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一個老人不再孤獨?

老年歲月的神秘感,源於公共視野中,老人的隱身和失語。但現在,他們有機會說出自己的故事、找到自己的聽眾。在小紅書上,他們成為了一個個“老紅人”。年輕人在他們身上,看到對生活持久的愛與包容,也看到一種新生的勇氣——不論任何年紀,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過上自己想過的生活。
文 | 方邢
編輯 | 辛野
運營 | 芋頭
“老紅書”上的“老紅人”
直到現在,王朝堯也說不清自己怎麼突然在小紅書上成了“老紅人”。
真正“出圈”,好像靠的是一張喝奶茶的自拍照。鏡頭定格的瞬間,王朝堯穿著黑色夾克,頭髮已經全白,甜蜜的奶茶還沒來得及嚥下去,臉上已經浮現出幸福的笑容。或許是因為快樂自帶的吸引力,這張沒有標題、沒有文字的照片,發出後不久就有超過13萬人點贊。
王朝堯也不是沒有煩惱。不久前,他就犯了選擇恐懼症。午飯之後對著一盤蘋果和葡萄犯了難,不知道該先吃哪個好,最後想到還是“葡萄方便一點”,就笑著把其中一顆放進嘴裡。從此,88歲的他就成為“全中國最高齡的吃播博主”。
年齡沒有阻礙王朝堯尋找快樂。他的愛好和年輕人幾乎沒有區別——喝奶茶、吃零食、到處玩兒。他做過當下流行的MBTI十六型性格測試,自稱是ENFP,“快樂小狗型”。人群中,這個土生土長的四川老頭兒永遠是歡快暢意的。
▲ 王爺爺捧著奶茶的照片,收穫了非常多年輕人的點贊。圖 / @王爺爺的小紅書截圖
受孫女的影響,他決定把自己的每一種笑容都記錄下來,再把歡樂分享給更多“年輕的朋友”。
鏡頭捕捉到他喝奶茶時,不好意思地抿嘴笑;和搭檔連轉了幾個圈、跳完一曲交誼舞,他的笑光彩照人;在動漫城看到身旁戴著假髮的“coser”們,王朝堯露出小孩兒般新奇的笑。
一天上午,他跑到小區樓下的籃球場投籃,五十個球中了四十七個,便喜滋滋地在小紅書上記錄下這個“近來最佳的成績”。
這些沒有濾鏡的快樂,伴隨著動態裡一連串的“哈哈哈哈哈”,感染了網際網路上的陌生人。加入小紅書短短兩個月時間,已經有3萬個朋友分享了王爺爺的歡樂。
和王朝堯不同,71歲的北上煙乍一看像位嚴肅的“老學究”。
從語言學教授的崗位上退休後,北上煙開始回望人生。學生時代,他靠自學掌握了英、法、德三門語言,大學又主修了俄語。為了學習法語,他曾輾轉求得一本法語詞典,愛不釋手,在扉頁貼上魯迅像,寫下法語——Fais ce que tu dois, advienne que pourra(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如今,他對語言的熱愛並未減退。只不過,年輕時的他寫的是一本本學術“大部頭”,現在他寫起了“小紅書”。他把自己在學習中獲得的滿足一一記錄,引來不少年輕人在評論區請教學外語的訣竅。
