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賓 | 扎恩哈爾 新疆農業大學
採編 | 孫靜嫻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隋昕言 山東大學
朱伊平 英國杜倫大學
編輯 | Loca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
責編 | 馬語謙 武漢理工大學

編輯簡介:扎恩哈爾,“中美法律評論”微信公眾號運營部部長,新疆農業大學法學本科三年級在讀。
引文
當資訊與新媒體深度融合,法律知識的普惠傳播成為時代的重要課題。作為《中美法律評論》的內容中樞,運營部以專業為基石,以技術為工具,在學術嚴謹與大眾傳播之間尋找平衡。從匠心獨運的排版設計到跨平臺的體系構建,從資料驅動的精準觸及到個性敘事的人文關懷,他們將法律轉化為有溫度的知識。本期專訪對話運營部部長扎恩哈爾,聚焦青年法律人如何突破傳統正規化,在破除專業壁壘與構建價值共識中,挖掘法律傳播的新視角。

問:你是什麼時候加入中美法律評論編輯部的?為什麼選擇加入中美法律評論運營部?
扎恩哈爾:我是在2023年11月加入《中美法律評論》編輯部的。當時運營部正在進行第九期招新,第八期的學姐認為我對法律傳播和新媒體工作感興趣,便向我推薦了這個機會。深入瞭解後,我被《中美法律評論》的獨特定位所吸引——它是一個由眾多優秀青年法律學者聯合發起運營,具有跨國、跨院校性質的國際性、試驗性、創新性法律類新媒體平臺。加入這個團隊,能接觸到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法律理念、實踐案例,以及前沿動態,對拓寬國際視野、提升法律問題綜合分析能力很有幫助。
其實從高中開始,我就對跨境法律問題十分感興趣,常關注央視國際頻道和專注國際內容的B站UP主。所以,在瞭解《中美法律評論》後,我立刻投遞了簡歷和作品,透過面試順利成為團隊一員。
選擇加入運營部,主要是出於興趣。我一直對法律資訊的傳播推廣抱有熱情,此前也在學校官方社交媒體平臺積累了一定經驗。運營部負責推文釋出等工作,承擔著法律內容宣傳重任。在這裡,我能在實踐中不斷激發對法律傳播的熱情,也能將優質法律內容以更生動、廣泛且有吸引力的方式呈現給讀者。
問:運營部在中美法律評論中的作用以及工作內容是什麼?
扎恩哈爾:在《中美法律評論》編輯部,運營部猶如連線內容創作與受眾的中樞神經,在團隊協作中發揮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一方面,需與翻譯部、新聞部、評論部、讀書部、採訪部、講座部以及審稿部等多個部門緊密配合;另一方面,要統籌協調不同型別的內容輸出。由於各部門內容的輸出方向與風格存在差異,運營部需調和統一整體風格,並依據讀者反饋動態調整宣傳策略。每期內容推送後,讀者提出的改進建議、後續內容創作的注意事項等反饋,都成為最佳化傳播效果的重要依據。
同時,運營團隊需要精準提煉文章核心觀點,精心撰寫摘要,並思考如何以更清晰、更具吸引力的方式進行呈現。具體而言,運營部工作可拆解為三大核心板塊:排版組負責圖文稽核、排版設計與視覺美化,確保內容呈現兼具美觀性與專業性;專項組對接採訪部、讀書部等部門,把控專項內容的運營與輸出,保障內容質量與傳播效能;平臺組則聚焦公眾號後臺管理,涵蓋圖文釋出、推送節奏調控及流量資料分析,透過即時監測平臺執行狀態,持續最佳化使用者體驗。作為平臺組一員,我參與其中,見證著每一處細節的打磨。
運營工作貫穿內容生產全鏈條,從文章的字句斟酌、配圖設計,到資料波動分析與讀者反饋處理,每個環節都不可或缺。我們不僅是法律內容的傳遞者,更是在傳播過程中對內容進行二次創作的“幕後工匠”。
