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真想求求AI別更新了。”
這句話,不知講出了多少人的心聲。
的確。自從2023年ChatGPT爆火以來,人工智慧,就在以半年、月、天這樣不斷加快的頻率下,瘋狂更新迭代。Sora、Gemini、Claude、DeepSeek、Manus……一個又一個的新名字,層出不窮。這個世界,似乎總在有意無意地提醒我們,再不學習就淘汰,再不擁抱就失敗。
尤其,是在進入2025年之後。很多人,開始被一種叫“FOMO”(Fear of Missing Out,錯失恐懼症)的情緒,深深籠罩著,生怕錯過了這個偉大的時代,悔恨終身。於是,各種似曾相識的景象,也開始不斷出現。
比如,有的公司大手一揮,買了一臺據說特別火的DeepSeek一體機。幹嘛用?不知道。但買了,就好像站在AI的潮頭了。比如,有的人到處報班,學習如何寫好提示詞。學得怎麼樣?不知道。但學了,就感覺可以駕馭AI這條巨龍了。
這種感覺,就像是在網際網路剛興起的時候“趕緊搶注一個域名”,在移動網際網路興起的時候“先做一個App再說”一樣。
雖然不知道自己做得對不對。但如果什麼都不做,心裡總覺得不踏實。
哎。真不知有多少人,正困在這樣的焦慮裡。
那麼,人工智慧,真的是一個偉大的時代嗎?它真的值得我們這麼焦慮嗎?它到底是不是未來?如果是,那這個未來到底意味著什麼?我們又該怎麼做,才能真正擁抱這個未來?
嗯。這些問題,都很重要。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在6月7日,舉辦2025“進化的力量·劉潤年中大課”。
不過今天,我想先試著講講,我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有說得不對的地方,歡迎批評指正。
好。我們就從第一個問題開始。
人工智慧,真的是一個偉大的時代嗎?


看圖。

這張圖,描述的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千年史。公元元年,全球GDP的總量,是456億美元。從公元元年,到大約1700年,在這段漫長的,人們信奉“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的1700年裡,全球的GDP,大約增長了8倍。但是,1700年之後,畫風突變。之後的300多年裡,全球的GDP,增長了超過300倍。
前1700年,8倍。後300年,300倍。天壤之別。
那麼,這後300年,比起前1700年,到底多出了什麼?
答案是:技術。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
2020年,我也在當時剛剛出版的《商業簡史》中,將工業革命的過程,稱為了“左腳生產效率,右腳交易效率,雙腳交替,不斷向前”的過程。
第一次工業革命,被稱為“蒸汽時代”。
我們知道,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標誌性事件,是瓦特改良了蒸汽機。蒸汽機這種“工具”,讓人類大規模駕馭了煤炭這種強大的“能源”。
在這之前,人類作為一種“飯動機”,用每天吃下去的那點能源,操縱雙手,透過手搖紡車,把棉花紡成線,一天下來,也紡不了幾卷。但到了蒸汽時代,英國人發明了珍妮紡紗機,再把它套在蒸汽機上,想象一下,一名工人一天能紡多少卷?生產效率,從此天翻地覆。
左腳的生產效率提升之後,接下來就是右腳交易效率的提升了。
蒸汽機極大地推動了火車的發展,物理世界的連線效率大大提升。同時,蒸汽機也改進了印刷術,使得知識和資訊能夠更快、更廣泛地傳播。後來電報的發明,更是讓資訊傳遞的速度提升到了新的量級。鐵路、印刷術、電報,共同把“遠方”拉近。交易效率,往前邁了一大步。
再然後呢?
再然後,世界迎來了第二次工業革命。這次工業革命,被稱為“電氣時代”。
這次,人類透過電動機和內燃機這兩種工具,駕馭了兩種更加強大的能源:電和石油。世界的生產效率,全面提高。
左腳這一步,震古爍今。
接著,內燃機驅動的汽車和飛機,極大地提升了物理世界的連線速度和範圍。而基於電力發明的電話,也徹底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即時遠距離溝通方式。世界的交易效率,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右腳這一步,十萬八千里。
左腳。右腳。雙腳交替,繼續向前。被稱為“資訊時代”的第三次工業革命,開始了。
作為工具,軟體駕馭了一種全新的能源:算力。銀行算賬更快了,超市結賬更快了,工廠排產更快了。一切生產活動的效率,都在以無法想象的速度提高。這一次,左腳有如天神下凡。
那麼,右腳呢?當然是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萬物互聯。它們構建了一個低成本,零距離的資訊連線網路。交易效率的右腳,有如另一位天神下凡。
左腳。右腳。左腳。右腳。生產效率。交易效率。雙腳交替,不斷向前。

