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協和董某瑩轉學巴納德價效比更高的“升學路徑”來了

最近這段時間##協和醫院董某 的瓜,讓大家對“學業規劃”有了新的認知,那麼作為普通中產家庭有沒有可能找到價效比更高的規劃路徑呢?答案是肯定的,SAT君今天就給大家揭秘一下。
董某的升學路徑是:
傳言一:從美高進入社群學院,然後轉學入巴納德學院;
傳言二:從美高進入曼荷蓮學院,然後轉學進入巴納德學院。
SAT君更傾向第二種路徑,畢竟是上了美高的學生,如果從美高升入社群,那學習能力真沒臉看了。
就算是從美高進入曼荷蓮,2015年也不是很難。那時候文理學院競爭度並不高,曼荷蓮排名30多。2015Fall的錄取率是50%,並且當時就已經是標化可選政策了,提交的學生1350都可以錄;而2024Fall的錄取率已經下滑到36%了,相當於綜合大學50左右的錄取難度。
據說後來因為曼荷蓮滿足不了4+4項目錄取,才找到巴納德這個可以被中留服認證哥大畢業的空子。如果不是有這個認證的空子,中國學生很少會轉學再去文理學院的。只能說人家這個規劃背後是有高人的,換其他任何一個文理學院都不太可能,轉綜合大學她未必有能力進入QS或TIMES前50的學校(2019年4+4專案要求)。
轉巴納德真的她是唯一的機會。
巴納德學院2016Fall的轉學錄取率是23.6%,也並不算容易,但對於有錢、有人、有資源的董某來說,轉學的成功率應該是非常高了。
這是董某的轉學路徑,轉學進入更好的學校,那麼對於普通中產家庭來說,還能不能把這個路徑再最佳化呢?畢竟留學越來越重視價效比了。
答案是可以的。
還是轉學路徑,只是不去讀社群,也不用去讀文理學院,而是走正常的高考路徑,從國內本科轉美國本科,不僅能進入更好的學校,還可以節省一年的留學費用。(不需要985,也不需要211)
舉個簡單例子,SAT君的同事去年曾幫一個上海普通本科院校的學生申請轉學,大一轉大二,進入紐約大學(那時紐大排名25)。
紐大和巴納德目前留學費用差不多,都是9萬+美元/年,透過大一轉大二這種操作,直接節省一年費用,那可是實打實的80多萬RMB啊!價效比立馬提升。比從CC社群轉UC大學價效比還高,CC的學費再低,不會比國內本科費用低吧。
權貴們都能機關算盡,我們普通人更應該精打細算。
那麼現在轉學成功的機率有多高呢?我們來看下TOP20文理學院的轉學錄取率
從錄取率來看,前20文理學院中,10名以後的學校,轉學錄取難度都不大,巴納德現在的轉學錄取率還是在20%以上,前20中最容易轉入的學校。
接下來我們再看看前30綜合大學的轉學錄取率
除了前十(西北除外)轉學錄取率較低之外,10-30名大部分學校轉學錄取都比新生更容易一些。
前30中,北卡、密歇根、紐大都可以作為轉學的保底校。
需要說明的是UC的三所學校,UCLA、UCB、UCSD轉學錄取率雖然高,但如果是從國內轉學過去,錄取的機率非常低,原因是UC系統92%左右的轉學名額都是給了州內社群學院的學生,州外和國際學生錄取還是比較難的,並且UC只允許大二轉大三,計劃轉學的同學,也沒必要多等一年。
有同學會問,我能不能申請大二轉大三,這樣可以節省兩年的美國學費,當然可以,只是等到大二轉,錄取難度會明顯提升,也不一定能錄取到更好的學校,因此還是推薦大一轉大二
從國內大一轉美國讀大二這種操作也是高考後留學的最佳選擇。
當然高考生也可以選擇GAP一年,重新申請大一,但這樣就沒有“省一年學費”這種福利了。因此考慮高考後轉學的同學,還是要儘早規劃起來,雖然不需要像新生申請那麼卷,但如果想轉進前20,還需要付出不小的努力的
以上就是SAT君給大家分享的價效比更高的“升學路徑”,你還有比這更好的方式嗎?留言區討論下。
如果您想和SAT君討論規劃
請掃碼交流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