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部長科佳科夫在與普京會面時,神色凝重地發出警告:俄羅斯正深陷嚴重的人口危機,勞動力短缺的困境將在未來數年持續惡化,且形勢不容樂觀。
根據精確估算,到 2030 年,俄羅斯預計將面臨近 1100 萬人的勞動力缺口,其中 1010 萬是即將達到退休年齡的勞動力,還有超過 80 萬人的新增工作崗位需求亟待滿足。不僅如此,科佳科夫還指出,若生產力增長未達預期,勞動力短缺問題將進一步加劇,給俄羅斯經濟發展帶來更為沉重的打擊。

其實,早在去年 2 月,普京參觀一家坦克工廠時,就深刻強調了人口問題的重要性,將其提升至俄羅斯民族存亡的高度。他明確指出,若俄羅斯想要作為一個民族長久生存下去,每個家庭至少需要生育兩個孩子。這背後有著科學依據:國際上普遍認為,一個國家要實現人口的正常世代更替,總和生育率至少要達到 2.1,即平均每對夫婦大約需生育 2.1 個孩子。然而,俄羅斯目前的總和生育率僅為 1.4,遠遠低於這一標準。去年,俄羅斯的出生人口僅為 122 萬,創下 1999 年以來的最低水平,而死亡人口卻高達 182 萬,死亡率是出生率的 1.5 倍,人口負增長態勢明顯。
對於普京而言,為彌補巨大的勞動力缺口以及戰爭帶來的額外人員損失,俄羅斯每個家庭需要生育更多的孩子,以緩解人口危機。在 2023 年 11 月的一場會議上,普京呼籲俄羅斯迴歸 “大家庭” 成為常態的時代。他回憶起許多祖母、曾祖母那一代,一家往往有七八個甚至更多孩子的情景,希望能夠傳承和復興這一優秀傳統,讓大家庭成為俄羅斯人的生活方式和道德源泉。他強調,保持並增加俄羅斯人口,是俄羅斯未來幾十年乃至幾代人的重要目標,關乎俄羅斯世界的未來,關係到這個橫跨歐亞大陸的大國能否千年不衰。
但現實情況卻令人沮喪,普通俄羅斯民眾似乎對 “俄羅斯的未來” 缺乏足夠的熱情,即便政府發放真金白銀的生育補貼,大部分人依舊不為所動。早在 2006 年,普京政府就推出了 “國家人口專案”,積極著手解決人口問題。次年,俄羅斯開始向擁有二胎及以上的家庭發放生育補貼,並在 2020 年將補貼範圍擴大到一胎家庭。然而,受經濟壓力、社會觀念變化等多種複雜因素的影響,這些政策並未顯著改善俄羅斯的生育率,生育率情況反而逐年惡化。與此同時,俄羅斯的人口結構也呈現出嚴重的 “老齡化” 趨勢。去年的資料顯示,俄羅斯總人口約為 1.46 億,其中勞動適齡人口(15 到 64 歲)的佔比已降至 60% 以下,這意味著勞動力供應愈發緊張。性別比例嚴重失衡也是俄羅斯人口問題的一大頑疾,主要原因在於俄羅斯男性人口死亡率過高,尤其是中年男性。1994 年,俄羅斯男性平均壽命僅為 58 歲,儘管近年來有所改善,2020 年增長至 68 歲,但仍低於全球平均水平。
此外,俄烏衝突無疑給俄羅斯的人口危機雪上加霜。戰場上的傷亡直接減少了勞動年齡人口,使俄羅斯的勞動力儲備遭受重創;戰爭引發的經濟壓力和民眾的焦慮情緒,進一步抑制了生育意願,讓本就低迷的生育率難有起色;戰爭還導致了人才外流問題,俄烏衝突爆發後,數十萬俄羅斯人,其中不乏各類技術型人才,選擇逃往海外,嚴重削弱了俄羅斯的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
面對嚴峻的人口危機,俄羅斯政府積極採取措施,多管齊下應對挑戰。

一方面,著力緩解勞動力短缺問題。有官員提出縮短基礎和高等教育學制的建議,期望透過此舉讓年輕人更早進入職場,既增加勞動力供給,又鼓勵他們儘早生育。一些地方政府還積極尋求引進外國勞動力,例如俄羅斯烏拉爾地區計劃在今年年底前引進大量印度專業人才,並設立印度總領事館,以簡化簽證流程,吸引印度勞動力。實際上,俄羅斯的主要移民來源是中亞五國和南高加索地區,長期以來,普京政府為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有意放鬆針對這些地區的移民政策。
但近年來,隨著俄羅斯國內保守派勢力壯大,排外情緒上升,移民問題頻發,普京政府不得不從去年開始收緊相關政策,如要求申請者必須透過俄語考試等。然而,這一舉措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移民流入,不利於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這也是烏拉爾等地區尋求從印度吸引勞動力並制定單獨政策的原因。另一方面,俄羅斯繼續擴大生育福利政策。從明年 1 月 1 日起,普京政府將為符合條件的 “大家庭” 退還一定比例的個人所得稅,生育子女越多,退稅比例越高,旨在透過經濟激勵措施,提高民眾的生育意願。
俄羅斯的未來,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能否成功應對人口危機,在人口懸崖邊緣找到可持續發展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