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棄中國學生?哭窮的英國高校,扎堆到印度開分校

大家好,這是#EduKnow原創精選的第737篇文章。
最近哈佛大學宣佈正式和多倫多大學開展應急合作,受簽證或入境限制無法赴美哈佛大學肯尼迪政治學院的學生,可以在多倫多大學繼續完成學業。
這次簽證風波,讓多倫多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成功撿漏哈佛學子,如今英國也開始蠢蠢欲動了。

前段時間在一次峰會上,倫敦市長薩迪克·汗呼籲那些因特朗普政府政策被美國高校拒之門外的學生,應該考慮前往英國,尤其是倫敦。
他形容倫敦是一座“希望、進步與可能性的燈塔”,並承諾將為國際學生敞開大門。

這番熱情表態也並不簡單。英國高校正在遭遇現實困境。
近年來,英國政府不斷收緊簽證政策,導致國際學生數量波動,從而影響大學財務收入。
面對生源減少和財政困難的雙重壓力,英國大學另闢蹊徑!而他們想出的辦法竟然是——去印度開分校。
英國高校出海瞄準印度生源
2024年以來,英國多所高校加速出海,而這一次,它們將目標明確鎖定在印度。
南安普頓大學是首個獲得印度政府許可、在該國設立獨立校區的英國高校。
其新校區選址於新德里近郊的古爾岡Gurgaon,總投資達3000萬英鎊,預計於2025年7月正式開學。

該校計劃每年招收約5500名學生,提供6個領域的本碩課程,涵蓋商業管理、計算機、法律、工程、藝術設計、生物與生命科學等熱門專業。
相較英國本土校區的2.4萬英鎊學費,古爾岡校區的年學費僅為約1.2萬英鎊,大幅降低了印度學生的就讀門檻,同時省去了簽證、交通、住宿等額外成本。

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也將在2025年1月於印度古吉拉特邦的國際金融科技城GIFT City設立分校,初期主要提供研究生教育,校區建設預算為500萬至700萬英鎊。
薩里大學同樣計劃在國際金融科技城GIFT City開設以商科、金融、計算機和網路安全為核心的課程體系目前專案進入審批階段。
此外,約克大學於2025年5月宣佈,將在印度孟買設立新校區並預計從2026/27學年開始招生,提供英國境內同等教育質量的課程,畢業後頒發約克大學學位。

利物浦大學也正式批准在班加羅爾開設校區,計劃於2026年8月迎來第一批本科生和研究生。
最初將提供商業管理、會計和金融、計算機科學和生物醫學科學課程。

除了這些已經公佈計劃的高校,還有不少大學正躍躍欲試。
在英國文化協會活動上,紐卡斯爾大學校長Chris Day表示,正與薩里大學、考文垂大學等許多大學一樣,紐卡斯爾也在討論印度校區建設問題
根據印度媒體報道,本學年將有15所外國大學來到印度辦學。
其實,英國大學“出海”早已有之,例如紐卡斯爾大學此前就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設立了海外校區。
不過這一次英國大學扎堆落地印度,不只是擴張那麼簡單,更有深層次的原因。
這場英國高校扎堆開進印度的趨勢,不只是教育佈局,更折射出全球高等教育競爭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財政赤字留學生流失英國大學內憂外患
英國大學之所以紛紛把校區開到印度,背後的核心原因只有一個:留不住學生,撐不住賬本。
過去幾年,英國大學的財務壓力持續加劇。
2023年有報道指出,持續的通貨膨脹侵蝕了學費的價值,英國大學在未來四年內將損失超過170億英鎊的實際收入。

自2017年起,英國本土本科生學費被凍結在每年9250英鎊,而過去幾年通脹率一度飆升至11%。
這意味著大學實際收入縮水近30%。
儘管英政府宣佈2025年將按通脹率上調學費,但杯水車薪難解燃眉之急。
長期以來,英國大學嚴重依賴國際學生的高額學費。很多高校的運營成本中,至少有四成是靠海外學生撐起來的
尤其是碩士階段,中國和印度學生是絕對主力
但從2023年底開始,英國政府不斷收緊簽證政策限制留學生帶家屬、收緊畢業後工籤、提高申請門檻…一系列政策組合拳,讓國際學生申請量大幅下滑。

據英媒報道,英國大學國際聯絡協會對70所院校的調查發現,80%的院校報告稱,2024/25學年的國際研究生入學人數有所下降。
其中,奈及利亞減65%、印度減少34%和巴基斯坦減少31%
去年年底,英國政府公佈的簽證資料顯示,截至2024年9月,共簽發了39.3萬份學生簽證,比去年同期減少了整整16%
對英國高校來說,這是實打實的雪上加霜。一邊是運營成本持續上升,另一邊是最賺錢的金主流失,學校自然就扛不住了。
《每日電訊報》的一份調查更顯示,在143所大學中,有61所正在虧錢,佔比高達43%,創下歷史紀錄。