▲ 北上煙在小紅書分享英語學習心得。圖 / @北上煙的小紅書截圖
雅子今年61歲,出生在農村,是家中長女,前半生為了家庭生計忙碌,退休之後才騰出時間和精力關注自己。“我不喜歡做菜、洗衣服。我最喜歡的是自由。”雅子寫道。
書法、篆刻,是雅子從17歲就開始的“狂愛”。五十年前,市面上能找到的字帖極少,她就拿著紙和鉛筆跑進北海公園,找到王羲之最有名的作品《快雪時晴帖》,拓寫下來。
退休後她有了自己的的篆刻小店,取名叫“雅子的世界”。雅子喜歡和網友分享自己新刻的印章、剛剛畫好的牡丹扇面,她形容這些分享“夠爽夠過癮”。
雅子拍攝記錄自己篆刻印章的過程。圖 / @雅子在小紅書上釋出的影片截圖
越來越多老年人的生活,正在被看見。截止到2024年末,小紅書上60歲以上的月活使用者超過3000萬,其中,60%來自二線城市及以下地區。
老年創作者們累計釋出了超過1億篇筆記,他們發出的內容一部分和年輕人無異:分享生活和保持健康的經驗,記錄日常美食;另一部分則悠長、深厚,凝結了樸素、平實的一生。
和影片相比,圖文筆記的形式給老人們帶來了更大的創作自由。除了拼音和手寫輸入外,他們也會將文字寫在紙上,再拍照上傳;或者透過朗讀的方式,用新潮的轉寫軟體,將語音轉成文字。
晚來孤獨
《中國人口形勢報告2024》顯示,我國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即將超過3億,佔比超總人口的20%。這也意味著,我們已經邁入了深度老齡化社會。
老年並不是驟然而至的。衰老是一個必須經歷、緩慢下降的過程,是一個鮮有外人知的人生階段。老年歲月的神秘感,源於公共視野中,老人的隱身和失語。
晚來孤獨,是老年的常態。伴隨著衰老而來的,是生活半的逐年縮小。
王朝堯很少對人講他的心事。近些年老伴因為糖尿病的併發症腿腳不太好,稍不注意就會摔跤,出門也得坐輪椅。王朝堯心裡一直有遺憾,沒能趁著老伴身體好的時候多帶她出遠門看看。
上了年紀後,他的同學、朋友們接連離開。如今,身邊熟悉的老朋友只剩一位九十高齡的老人,但他們也不像過去那樣經常聚在一起聊天了。
親人的離世更讓他們心痛。82歲的河南老太太盛悅之最開始在小紅書上記錄,是因為老伴的去世。
隔著生死,想要再見就只能是夢裡。悅之也做過這樣的夢,夢裡,她和老伴都還年輕。她在做老師,眼看著快要上課,卻找不到腳踏車。她急得要哭,老伴一邊安慰她一邊起身,要出去問問是誰把車騎走了。她等了好久,也沒見老伴回來。她一著急,夢就醒了。
▲ 悅之記錄的關於老伴兒的夢。圖 / @悅之的小紅書截圖
越到團圓的節日,思念越濃。有一回,悅之夢見自己蒸魚煮雞準備過年,孫子孫女也都從外地趕回來守歲。一家人圍著飯桌熱熱鬧鬧,只有一邊的老伴,吃著飯就不見了。她著急大喊,也沒有人回應。凌晨三點驚醒,悅之才意識到,老伴“走了”。她瞪著眼等到天亮,才一筆一畫地把當時的心情寫下來,“我真的想他!”