問:作為運營部部長,你認為最有挑戰性的工作是什麼?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扎恩哈爾:在運營管理實踐中,如何實現團隊穩定性與創造力的動態平衡,始終是具有挑戰性的重要課題。作為運營部負責人,我有雙重職責:既要確保團隊持續輸出高質量的法律傳播內容,又需統籌協調工作節奏,妥善應對各類突發狀況。以首發內容推送為例,此類任務往往要求團隊在極短時間內完成排版設計、專業稽核及釋出全流程工作。這不僅考驗團隊成員的高效執行力,更要求管理者在短時間內迅速做出決策。此外,跨部門溝通協作涉及多方利益協調與資訊整合,對管理者的綜合統籌能力與應急處置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應對這些挑戰的過程中,我實現了從執行者到管理者的角色蛻變,不僅掌握了高效協同的管理方法,更學會透過激勵機制激發團隊成員的主動性與創造力,深刻認識到領導力的核心在於賦能團隊、成就他人。
回顧運營工作歷程,最令我開心的是見證《中美法律評論》公眾號的影響力持續提升。當看到文章收藏量、轉發量創新高、粉絲數穩步增長,特別是在突破 8 萬關注量這一重要節點時,我體會了到法律知識傳播工作的社會價值與現實意義。這些資料不僅是對全體編輯團隊專業能力的認可,更印證了我們所從事的法律知識普及事業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這種由工作價值感帶來的成就感,進一步堅定了我深耕法律傳播領域的想法,也讓我對這份能夠推動法律知識普惠更多人的工作滿懷熱忱。

問:在運營工作和學習生活平衡方面,你有哪些實用經驗和方法可以分享?
扎恩哈爾:在平衡運營部工作與學習生活的過程中,我深刻認識到最為關鍵的要素在於“計劃”與“優先順序”的制定。我通常會將各項任務拆解為更為細小的單元,並且每日專門預留出固定的時間,用於處理運營部的相關工作。例如,運營部每日都需完成內容推送任務,我會提前規劃好相應的時間安排,以確保工作的順利推進。然而,工作中難免會遇到突發的首發任務,此時我便會提前與翻譯部進行溝通,並適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時間,以避免工作與學習之間的衝突。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制定計劃併合理設定優先順序顯得至關重要。透過科學地安排時間,能夠確保各項任務都能得到妥善處理。
在擔任運營部團隊負責人的過程中,我也深刻領會到了“分工”與“協作”的重要性。作為負責人,不可能事事親力親為,但可以透過制定明確的標準與機制,確保團隊成員各司其職。這種“共創式效率”遠比個人獨自承擔所有工作要高效得多。作為領導者,我的主要職責在於合理分配任務、制定標準與機制,團隊成員則會依據這些要求去執行,從而極大地減少了我自身的時間消耗。這種協作模式不僅顯著提升了工作效率,也極大地增強了團隊的凝聚力。
當然,計劃不可能總是完美無缺。在實際的學習與工作中,學會接受不完美同樣至關重要。過度追求完美有時反而會浪費寶貴的時間。相反,學會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到最好,才是最為關鍵的。
問:作為內容呈現的關鍵把關者,運營部是如何平衡一篇文章的學術性與傳播性的?遇到複雜的案例或條款時,運營部如何幫助讀者們降低閱讀門檻?
扎恩哈爾:法律類內容往往存在專業壁壘,運營部的核心任務,便是在堅守學術嚴謹性的前提下,賦予文章親和力與可讀性,從而拓展受眾覆蓋範圍。
在實際工作中,運營部致力於多維度最佳化內容呈現。於文章架構層面,透過合理分段與清晰小標題設定,幫助讀者迅速梳理邏輯脈絡;在內容展示環節,藉助引用框、關鍵詞高亮、案例框選等視覺化手段,強化資訊引導;若接收的原始文件內容密集,會拆解重構,重塑段落結構並提煉主旨,確保核心觀點一目瞭然。針對專業術語及背景知識,適時添加註釋與說明,助力非專業讀者跨越理解障礙。在傳播策略上,在保留原文核心內容的前提下,透過排版適當對文章進行“二次詮釋”,以貼近生活的語言精心打磨標題、摘要與核心論點,激發讀者閱讀興趣。
透過系統化的運營策略,運營部希望平衡學術深度與閱讀友好度,降低公眾號閱讀門檻,推動法律知識實現更廣泛的傳播。我們始終認為,法律是嚴肅的,但法律傳播應當充滿溫度,搭建起與讀者的情感共鳴橋樑。
問:面對法律領域日新月異的變化,運營部如何保持知識更新,更好服務內容產出?
