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週六麻省理工放榜,我身邊的家長圈裡可算是炸了:
一方面是星河灣爆出一位麻省理工女孩,上海牛娃鯊瘋了;另一方面是美高黨贏麻了,“爸爸真棒”一共統計到37個麻省理工錄取來自美高,佔到總數的82%。其中不乏埃克塞特、希爾中學、霍奇基斯、聖馬克、喬特中學等知名美高。

我想原因也很簡單,這些能夠進頂尖美高的孩子們,早在8年級9年級的時候,就已經考出來了託福105+,SSAT接近滿分的成績。並且光有好成績還不夠,他們中有人有體育音樂特長,有人除了英文是native speaker水平之外,還有第二第三外語。
今年310頂尖寄宿美高放榜,中國孩子錄取捲上天了:
更令人心驚的是,頭部美高的中國學生申請人數創下新高,但國內的錄取名額卻持續縮水,埃克塞特國內僅錄取7人,格羅頓也只有4人,導致標化門檻飆至託福107分、SSAT滿分遍地開花……

在這場近乎“絞殺式”的競爭中,“無特長、無特殊背景、無外籍身份”的中國本土學生是否註定陪跑?
“爸爸真棒”的老朋友、華人家長圈公認口碑第一、含校董量最高的美高顧問“融尚南希夥伴”,卻用98所頂級美高的215份頂尖Offer的逆天戰績給出了答案,其中包括安多福、菲利普斯埃克塞特、格羅頓、勞倫斯威爾、喬特瑪麗、霍奇基斯等國內學生擠破頭也要進的頂尖美高offer。
值得一提的是,融尚南希夥伴的生源有80%都是來自中國大陸的學生,這也讓他們的頂尖offer更顯珍貴。
放榜第一時間,我們就聯絡到了融尚南希夥伴的合夥人團隊。作為華人家長圈口碑第一的美高顧問機構,三位老師一針見血的指出:
-
到底什麼是美高強調的“Impact”?
-
中國本土學生又該如何在這場“廝殺”中突圍?
-
公立、民辦雙語、國際學校學生又該如何找到自己的優勢脫穎而出?
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今年申請故事和美高申請策略,歡迎掃描二維碼預約融尚南希夥伴的宣講會:
【美高申請乾貨分享會】
上海、北京、深圳、杭州、香港
線下同步開啟!
👇立即掃碼報名,搶佔席位!👇







美高招生最新“潛規則”:
特長已經不夠用了,今年更看重“Impact”
和往年一樣的是,今年美高申請仍然非常看中這些學生的基本面(Fundamentals)和附加值(Value-Added)。
即標化分數、藝術和體育、面試表現等基礎層面的評估等。一般如果想進Top30美高,10門課建議至少7-8門拿到A,其中英文和數學必須是A,託福建議110+,SSAT2300+。(這是去年的資料,可以更新一下)
指的是超強體育成績、超高藝術造詣、超強家庭背景和多元化成長經歷在內的額外加分。比如50米自由泳男生遊進26秒以內,或者高爾夫穩定在80杆以內等。
融尚南希夥伴合夥人Nini和Nancy發現,今年隨著美高申請的水漲船高,基本面強悍已經變成了牛娃的標配,學校對附加值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以往孩子的基本面過硬,再加上一些附加值,是有可能衝刺Top10美高的。但今年頭部美高尤其是前十美高,還越來越看重學生的“Impact”(影響力)——即能給學校直接帶來價值的申請者。

這個Impact包括了三重維度:
就是在學術成績達標的情況下,能直接給學校帶來成績的體育、藝術特長生。
舉個例子,比如霍奇基斯的上萬申請者中,可能有3000人有音樂才能,音樂老師會根據學校樂隊需要,篩選出一個10人左右的短名單,再從中選拔出真正能給學校帶來“Impact”的學生。競爭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不只是侷限於捐錢,學校還會特別看重家長能帶來的影響力。比如科技大佬帶來的未來資源等。
有些孩子儘管是華裔,但他的成長經歷(lived experience)大部分發生在海外一些小眾國家比如南非、阿根廷等,並且已經融入了當地文化,這些孩子身上的標籤就會比較多元化,在招辦這裡是加分項。

當小眾特長淪為標配,到底是怎樣的學生“殺出血路”?因為所有的offer全透明,經得起問詢和驗證,所以今年融尚南希夥伴首次全景式公開了他們的美高學生五大核心生源地,供家長參考。比如:
就有來自北京德威、順義國際、京西、鼎石、樂成、世青、哈羅、赫德、青苗、人大附中、北大附中、景山學校等國際、民辦雙語、公立學校的學生。
有來自上中國際、德威浦東、惠靈頓、耀中、包玉剛、浦東協和、諾達、惠立、青浦室外、協和、浦外、杭州貝賽思等學校的學生。
有來自深圳貝賽思、廣州貝賽思、廣州愛莎、滬江維多利亞等學校的學生。
四川公立學校、重慶雙語學校等
包括美國、加拿大、阿根廷、英國、日本、新加坡等海外國家的學生,都在申請頂尖美高。
而這些學生又如何突圍?


