、導師制、貸學金制、學術假制等等,拉開了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在推行這些新制度的時候,他從不向主管部門打報告。劉道玉認為這些都是校長的職責和權力,無須向領導請示彙報。
1981年武漢大學全面推行學分制後,到1983年暑假,首批共有28名學生提前畢業,大多數只提前了半年到一年,一個名叫張瀚濤的學生卻足足提前了一年半,成為“中國當代學分制的第一個受益者”。後來,很多武大學生都立志向張瀚濤學習,爭取早日畢業,這其中就包括雷軍。
大一時,他讀了一本名為《矽谷之火》的書,點燃了夢想之火。他開始有了一個看起來離譜的夢想,那就是創辦一家偉大的公司。
後來,他發現這很難,於是先給自己定了第一個目標:兩年修完大學四年全部學分。
經過地獄般的刻苦學習,雷軍終於在兩年內修完了全部學分。隨後,大三開始,他開始了創業的嘗試。這一切,都是後來小米成功的基礎。
如果沒有劉道玉,如果沒有八十年代那種黃金般的大環境,可能很難有今天的雷軍。 前幾天,雷軍在捐款演講中也提到,“武大最有魅力的,是特別關注人的自由發展,學風多元包容,從來不讓學生死讀書,而是讓學生充分自主發展,老師們也特別友善,師生關係特別融洽。
師生關係融洽可以從劉道玉的家中情況看出。劉道玉的家非常簡陋,是最普通的公寓,只有兩室一廳。一進門就是客廳,正面是一條簡易的舊沙發,擺了幾個小板凳。臥室裡擺放著普通的棕繃雙人床、舊衣櫃和寫字檯,其他也放不下什麼了。但是這所陋室,卻經常門庭若市,尤其到了每天晚上,一波接著一波的學生等待著上門。當時有篇報告文學,說是學校宣傳部長晚上去找校長彙報工作,發現自己是到訪的第16批後,“啊”了一聲便告辭。
據很多武大人回憶,當時的武大,每天都有新氣象,每時都有新空氣。學生可以隨意選修其他專業的課,可以談戀愛、跳交誼舞,可以穿最時興的喇叭褲。如果覺得老師的課講得不好,可以不聽,這是劉道玉在開學第一天說的。
他經常參加學生代表與校方圍繞具體問題的討論會,每次他都先讓雙方充分發表意見。輪到校長髮言,他在平和地歸納雙方的意見之後,最後總是會站在學生這邊。
劉道玉治理學校,總是遵循自由、平等的理念。比如,他規定學生宿舍到晚上不熄燈。此前,武大是晚上10點統一拉閘關燈。劉道玉認為,要把選擇的權力還給學生,由他們自己決定何時複習功課,何時上床睡覺。
不像如今有些校長,劉道玉身上從無官僚味道,他是一個純粹的知識分子。工作中,他的意見也不是金科玉律,老師經常可以提出反對意見。
易中天回憶,那時的武大,領導生活簡樸,作風民主;師生思想活躍,言論自由;研究生論文答辯,可以當面頂撞評審委員;本科生學術演講,校領導坐在下面洗耳恭聽。校長、副校長、書記、副書記的家,敲敲門就進去了。教員上課,學生開會,講什麼,怎麼講,沒有人橫加干涉,自由、民主、開放。
這樣的武大,真值得一輩子回味。難怪雷軍認為在他心中,母校是全世界最好的大學。
劉道玉自己不官僚,而且也很討厭官僚,並且不怕當官的。他當校長時,就敢於為了保護學校和學生的利益公開跟省裡領導叫板。他批評某位省委領導,“水平連生產隊長的水平都不如”。
這種對手握重權領導的直言不諱的批評,也只有他,以及那個時代,才可能發生。當然,這也為他日後被免職埋下了伏筆。
那個時代,劉道玉也懷念不已。2015年,他接受媒體採訪,以熱烈之色回憶當年,“人人思改,人人思變……改革的黃金年代啊!“
有弟子日後給他作傳,書中說:“先生素倡獨立人格自由精神,尊重專家,敬惜學者。四方延攬有識之士,不問學派出身,授以教席。海納百川,兼收幷蓄。一時間俊傑雲集,蔚為大觀。當時以人才學而聲名初顯之雷禎孝君,即為先生破格高聘。此乃五四時代聘任制之傳統,即今日高校猶未敢承繼,唯先生二十年前即已開風氣矣。”
這段內容,涉及到易中天、鄧曉芒、楊小凱等大家。
易中天的事,很多人都知曉。41年前,劉道玉只看了易中天一眼,就知道人才難得,傾力與時任教育部長蔣南翔和新疆主要負責人王恩茂溝通,將易中天破格留在武漢大學應走什麼路。多年後,易中天還很納悶,只看一眼怎麼就斷定“人才難得”?
