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中前校長:沒有足夠閱讀量,出國讀書就是個笑話!

文/石國鵬
來源:致極學院(AreteCollege)
今天的小孩子,從小就有各種各樣的教育的途徑,有教育機構、教育軟體、英語課程等等非常充分,他們聽說能力很強,很多孩子的英語語音、語調簡直就跟母語一樣。
但是我們去分析一件事,當我們的孩子走出國門讀書的時候,在聽說讀寫這四大能力裡面,哪個更重、更難?讀寫更難!
常理告訴我們,會聽、會說的人不一定會寫,讀寫是對一定智力水平、一定教育背景之上的人的要求。
因此,大閱讀是家長的最佳(教育)方式。
01
大閱讀習慣
從幼兒園就要開始了
從我快30年的教學心得來看,突擊準備往往無助於學業的長久成功,而日積月累才是正道,所以“大閱讀”是必要的。在北京四中每年的高一新生選錄過程中四輪面試招生時,我一定會考查學生的閱讀積累。
我認為大閱讀的習慣是從幼兒園開始的,有的媽媽甚至會從胎教開始給孩子讀故事。
說到閱讀習慣和閱讀量,我們中國人的閱讀量遠遠不夠。 在以色列,人均年閱讀量是57本書,中國人僅為1本多一點,甚至有人一年都讀不上一本書。我常在飛機上看到老外看書,而中國乘客往往在睡覺、看電視或電影。
常規性閱讀對孩子的發展非常重要,我特別希望每一位家長反省一下,是否和孩子一起有足夠的閱讀,不要以沒時間為藉口。 我建議每一個家庭每天至少有30-60分鐘的家庭閱讀時間。
在這裡,特別希望所有家長反省一下自己,如果家長都沒有一個常規性的閱讀習慣,怎麼能夠要求孩子有這樣的閱讀習慣?有時間讀書,這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必須做的事情。
小一點的孩子,可以讀繪本。小學三四年級開始可以閱讀一些大部頭的書籍。
記得我小學三年級時,我以每天300頁的速度閱讀了姚雪垠先生的《李自成》,並會在每天晚上和父親散步的時候討論這部書,這在當時是非常享受的事情。
沒有大閱讀的積累,學習的基礎就會蕩然無存。不想走出國門時被人笑,那麼就請坐下來讀書,踏踏實實的讀書。
▲ 本文作者石國鵬
在四中,我也是這麼要求學生的。 我給高一的學生制定一個規定,每年英文原版閱讀量5000頁,5000頁大概就是20本書左右的概念,差不多每兩個禮拜一本英文原版。 同時中文書不限量,越多越好,差不多中文5000頁以上,英文5000頁以上,達到這個量就合格了。
有的家長給我打電話,問這個閱讀量有依據嗎?5000頁太多了,我們孩子讀不完。我說讀不完才要想辦法提高。如果我們的孩子到美國去,去就讀文理學院或者比較好的大學本科,他們的閱讀量要求是非常巨大的。
沒有足夠的閱讀量,出去就兩個字“作死”。 因為孩子參加不了國外課堂的討論,他不可能有建設性的課堂貢獻,他的平時成績很糟,他會越來越覺得自己不行,越來越躲在角落裡面去,最終他是白念,甚至出現心理問題。
02
大閱讀,讀什麼?