那麼,問題來了。還會不會有第四次工業革命?如果有,它的左腳和右腳,又會是什麼?在《商業簡史》裡,我說。
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左腳,是“人工智慧駕馭的大資料”。那提高“交易效率”的右腳呢?可能是“腦機互聯”。
如今回過頭來看,我在2020年的瞎猜,算是已經蒙對一部分了。也有越來越多的人相信,我們就站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也就是“智慧時代”的路口。而生產效率的左腳,正在降臨。
現在,你可能就能理解,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相信,“人工智慧是一個偉大的時代”了。
因為被稱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不是元宇宙,不是區塊鏈,而是人工智慧,就是因為它具備和前三次工業革命一樣,改變所有行業的潛力。
注意。不是“許多行業”。而是“所有行業”。
在這位“左腳右腳不斷向前”的巨人面前,很可能沒有例外。


電廠。電器。
那麼,這個偉大的時代,到底意味著什麼?我們又該如何擁抱它?
是不是意味著,OpenAI、谷歌等等研發大模型的公司,將會成為這個時代最大的贏家?擁抱AI,是不是就是追逐它們,甚至努力成為它們?
其實,不是的。大模型,是少數人的機會。
真正改變世界的,不是“電”,而是“電器”。真正獲得成功的,也不是發電廠,而是使用電的公司和應用。

比如,福特。利用電動機的靈活性,發明了流水線生產方式,徹底改變了汽車製造業。比如,通用電氣、西門子,透過電燈、電話、收音機、電風扇,把光、熱、動力和資訊,送進了千家萬戶、千行百業。比如,海爾、美的,透過冰箱、洗衣機、空調,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發電廠和輸電網路,當然也很重要。但是,隨著技術成熟和競爭加劇,它們最終都變成了“基礎設施”。
就像今天,你不會覺得供電局是最創新、最賺錢的企業。因為電,成為了一種“公共事業”(Public Service)。價格,也受到了相當程度的管制,按照“度”來計價和銷售。它的價值,變成了“支撐上層應用”,而不是透過自身獲取超額利潤。也只有這樣,電,才能真正造福世界。
而真正創造出巨大經濟增量和豐富多彩應用的,是建立在電的基礎上的各種“電器”和“用電場景”。
資訊時代,也是如此。
提供基礎算力、基礎作業系統的公司,某種程度上也成為了基礎設施。它們的價值巨大。但增長空間和想象力,可能不如那些直接面向用戶、解決具體問題的應用層的公司。
智慧時代,很可能依然如此。
所以,你會發現,前兩年,我們還在說,每千Token,每千Token。很快,這個單位就變成了“每萬Token”、“每百萬Token”。你甚至可以說,這些強大的大模型,“正在”成為基礎設施。最終,變成像水、電、煤氣、網路頻寬一樣的,相對標準化的、按用量付費的公共服務。它們之間的競爭,最終會聚焦在誰的“電”更便宜、更穩定、更安全。
那麼,對於多數的人來說,真正廣闊的機會,在哪裡?
在“電器”。在基於這些越來越便宜、越來越強大的AI“電力”,結合特定行業知識、特定業務場景、特定使用者需求,開發出來的各種各樣的AI應用和解決方案。
比如,幫你自動篩選簡歷、進行初步評估甚至完成影片初面的人力資源AI助手。 比如,能即時分析工廠感測器資料、預測裝置故障的智慧維護系統。 比如,能深入礦井、透過影像識別檢查鋼纜安全狀況的智慧質檢方案。 比如,能根據一張商品圖片,自動生成各種場景、各種風格模特圖的設計AI。 比如,能幫你寫歌、譜曲,甚至直接生成可用背景音樂的創作AI。 比如,能幫你用極低成本製作出特效炸裂的宣傳片、短影片的內容生成AI。 ……