為此,各校不得不節流開源。
2023至2024學年,全英高校裁員超過1萬人,遣散費高達2.1億英鎊。

英國高校除了學費以外,其他資金來源也相當有限。政府對大學的投入低於OECD國家的平均水平;科研經費中,國家機構通常只覆蓋80%的成本,剩下的要靠學校自己籌措。
在德國、瑞士、荷蘭等國,私營部門在科研投入中的佔比能達到25%左右,而英國只有10%
加上養老金壓力、人力成本上漲如2023年國民保險費率上調,英國高校的負擔越來越重。

財政壓力迫使英國高校把目光轉向海外,特別是印度這樣的新興市場。
印度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隨著留學熱不斷升溫,越來越多的印度學生想出國深造,但英國留學,簽證越來越難、費用越來越高等問題,成為不小的阻力。
於是,英國高校選擇把學校開到學生家門口,既繞開了英國留學簽證的限制,又拓展國際市場,還能最大程度滿足印度學生

政策層面也給這波英國大學出海潮加了一把火。
2023年,印度出臺新政策,允許外國大學在本國設立擁有自主辦學權的分校。
地方政府也積極配合,尤其是像GIFT City這樣的新經濟區,不僅提供地皮、資金等支援,還希望藉此引入優質教育資源,推動當地發展。
對於缺人又缺錢的英國大學來說,與其等學生來,不如學校主動出擊
這樣,既能繼續吃上印度留學市場這碗飯,也不用再靠簽證政策看臉色。
中國留子和英國大學,誰拋棄了誰?
過去一直以來,中國學生都是英國大學最大、最穩固的金主爸爸。
在財政吃緊、生源不穩的雙重壓力下,英國高校竟然沒有把希望押在中國身上,而是向印度伸出橄欖枝。
雖然中國留英學生的整體數量仍處於高位2024/2025學年,中國赴英留學生總數達10.4萬人,重新超過印度,穩坐英國第一大國際生源的位置。

但這一資料背後,卻藏著連續三年下滑的趨勢,尤其在本科階段,增長明顯放緩。
中國市場正在從快速增長轉變為基本穩定,火燒眉毛的英國大學就不得不尋找第二個增長點。
但從中國家庭的角度來看,選擇英國留學,確實不再像以前那麼輕鬆了
第一重挑戰來自簽證政策的收緊
英國政府年釋出的《2025移民白皮書》提出,畢業生工籤PSW從2年縮短為18個月。*文末可領取《2025移民白皮書》電子版)
而且工籤門檻也明顯提高,從26,200英鎊一口氣提高到38,700英鎊,這對應屆畢業生來說很難實現

第二重挑戰成本上漲
由於英國政府最新推出的移民計劃可能會給大學帶來損失,為彌補這一缺口,英國大學或將面臨一項新舉措對來自海外學生的學費收入徵收6%的稅款。
正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這筆錢很大可能會轉嫁到國際學生身上。再加上匯率波動、生活成本上漲,赴英讀書的價效比正被逐步削弱。

第三國際生名額可能壓縮
英國正在恢復與歐盟的教育合作專案Erasmus+,這意味著歐盟學生將重新大規模進入英國高校,享受更低學費和簽證便利。
對中國學生而言,這意味著在熱門專業和學校將會增加一批強勁的競爭對手。
面對這些現實,越來越多中國家庭開始重新評估英國這條留學賽道的可行性。
取而代之的,是更多備選項開始走進家長的視線。比如澳大利亞、加拿大、新加坡、愛爾蘭、日本、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逐漸成為中國學生分流的新目的地。
另外,一些在中國和亞洲設立的分校或合作辦學,比如NYU上海、崑山杜克、寧波諾丁漢、港中文深圳等,也成為希望降低成本、保障教育質量的中產家庭的Plan B。
從高校視角來看,英國大學出海辦校,既是應對財政困境的權宜之計,也是主動適應國際教育格局變化的戰略調整
對中國家庭來說,英國依然是選項之一,但已經不適合孤注一擲。在不確定性時代,留學不再是賭一把,而是要穩中求進。
多一條路,就多一份底氣留學規劃也要學會組合投資思維。

本期福利
掃碼領取《2025移民白皮書》PDF電子版👇🏻
近期活動推薦
最近很多美高和國際學校已經開始放假,所以7月10日我們特別安排了讓#家長和孩子可以一起參與 的一期探訪。7月10日在上海,2家機構的主講人會就最近的時事熱點,聊聊多國聯申趨勢和最新的申請形勢。
本次活動看點:
  • 冷門專業、曲線路徑與多國聯申策略
  • 一手美國最新形勢政策剖析
  • 選課搭配邏輯與留學申請策略如何有機結合?
  • 美高學生GPA如何管理?
機會難得,歡迎掃對應的二維碼報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