兩個中國家庭的美高突圍戰
非特長生VS特長生,為什麼是他們拿下了埃克塞特、布萊爾?
當北京順義一所頂尖國際學校的L同學帶著“無藝術體育特長”的標籤走進融尚南希夥伴時,沒有人想到,這個愛踢足球的8年級女孩,竟能以一項“打破性別偏見的校園運動實驗”,叩開頂級美高菲利普斯埃克塞特的大門。
初次見面,L同學便展現出驚人的成熟度:主動建立會議連結、精準規劃溝通節奏、獨立撰寫跟進郵件——這個13歲女孩的自我管理能力,甚至超越許多成年人。
前不久,當同時收到3所頂尖美高錄取時,她第一時間考慮的不是慶祝,而是向Nancy諮詢“如何得體地向兩所自己要放棄的學校表達感謝”,連郵件格式、附件排版都反覆推敲。
然而,在標化成績與學術能力近乎完美的背後,L同學面臨一個關鍵挑戰:如何在“人均特長”的美高池子裡,讓招生官記住一個“非特長生”?
融尚南希夥伴團隊沒有讓她盲目追求競賽金獎,而是聚焦她本身的熱愛——足球,並鼓勵她選擇了一條“少有人走的路”。

當其他申請者以足球技術見長,L同學發起了一項“校園女生足球參與率調研”,深度訪談了學校教練和球員,記錄他們關於“女生踢足球”這一問題的看法,在學校分享她的成果,希望鼓勵更多女孩子打破性別的束縛,去參與這項運動。
“她要證明,足球不僅是競技,更是改變偏見的武器。”這份充滿社會洞察力的調研,成為她申請材料中最閃光的篇章。
更令人觸動的是,這場探索徹底點燃了L同學的自信。Nancy強調:
和L同學不同,來自上海惠立的M同學是高爾夫特長生,這次拿到了自己夢校布萊爾(Blair)的錄取。
融尚南希合夥人Max對愛徒的評價是,他不僅會用體育特長為學校帶來價值,更會成為校園氛圍的“催化劑”。
如果說前幾年,學生對美高更多的是“索取”——在申請材料中展示自己的興趣和學校的資源如何匹配、如何在學校幫助下獲得發展;現在隨著申請競爭日趨激烈,美高更希望看到的是學生對社群的“貢獻”。
而作為高爾夫特長生,M同學不僅在果嶺上屢屢重新整理自己的最好杆數,真正征服美高的還有他獨特的個人魅力:“他溫暖謙遜的特質和鬆弛感,是競技體育中最稀缺的‘軟實力’,他也是所有美高夢寐以求的學生。”這何嘗不是一種Impact。

為了讓頂尖美高充分看到M同學的優勢,Max和團隊為M同學量身定製了專業運動簡歷和影片,還深度聯絡了學校的高爾夫球教練,直接傳送學生材料;在去美國面試之前,教練已經和M同學聊過一輪;到了美國之後,高爾夫球教練已經在招辦等著M同學,進行現場面試。
對美高各個專案以及教練團隊的熟悉程度和深度連結,是融尚南希夥伴的獨特優勢”。
而這些深度連線策略同樣助力其他特長生。除了M同學,今年融尚南希夥伴還有一位足球特長生,Max為他匹配了美高足球專案最強的西儲中學,不僅給他安排了面試和聽課,還安排了學生中午和足球教練吃午飯。一位游泳特長生,拿到了游泳成績最好的佩迪中學的錄取,當時面試完,Max直接安排他參與學校游泳隊的訓練!
【美高申請乾貨分享會】
上海、北京、深圳、杭州、香港
線下同步開啟!
👇立即掃碼報名,搶佔席位!👇