扎恩哈爾:在法律領域知識迭代迅猛的背景下,我們運營部高度重視團隊成員的持續學習能力培養。唯有保持知識更新的敏銳度,才能確保產出契合行業前沿的優質內容。運營部始終秉持 “學習型運營” 核心理念,將 “做運營不僅是內容釋出者,更是深度解讀者” 作為團隊共識。這要求成員既需精通排版設計,更要深耕法律專業知識,避免機械執行推送任務,而是深入剖析文章核心議題,精準把握內容精髓。
在具體實踐中,我們透過多元學習路徑構建知識體系:即時關注法律法規動態,深度研討國際法律熱點,並建立完善的資料分析機制。每次內容推送後,都會系統梳理平臺數據反饋,細緻分析文章傳播指標與使用者互動資料背後的邏輯規律,以此為依據最佳化運營策略。
與此同時,我們積極構建跨部門協同機制,與翻譯部、新聞部、評論部、採訪部、讀書部及講座部等部門保持緊密協作。以 “編輯專訪” 系列為例,運營部與團建部圍繞採訪內容展開多輪研討與修訂,確保內容呈現的專業性與可讀性。透過跨部門的深度溝通與知識共享,我們得以全面掌握文章創作背景、理論架構與專業術語,從而實現內容精準傳播,為讀者打造權威、專業的法律知識交流平臺。

問:你認為新媒體技術在法律知識傳播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運營部有何創新嘗試?對未來有什麼規劃或期待?
扎恩哈爾:“技術並非改變內容本身,而是重塑內容的接受正規化”,這一觀點深刻揭示了新媒體時代的傳播本質。在法律知識傳播領域,新媒體技術打破了傳統知識傳播的時空壁壘與受眾侷限。過去,法律知識主要依託法學課堂,以專業教授為傳播主體,面向法學專業學生進行垂直化知識輸送。而當下,藉助短影片、圖文卡片、互動留言等新媒體傳播形態,法律知識得以突破專業圈層,實現大眾化傳播。一分鐘法律科普短影片、小紅書的碎片化知識卡片,以及公眾號的互動式交流,讓法律知識從學術殿堂走向大眾視野,成為公共話語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中美法律評論》的運營實踐中,我們始終秉持創新驅動的傳播理念,積極探索多元傳播形式。於小紅書平臺,我們期待在未來透過定製化創意海報,精準推送公眾號講座預告,如近期圍繞 “Offer 6” 嘉賓分享活動開展的系列推廣,旨在構建跨平臺傳播矩陣,擴大法律知識輻射範圍。在影片內容傳播層面,我們針對技術痛點持續最佳化傳播策略。例如針對講座部採訪活動中騰訊會議因流量峰值導致的卡頓、延遲等問題,我們期望將大型活動的傳播主陣地向短影片平臺及影片號遷移。影片號憑藉即時互動、穩定傳輸等技術優勢,保障活動直播的流暢性與溝通同步性,更可藉助平臺演算法推薦機制,實現內容的進一步傳播。
問:編輯推送了這麼多篇文章,有沒有印象深刻的可以分享?