是的。這其實就是很多人今天已經在做了的事。要麼,基於現有的大模型,做出AI應用。要麼,基於已有的AI應用,提供實際的解決方案。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會說,如果2023年是AI大模型(電廠)的元年,那2025年就是AI應用(電器)的元年。


提效。重塑。再造。
那麼,要怎麼做,才能真正擁抱AI?企業要如何轉型,才能抓住屬於多數人的、真正廣闊的機會?是找到一個好的AI應用,直接買回來用就可以了嗎?
這些問題,我也一直在學習、請教、研究、思考。漸漸的,有這麼3個詞,開始在我的腦海中變得越來越清晰。我稱之為:3E戰略。
也許還不夠成熟。供你參考。
第一個E,Efficiency。你可以理解為:提效。
什麼是提效?
簡單來說,就是不改變原有的流程、模式。但是,在某些環節,引入一些AI工具,來提高效率,或者降低成本。
比如,在營銷部門,用AI工具輔助生成廣告文案,設計初步的宣傳圖片。比如,在研發部門,用AI工具輔助編寫程式碼,查詢資料。比如,在客服部門,用AI智慧客服回答常見問題。比如,在人力資源部門,用AI輔助篩選簡歷。
這一步的核心,是最佳化現有流程中的某個“點”。讓這個點的工作更快、更好、更省錢。就像給員工發武器。過去打仗,用大刀長矛。現在,換上了步槍,單兵作戰能力自然會提升。所以,提效是擁抱AI非常好的起點。它見效快,投入相對較小,能讓員工快速體驗到AI的價值,消除神秘感,建立對AI的基本認知和使用習慣。
但是,請務必注意。提效獲得的優勢,往往是短暫的,它可能只是“時間差”帶來的紅利。
為什麼?
因為你能用,你的競爭對手大機率也能用,而且這些工具的成本還在快速下降。你今天學會了用某個提示詞技巧讓AI畫圖效率提升,明天這個技巧可能就普及了。你用了某個AI客服系統降低了20%的成本,對手很快也能找到類似的方案跟上。
人工智慧並不是讓你變得厲害了。而是讓原本厲害的人變得不那麼厲害了。當手上都拿著AK47的時候,人和人之間就只有熟練度的差別了。
所以,千萬不要因為學會了使用某個流行的AI工具,就覺得自己獲得了核心競爭力。
這個時候,應該趁著先發優勢,趕緊去往第二個E。
第二個E,Effectiveness。你可以理解為:重塑。
如果說,“提效”是給士兵換槍。那麼“重塑”,就是發明新的戰術打法,甚至重組軍隊的編制和作戰方式。
重塑的核心,是利用AI的能力,特別是結合你長期積累的、獨有的“私有資料”,來重新設計、最佳化甚至顛覆你原來的核心業務流程,創造出獨特的價值和難以被模仿的競爭優勢。
比如,宣傳片的製作流程,是不是非得是“溝通-指令碼-拍攝-後期”?不是的。利用AI生成影片的能力,製作流程,就可以是“AI生成+後期整合”。
比如,音樂的製作流程,是不是非得是“專業作詞人作詞-專業作曲人作曲-專業歌手演唱”?不是的。利用AI工具,製作流程,就可以是“輸入文字-選擇風格-快速生成”。
對於大多數已經有了一定行業積累和資料沉澱的人來說,“重塑”才是你的核心發力點和價值創造的主戰場。
不過,“重塑”依然不是所有人的終點。
第三個E,Evolution。你可以理解為:再造。
如果說,“提效”是換工具,“重塑”是改流程。那麼“再造”,就是創造一個全新的物種,開闢一片全新的大陸。
再造的核心,是基於AI帶來的全新可能性,創造出以前完全不存在的、全新的商業模式、產品形態或服務體驗。它是AI原生的,是為智慧時代量身定做的,是從0到1的創造。
網際網路剛出現時,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把報紙搬上網(入口網站)、把商店搬上網(早期電商)。但後來,真正定義了網際網路時代的是什麼?是搜尋引擎。是社交網路。是後來的短影片平臺。
在這些“原生應用”誕生之前,你很難具體想象它們的樣子。但它們一旦出現,就可能徹底改變一個行業,甚至創造一個全新的行業,並從中誕生新的巨頭。
所以,再造,就是去尋找和創造屬於AI時代的原生應用。
它們會是什麼樣子的?不知道。
也許是真正個性化,能夠跨平臺主動為你服務的AI智慧體。也許是能夠根據你的學習進度和目標,動態生成教學內容和評估方式的AI教育系統。也許是能夠深度理解並滿足你情感需求的陪伴機器人。也許是基於更成熟的腦機介面技術實現的全新資訊互動方式。
但不知道,才是這個時代真正讓人激動的地方。
因為未知,所以充滿可能。因為未知,所以給了所有創新者,特別是年輕一代,前所未有的巨大機會。