挺過這些時刻並不容易。她一度也自暴自棄,想著“老伴沒了,兩天別吃飯,餓死自己得了”。有段時間,她無法下地走路,想在日記本上寫一個“輔”字,結果整整兩個小時都想不起來怎麼寫。
最孤獨的時候,悅之的女兒勸她試試小紅書,在上面“想寫啥(就)寫啥”。
推開世界的門

悅之在2022年9月推開了世界的門。

她在小紅書上釋出了第一篇筆記《80年前,我出生了》。悅之出生在一個“餓死人的年景”。家人得知她是一個女孩,失望地說,“又是一個小閨女。”因為吃不飽,直到她三個月,抱起來也就“幾根骨頭”重,身上只有一層薄薄的肉皮。悅之出生第三天,悅之媽媽本來正是養身體的時候,悅之的奶奶就讓她下地做飯。悅之就出生在這樣一個“沒有溫暖,重男輕女”的家庭裡。
80年過去,很多人喜歡她娓娓道來的文風,也從她的書寫中,“看到一個時代的縮影”。
悅之的童年總是捱餓。就算是草剛剛長出的嫩芽,她也會吃掉。偶爾能在牛的食槽裡找到豆子,“那就算不錯了”。為了能吃上一頓玉米,悅之媽媽要在長得比她還高的玉米稈中穿梭。
直到80歲,她才認真地慶祝了人生的第一個生日。在那一天,她吃到了第一個蛋糕,上面有草莓、葡萄,第一次對著蠟燭許下自己的心願。女兒告訴她,既然這是第一個生日,那它就可以是任何一個。於是這一天成了她的“十八歲生日”。小紅書的年輕人們也都給這位“小姐姐”送上了祝福。
▲ 悅之小紅書的評論區,網友們紛紛給她送上生日祝福。圖 / @悅之的小紅書截圖
而對王朝堯來說,印象最深的還是在西南政法大學讀書的一九五零年代。學校號召“掃舞盲”,20歲的王朝堯毛遂自薦,有空就拉著年紀較長的同學練習交誼舞。如今高超的舞技,就是當時練成的。
學校舉辦五四文藝演出,王朝堯自導自演了一齣喜劇《運動場上的新手》,拿下一等獎,獎品包括10元錢和100個信封。當時,10元錢算得上一筆鉅款,但他“一分錢也沒留給自己”,而是給班上添了乒乓球和球拍。
評論區裡很多年輕人說,他們看見了“70年前老一輩知識分子豐富純粹的求學時光”。
雅子是家中長女,弟弟出生之後,她就被送到河北農村的姥姥家生活。當時日子艱難,缺油少肉。到了晚上,小姨和她背上竹筐,到附近的林子裡逮知了,回到家用油一炸,就是一頓難得的高蛋白。
▲ 雅子分享自己年輕時的照片。圖 / @雅子的小紅書截圖
她也分享多年的護士工作在她身上留下的職業烙印。因為夜班的交接時間總是在凌晨兩點,即便退休十多年,她依然常在兩點十分驚醒。這些文字在南方一個醫護同行那裡得到了迴響。她告訴雅子,自己就算回到家,也會在夜裡幻聽到病房的呼叫鈴。
“斗拱爺爺”王永先出生於古建林立的山西,職業生涯參與修繕的古建築超過100座。他在小紅書上開起了古建築學堂,這位75歲的老頑童,總是穿著深藍色的中山裝出現在鏡頭前,還學會了運鏡和拍攝。
傳播古建築知識之外,王永先也在小紅書上分享自己年輕時的工作經歷。他當時能在現場三四米高的簡易腳手架上,“飛簷走壁”。也不是沒有驚險的時刻,有一次在修繕古建築的路上遇到了山體滑坡,王永先眼看著巨石從山上砸下來,“生死”似乎就在眨眼之間。
所有古建築保護知識都來之不易。幾十年前,王永先就在昏黃的燈光下,記錄老工匠師傅的口訣和“秘方”,現在,他在學生的鼓勵下,把這些知識、故事都轉移到了小紅書上。
▲ 王永先拍攝影片與大家分享古建築知識。圖 / @斗拱爺爺的小紅書截圖
在小紅書不停地書寫和分享,正在成為老年人的生活方式。這些樸素、平實的人生故事在一個月活三億的社群中,形成一條條溪流。透過一種更普惠的“去中心化”分發方式,穿越上千公里,流經無數陌生人的“首頁”。
身處其中,老年人們感到自己和更多人、和更廣闊的世界連線在一起。