扎恩哈爾:在運營工作中,我們深度參與每一篇推送內容的策劃與製作,也因此接觸到許多極具價值的法律議題。其中,一篇題為《中文首發翻譯|AI 版權歷史性案件:美國法院認定 AI 不能成為作者,作者必須為人類》的首發文章,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篇文章聚焦 Thaler v. Perlmutter 案,探討人工智慧在法律層面的作者身份認定問題,這一議題橫跨法律與技術兩大領域,直擊人工智慧時代的關鍵矛盾。
隨著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的蓬勃發展,AI 已能獨立產出文學、藝術作品。但傳統版權法中 “作者必須為人類” 的核心原則,與 AI 創作的現實產生了激烈碰撞。Thaler v. Perlmutter 案中,美國聯邦上訴法院明確否定了 AI 的 “作者” 地位,這一判決不僅是對既有法律體系的維護,更為後續同類案件審理提供了重要司法參考。
該案件引發的思考遠不止於此。技術迭代的速度遠超法律的更新節奏,AI 創作的出現促使我們重新審視 “創作” 的定義。若 AI 生成的內容與人類作品難以區分,現行法律框架是否需要重構以適應這一新的創作形態?法院的判決雖堅守了 “人類作者” 原則,卻也提示我們:法律體系的構建始終應以人類為核心,技術的發展不能偏離這一本質。
此外,AI 生成作品若無法獲得版權保護,其法律屬性該如何界定?是否應將其歸入公共領域?這些問題的探討已超越法學範疇,延伸至哲學與倫理領域,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現實意義。
Thaler v. Perlmutter 案不僅是一份司法裁決,更是一面鏡子,映照出 AI 時代法律、技術與人類社會的複雜關係。作為法律公眾號運營者,這次經歷讓我深刻認識到,技術革新必然會衝擊現有法律體系,但法律的核心始終圍繞著人類的價值與需求。如何在技術進步與法律完善之間尋求平衡,是我們未來需要持續探索的重要課題。
問:我們瞭解到你有在少數民族地區法院的實習經歷,也參與了不少關注於鄉村的專案活動。在鄉村提供法律服務有什麼特點嗎?有什麼有趣的心得可以分享嗎?
扎恩哈爾:在鄉村地區提供法律服務,其最大特點在於必須兼顧法律條文、當地政策以及語言和文化的適配性。由於不同地區的政策存在顯著差異,法律服務必須更具針對性。與此同時,鄉村居民對法律知識的瞭解相對有限,儘管法律傳播的效果在過去幾年中有所改善,但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因此,法律服務在鄉村地區需要更加註重可理解性和可觸達性。
首先,語言的通俗化是關鍵所在。鄉村地區許多法律術語可能會讓人感到陌生和困惑,因此我們需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去解釋法律概念和定義。例如,在處理土地相關的案件時,我會以村民熟悉的土地分配場景為例,幫助他們理解法律條文的實際意義。其次,貼近生活的案例也極為重要。鄉村居民對抽象的法律條文可能缺乏直觀感受,但對身邊的實際案例則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我們會借鑑和引用當地類似案例,解釋法律是如何判決的,這不僅讓當事人更容易理解,也增強了他們對法律的信任。
此外,傳播方式也需要因地制宜。傳統的普法宣傳在鄉村地區效果有限,因此我們採用更加靈活多樣的方式。例如,利用村廣播、村民群等渠道傳播法律知識,同時與當地村委和政府合作,將法律知識融入村民的日常會議和活動中,讓法律宣傳更貼近村民的生活
作為一名少數民族成員,我在提供法律服務時,還會運用少數民族語言去解釋法律條文和政策。例如,在哈薩克族聚居地區,我會用哈薩克語進行法律諮詢和宣傳。這種雙語服務不僅提高了溝通效率,也讓法律知識更容易被接受。此外,一些富有創意的普法活動也十分有趣。例如,當地居民透過唱歌和彈奏哈薩克族傳統樂器冬布拉的形式宣傳法律知識。這種形式不僅生動有趣,還吸引了更多村民的關注和參與。
總的來說,法律傳播的目標不僅是普及知識,更是改變觀念。在鄉村地區,許多糾紛的產生源於人們對法律的不瞭解、甚至誤解。因此,對於鄉村法律服務而言,其核心在於讓法律知識更加通俗易懂、貼近生活。透過語言的適配、案例的貼近以及傳播方式的創新,我們希望能夠透過法律服務逐步改變村民的傳統觀念,讓他們學會用法律思維去解決問題。

問:實習中接觸真實案件後,對你對法律傳播的理解是否有新的啟發?