1978年,鄧曉芒第一次報考研究生,但因為成分問題沒有被錄取。第二年,他決定報考武大哲學系的研究生,給陳修齋教授寫了一封信,附上了自己的哲學習作。陳修齋對他大為賞識,但希望他自學一門外語。鄧曉芒只有初中文憑,但他僅花了一年時間,就把德語成績考到超過錄取線10分。鄧曉芒研究生畢業後,被劉道玉破格留校任教,成為一代哲學名家。鄧曉芒的親妹妹叫鄧小華,她還有一個大名鼎鼎的筆名,殘雪。
劉道玉最耀眼的學生行列中,有一個名字叫楊小凱。這是一個傳奇人物,可惜英年早逝。
生命定格於56歲的楊小凱,是標準的“紅二代”,18歲那年因一篇《中國向何處》的萬字長文入獄10年。但在獄中,他卻透過自學,成為知識異常淵博,價值觀非常正的年輕人。出獄後,因歷史原因屢受坎坷,最終得到劉道玉的大力幫助,遠赴普林斯頓大學完成深造,併成為離諾貝爾獎最近的華人經濟學家。他從歷史縱深研究制度與國家轉型,提出“後發劣勢”等洞見。他還將國家興衰歸於個人自由,又將個人自由拓展到信仰維度。
這種水平和見識,在華人世界中,也只楊小凱等寥寥數人。因此學者趙曉稱他為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知識界與思想界第一人。
劉道玉的弟子中,還有趙林、野夫、陳東昇、毛振華、雷軍等人。今天,他們是中國學界、商界的“頂流”。
尤值一提的是,作家野夫曾因故入獄,“故舊猶多回避,先生竟率博士探監,且留影合照。又每年捎藥食諸物,以為慰藉。餘出獄後亦多蒙先生關照。”野夫感嘆,當世校長,幾人能夠?
著名經濟學家鄒恆甫教授說,我們這一輩人只知道一個著名的中國大學校長,劉道玉。
但是就是這麼一個好校長,在如今的武大校友裡卻沒有劉道玉的任何題字。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武大校長的名冊裡都沒有他的名字。
原因就是他是一個教育理念超前到“異類”的校長,導致那些“九斤老太們”無法容忍他。
劉道玉後來曾在自己的書中,分析了自己被免職的原因。一個是沒有處理好與教育部的關係。他在推行諸多改革措施時,態度強硬,缺乏策略和變通,得罪了上級主管部門。劉道玉說:“我曾經跟教育部領導進行了三次辯論,當面拍桌子,指責對方無知、淺薄、偏見。”另一個就是沒有處理好與湖北省委的關係,特別是武大與武漢水利電力學院為爭奪楊家灣80畝水田來建房,雙方農民工打起了群架。湖北省委召集兩校進行溝通,結果他和省委書記起了爭執。第三個就是在武大內部,也存在一些反對的聲音,有些人會向上級寫告狀信,羅列他的“問題”,希望能夠整倒他。
江湖傳言,還有一個火車霸座事件,也讓劉道玉與當時的湖北方面關係很僵。
1986年夏天,劉道玉與我國著名空間物理學科學家梁百先教授等5人一起,從武漢乘火車前往北京彙報工作。因考慮到75歲的梁百先教授年事已高,劉道玉便與他一同買了臥鋪票。按照正常的程式檢票上車,安放好行李後,便在車票上的規定車廂內休息。結果,他們後來被湖北某位省領導的隨從趕到別的車廂去了。同年10月,有香港媒體以題為《官貴民賤》報道了這件事。據說中央領導看到這篇報道之後非常生氣,責令湖北省委對事件進行調查,並如實上報。
湖北省委希望劉道玉能出面“澄清”此事,但以劉道玉的性格,結果可想而知。
在54歲的黃金年齡就被迫去職,劉道玉後悔嗎?用他自己的話說,“儘管人性中有一種迷戀權勢的傾向,但我卻重義輕利,重術輕權。”“我崇尚自由,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不願任人擺佈,想說自己想說的話,不願鸚鵡學舌。在一些高官看來,他們是主,群眾是民,他們可以搞特權、耍威風,但是他們在其上司的面前,又是某種意義上的臣僕,我討厭這種依附性的主僕關係。”
他的一生坎坷,是由他的性格決定的。但他無所謂,飯碗可以丟,頭也可以殺,但是要有擔當,否則就枉然當了一個知識分子。就像錢穆說的,只認得真理,不認得利害,即使放到刀俎上,也只認真理。
離開武漢大學之後,劉道玉拒絕了組織上其他職務的安排。“我國的幹部只能上不能下,只能高不能低,只能官不能民,這種情況,遲早是要廢除的。我既然勵志改革,那麼也就決心從我做起,我願意做一個普通的老百姓。”
從此,劉道玉成為一介布衣。
讓人欣慰的是,武大的學生們從未忘了他。
年紀長一點的武大人固然對老校長感情深厚,即便是剛入學的武大新生,提起劉道玉,也有與有榮焉的欣喜與驕傲,“他是我們永遠的老校長”。
這種生生不息的傳承,才是一所名校山高水長的本源。
每所大學可能都希望能多幾個雷軍這樣的校友,但是不得不潑盆冷水,如果不再有劉道玉這樣的校長,不再有產生劉道玉的那種土壤和環境,雷軍這樣的校友可能不會再有更多了。
因為,凡事皆有因果。世間的事,最後也都會有因果。
往期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