好了。現在,讓我們回到最開始的那幾個問題。
人工智慧,真的是一個偉大的時代嗎?它真的值得我們這麼焦慮嗎?它到底是不是未來?如果是,那這個未來到底意味著什麼?我們又該怎麼做,才能真正擁抱這個未來?
我想,你的心中,應該已經有了答案。
但無論這個答案是什麼,請不要焦慮。焦慮是沒用的。
因為,AI挑戰了一部分人,就一定會幫助到一部分人。
想象一下,原來的市場格局就像一個劃分好的棋盤,每個格子裡都有玩家,勢力範圍相對穩定。而AI這場技術革命,就像一隻無形的大手,正在重新繪製這個棋盤。一些原來的大格子可能被壓縮、分割,甚至消失;一些不起眼的小格子可能突然膨脹、變大;更重要的是,棋盤上可能多出了一些全新的、之前從未有過的、空無一人的格子。

舊的巨頭,可能因為路徑依賴,或是反應遲緩而被困在縮小的格子裡,甚至被擠出棋盤。這就為新玩家騰出了空間。那些新出現的空格子,更是充滿了無限可能。
我們要做的,是擁抱AI。是實施AI轉型戰略。
真正的AI轉型,不是去追逐每一個稍縱即逝的技術熱點,也不是去精通每一個AI工具的使用方法。儘管它們在提效階段有些價值。
真正的AI轉型,是要求你,具備站在未來看今天的戰略眼光,深刻洞察AI正在引發的結構性變化。
所以,6月7日,我會在上海影城,用一天的時間,展開聊聊“AI轉型戰略”。
當然,在如今這個“亂紀元”裡,值得我們關注的,還遠遠不只是人工智慧。比如,關稅突變之下,全球格局會發生一些什麼樣的變化?比如,今年的消費市場,會出現哪些新的機會?比如,在“亂紀元”中,企業的核心能力,又該如何建設……
現在,我也想誠摯地邀請你,來到2025“進化的力量·劉潤年中大課”的現場,一起觀看這部商業大片。因為,真實的商業世界,就像電影一樣精彩。不。真實的商業世界,比電影更加精彩。
不做現場直播。也不做事後回放。6月7日,就讓我與你,獨家分享。
我們,現場見!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觀點 / 劉潤 主筆 / 二蔓 編輯 / 歌平 版面 / 黃靜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569原創文章


品牌推廣 | 培訓合作 | 商業諮詢 | 潤米商城 | 轉載開白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覆 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