扎恩哈爾:我確實在實習過程中獲得了新的啟發。過去,我常常認為法律傳播僅是知識的延伸,是學術研究的另一種實踐路徑。然而,透過接觸真實案例,我愈發認識到,法律傳播實際上是一種深入現實、介入社會的有效方式。
法律傳播並非僅僅是錦上添花的附屬品,而是使更多人瞭解自身權利與義務的首要步驟。它是人們正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的基礎。只有當人們充分知曉法律賦予他們的權利時,才能在面對侵權行為時勇敢地維護自身權益;同樣,只有當人們清晰瞭解自身應盡的義務時,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自覺地遵守法律規範,避免因無知而違法。
透過實習經歷和實際案例,我深刻意識到,資訊不對等本質上是一種隱形的失權。法律傳播的意義不僅在於普及知識,更在於打破這種資訊壁壘,使法律真正成為每個人手中維護自身權益的有力工具,而非高不可攀的規則。這一認識更加堅定了我繼續投身法律傳播工作的決心。我們深知,哪怕透過我們的努力,讓更多人多瞭解一條法律知識,都可能避免一場糾紛的發生。
我期望藉助《中美法律評論》這一平臺,透過運營部與其他部門的協同合作,將更多的法律知識傳遞給大眾,使更多人受益於法律。
問:你認為加入中美法律評論對你來說最大的影響或者改變是什麼?
扎恩哈爾:對我影響最為深遠的,是這一經歷促使我從單純關注個人成長,轉變為深入思考如何影響他人、進而影響社會。加入《中美法律評論》編輯部,不僅使我從一名單純的學習者轉變為一名內容傳播者和團隊管理者,更在思維方式和責任意識上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在求學階段,我的關注重點曾主要集中在法律知識的積累與理論的理解上。然而,加入《中美法律評論》編輯部後,我逐漸意識到法律知識傳播的重要性:法律並非僅僅是規則的集合,更是社會秩序與公平正義的基石。透過傳播法律知識,我們能夠幫助更多人理解法律、運用法律,從而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這一轉變絕非僅僅是角色上的調整,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我開始深入思考如何透過我們的工作影響更多人,如何讓法律知識真正融入大眾生活。這種責任感與使命感讓我更加堅定地投身於法律傳播事業,期望透過我們的不懈努力,使更多人受益於法律,進而讓社會變得更加公平與有序。
問:在你過往的經歷中,有什麼特別想跟正在求學的法學生分享的嗎?
扎恩哈爾:大學生活是一個逐步沉澱與積累的過程。師弟師妹們可以積極參與各類活動,勇於表達自我,不用因畏懼錯誤而裹足不前,亦不可急於定義自我為某種特定角色。在大學的旅程中,一次活動、一次推送、甚至一次對話,都可能成為你理解法律、認識自我的關鍵瞬間。只要敢於嘗試,便已踏上成長之路。正如龐德所言:“法律必須穩定,但又不能靜止不變。”願師弟師妹們在規則的森林中,始終保持對真理與正義的追尋,以探索者的姿態不斷前行。
對於初入法學院的新生,我覺得打破資訊差很重要。儘管網路資訊極為發達,但我們仍需學會更好地利用這些資源。例如,我推薦大家關注中國政法大學的“這裡是小石橋”公眾號。這是一個內容豐富且極具實用性的學生平臺,其中的眾多經驗分享能夠幫助法學生避免資訊不對等。透過充分利用這些優質資源,師弟師妹們可以更快地適應法學學習的節奏,明確自己的發展方向。

編輯的話
非常感謝扎恩接受我們的採訪,在採訪過程中我們也深深感受到了扎恩對於法律傳播的赤誠。作為法學生,我們眼中的法律最初也許是深奧的、是需要經過日積月累的學習和沉澱才能慢慢掌握、理解的。但正如扎恩所說,法律不是“高不可攀的規則”,它在各領域中無處不在,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所以,作為成長中的法律人,我們要做的是將法律變得更加接地氣,讓法律不再停止於一份份判決書,而是讓它成為大眾觸手可及的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