老少咸宜
北上煙有時會在凌晨三點醒來,開始構思一篇新的筆記。很多年輕人告訴他,讀他的文字就像是看一部優雅的老電影。這成為了他對自己的要求。除了想主題,他每天還要花許多時間來打磨文字,“要做得更好,不能辜負人家的期待”。
求學經歷一直都是雅子心中的一段遺憾。在1978年那個激盪的年代,雅子初中畢業,那一年,只有家中老大或獨生子女被允許報考中專,原因也非常務實,可以儘早工作,減輕家裡負擔。雅子也很爭氣,成為初中班上唯一一個考上衛生學校學護理專業的,畢業後安排工作,並且是幹部身份。
但當時和她在同一個初中班級的三名同學,後來去了重點高中,又考上了大學。很長一段時間裡,雅子都因為沒能去大學深造,只讀到中專而自卑,自認“這是人生的悲劇”。
在小紅書上,她寫下自己的這段往事:還好上了中專,不然就得結婚了。沒想到,許多年輕人用自己父母的故事告訴她,那個年代考上中專絕不比高中更容易,中專的不少崗位都非常“吃香”。她開始和過去的自己和解。
悅之開始記錄自己活力拉滿的“80歲的單身生活”,就算下雨,她也要在室內運動,在屋子裡走5000步、打半小時乒乓球,再做一套手指操。現在她是全村最會用智慧手機的老人,只要找她,“三分鐘就能完成高齡補貼認證,再也不用去財政局”。她也因此成了粉絲心中的“天才奶奶”。
▲ 悅之透過監控記錄下的畫面,分享自己的生活日常。圖 / @悅之的小紅書截圖
在這裡,代際鴻溝似乎消失了。
王朝堯也沒有想到,最開始的一個小小的生活碎片,引發了後來如此多的陌生年輕人的回應。對他來說,那只是普通的一天,因為“一向嘴饞”就買了個鴨腦來“啃一啃”。這張分享生活照片像一粒投入網際網路中的石子,激起了一圈圈漣漪。無數年輕人在下面分享自己的生活,有人剛蒸出一鍋“完美的紅棗饅頭”,有的人分享沉睡中的寵物,公園盛放的鬱金香花圃。看完一千條評論之後,路過這篇筆記的每個人都感覺“身體暖暖的”。
王朝堯也想把這種溫暖回饋給“年輕的朋友們”。以前,他的退休生活,一度被他的各種愛好填滿。打一個小時的球,跳一個小時的舞,有空的話,再彈一彈鋼琴。現在,又加上了每天至少一個小時的小紅書。
這一個小時,他用來翻看評論,一一回復那些關心他的朋友,有時候只是簡單的“晚安”問候,或是讓他“少喝一點奶茶”,他都覺得“不回答一下不禮貌”,不想辜負他們的熱情。
特別是那些在評論區向他傾訴內心苦惱的,他都會寫下長長的一段回答。有一個女孩留言說,“爺爺我跟媽媽吵架了怎麼辦”,王朝堯送上勸慰,“女兒是媽媽的小棉襖,吵過了就沒事了,最好氣消了你哄哄媽媽”。
▲ 網友和王朝堯分享自己生活的苦惱。圖 / @王爺爺的小紅書截圖
還有人問他,“爺爺我不想上學了怎麼辦”,他耐心地分析了一大段,“好孩子不上學幹什麼呢?將來怎麼辦呢?在學習的年齡就學習工作的年齡再工作。不想學習是學不懂還是沒興趣?把你的心裡話不想學的原因告訴你爺爺奶奶和父母,得到他們的幫助”,末了還不放心,囑咐道:“一定要學習啊。”
王朝堯知道,這些話“都是不方便對家人、朋友傾訴的”。擁有這種信任,他希望能給更多身處學業、就業壓力中的年輕人傳遞一點溫暖、善意。
王朝堯用他最愛的奶茶打了一個比方:就像仙草、芋泥、奶蓋、珍珠、布丁,我們加在一起,就是一杯暖心窩的奶茶。
微信又雙叒叕改版了,如果不標星,容易錯過我們的推送,也無法看到封面圖片。還請點選星標🌟“每日人物”,及時接收每篇新鮮出爐的推文,我們期待與你的每一次見面。

每人互動

你看過這些老人的小紅書嗎?
文章為每日人物原創
侵權必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