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超逸 科技日報記者 王春
1日,記者從復旦大學獲悉,該校化學系董安鋼、李同濤團隊聯合高分子科學系李劍鋒團隊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倪冉團隊,成功實現了籠目晶格等一系列新型超晶格材料的可控構建,為奈米顆粒自組裝領域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正規化,有望在催化、能源、功能器件等領域帶來創新性應用。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奈米顆粒被認為是“人造原子”,基於其可控組裝構築而成的超晶格或超晶體,是一類具有晶體對稱性的介觀凝聚態物質,在能源、催化、力學、光電器件、生物醫藥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以往,超晶格領域的前沿研究大多集中於球形或凸多面體奈米顆粒。研究團隊此次另闢蹊徑,提出利用非凸奈米顆粒為構建基元,並透過調控顆粒的局部曲率,創造出類原子價鍵特性的顆粒間定向相互作用。
更多詳情
↓↓↓
編輯:王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