公辦、民辦、外籍、海外四類學生
如何打破美高“鄙視鏈”?
除了特長生和非特長生,融尚南希夥伴還會針對公辦、民辦雙語、外籍、海外學校學生的不同特質,用個性化的申請策略幫助學生成功突圍。
👉公立校代表:
以今年錄取霍奇基斯的人大附G同學舉例,作為早培班的理科尖子生,G同學的學術實力堪稱“降維打擊”,但美高申請遠不止成績單,面對英語溝通與團隊協作的短板,他在融尚南希夥伴的幫助下展開了一場“突圍行動”:
-
首先是語言逆襲,G同學花了很大功夫提升英語,一年時間託福成績從兩位數衝刺至110+;
-
其次是認知升級,在導師的引導下,用“共同協作”的思維替換中國學生常見的“比較思維”……
最終獲得霍奇基斯招生官的青睞。

👉民辦雙語校代表:
在Nancy和Max看來,國內民辦雙語校的孩子很國際化,但可能面臨“能力維度散、記憶點模糊”的困境。對於這群孩子,融尚南希夥伴做的最重要的兩件事:
-
第一是確保申請者充分被美高招辦看到;
-
第二是確保申請者能被考慮。
比如拿到霍奇基斯錄取的包玉剛A同學,被Max稱為是“非特長生素人天花板”——雖然不是特長生,但手握學生會副主席、學生工程俱樂部創始人,有很強的領導力和成熟度。
“這樣的孩子,我們要做的就是把他原原本本呈現給招生官。”Max坦率地說,每年頂尖美高招生官看那麼多中國申請者的簡歷,其實不是每個人他們都會全面去了解,“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從我們的視角提醒招生官,哪些學生他們需要重點關注,讓他們看到學生的聰明、潛力、成熟,就贏了。”

👉外籍校代表:
像德威、順義國際、惠靈頓等國際學校,本身就是美高的生源校,加上學生的外籍身份,在美高申請中有一定優勢。
但他們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同校競爭”——因為學校的牛娃都在申請美高,如果無法躋身校內佼佼者,恐怕也無法在競爭激烈的美高申請池子裡成為頭部學生。

👉海外校代表:
最後一類是這幾年越來越多的海外中學申請美高的學生。今年錄取埃克塞特、佩迪等學校,來自阿根廷某中學的R同學就是其中之一。
據Nini介紹,從北京雙語校跟隨父母去到阿根廷四年,R同學的西班牙語已經達到了母語水平,整個人非常南美範兒。在保證基本面穩定的情況下,這些學生申請頂尖美高自帶buff——他的異域生活成長經歷,可以給學校提供多元文化視角。
但Nini也指出,這類家庭一定要注意,如果在海外生活的時間在三年以內甚至更短,美高不會認為你是當地孩子,也就吃不了這波“地域性紅利”。
從公辦到海外,這四組案例其實印證了一個真理:美高申請的本質,是一場“價值匹配”的雙向奔赴。當學生學會用自身的特質和差異性,回應學校的深層需求時,一切標籤都將被打破。


美高申請,成長比成績更重要
最後,面對今年這種“殘酷”的競爭態勢,幾位老師都表示,家長和學生也不要過於焦慮——只要先把基本面弄穩了,總有一所不錯的前50名學校會喜歡你。
哪怕目前沒有獲得理想的offer,仍然有補錄的機會。去年,曾有一位在其他顧問這裡被“全聚德”的北京小姑娘,來找融尚南希夥伴,最後集合了全員的力量,在幾天之內幫助她拿到了希爾中學的錄取;還有一位晚申請的孩子,最終也拿到了勞倫斯威爾的錄取。
之所以能這樣“逆天改命”,源於融尚南希夥伴的重磅資源:
它是業內擁有最多校董和最頂尖顧問的機構,每年直通泰伯、希爾等頂尖美高的校董會議,掌握未公開的招生傾向,可以說是業內最瞭解美高運營模式的機構;

在和這些頂尖學府的長期合作中,融尚南希夥伴不僅是優質生源的輸送者,更是學校最有價值的“獵頭”及合作伙伴,頂尖美高甚至會和它一起商定未來的發展策略,從而能更好地服務更多中國家庭;
它也是業內少數幫助學生“迴歸本質”,而不是用急功近利的速成方法“過度包裝”學生的團隊,它用一個個案例詮釋什麼是“成長比申請更重要”以及“品性至上”。
在和融尚南希夥伴團隊的接觸過程中,我非常明顯地感受到:這是一群有著“使命感”的人,他們希望培養的是未來溝通中西文化的橋樑,更是真正具有改變世界能力的孩子。
而這才是精英教育的核心,也是融尚南希夥伴的初心。
【美高申請乾貨分享會】
上海、北京、深圳、杭州、香港
線下同步開啟!
👇立即掃碼報名,搶佔席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