大閱讀至關重要,那麼應該讀什麼呢?我建議讀經典,可以在網上搜索名校的推薦書目。我比較反對讀心靈雞湯和勵志書,因為例如哈佛女孩這樣的故事是不可複製的。
經典的標準分為以下幾類:
1、找時間長的書
比如50年以前的,半個世紀以前的人出版的書到今天還有人出版,還有人再買還有人看,時間已經替你把了第一道關,這書可能不那麼爛。
一般來講,寫出來的書70%、80%、90%在歷史場合中淹沒無聞的,被淹沒不一定不好,但是流傳下來好的機率比較大。
2、找感興趣的,不然讀不下去
我記得我小的時候我讀中國古典的圖書沒任何問題,著了迷似的往裡讀,西方小說我就讀不進去。例如《悲慘世界》這本書多好,我看了四遍都沒讀過100頁。後來我用別的方法,我看音樂劇,前兩年電影音樂劇方式翻拍,給人帶來極大的震撼。
一些經典的文學作品,它都有電影版、戲劇版,當你看書看不進去的時候,多多少少也可以轉個彎,看完影視劇你可能就想看這本書了。
3、找大家、名家的書讀
真正的大師級的人物是什麼樣的人?比如周有光,他寫的《朝聞道集》那是我手邊必備的書,我翻了不知多少遍。這種經過若干個歷史時代,我們稱之為“人瑞”,思想上、品質上達到極高境界的人,他們的書應該讀。
▲《朝聞道集》,周有光 著,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培養閱讀的愛好、興趣和習慣, 讀夠一定的量,讀夠一定的質,然後什麼都行,多多益善。
如果要是英文版的,儘量讀原文, 這也是提高你的閱讀能力和語言水平的重要途徑。
如果讀不了原文讀翻譯版,一定讀最好的翻譯版本。 有的時候我發現書原文寫的不錯,翻譯出來令人髮指的感覺。
讀過一本關於美國五星將軍布拉德雷的傳記,我對戰爭史感興趣,我就買回去看。看的時候有一段翻譯說布拉德雷將軍在50年代初期,他做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的時候,他在國會作證時說,“紅色中國不是一個尋求統治世界的力量,這個戰略將使我們捲入一場在錯誤的時間和錯誤的地點與錯誤的敵人打的錯誤的戰爭”。
他的“錯誤錯誤錯誤”,很多人一看到這個說法就認為美國人承認朝鮮戰爭戰敗了,他自己說我們“錯錯錯”了。英語不好不怪你,出來秀就不對了。這個戰略將使我們捲入到一場錯錯錯的戰爭,就代表我打敗了嗎?最後的結果在布拉德雷將軍的否定下這個戰略沒有實施,書裡就這麼翻譯的。
在翻譯者的序言裡卻寫布拉德雷將軍說這句話,所以美國人認輸了,我當時標註一句話:“這書是你翻譯的嗎?翻譯完您看過嗎?”
翻譯很重要,翻譯的大家甚至比原作者的水平都要高。
03
這種教育不能提高分數,
只教孩子做一個自由人
很多家長都向往孩子出國能接受所謂的精英教育,那麼這裡就很有必要跟家長說一說“文理教育”(Liberal Arts)的概念。如果你不懂得這類教育的概念,那就不要談什麼讓孩子接受精英教育了。
什麼是“文理教育”?香港地區譯為博雅教育,臺灣地區譯為通識教育,大陸地區譯為素質教育(大陸的譯法果然最接地氣)。在那遙遠的曾幾何時,這是西方最為高大上的貴族式教育,因精英取向、專注本科和薰染人格而獨樹一幟,讓無數莘莘學子為其瘋狂。
文理教育(Liberal Art),liberal是解放、自由的意思。
最早緣起於古希臘,人分自由人和奴隸兩種,自由人又有貴族和平民,所有的自由人都有權利參與城邦的民主決策,最高的是城邦大會。博雅教育、文理學院的教育是讓你成為自由人的基礎,說白了就是自由的藝術。
你學了這幾門課才能做自由人,這幾門課從希臘到羅馬到歐洲再到美洲,發展過程當中變得越來越豐富,沒有一定之規,最終都包含語言學, 語言學裡又包括演講、寫作、修辭等,演講是最重要的一個。
最近聽說,美國招生官跟我校抱怨他招的中國學生太多,導致美國學校課程討論質量大幅度下降,一個課15個人7個不說話,另外7個說完話沒人理,美國教授都哭了,我這課怎麼上?
我鼓勵學生要在公眾面前講話,這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 我會關注學生的所有語言講述、修辭,讓你的文字寫出來像受過教育的人, 你不能是市井語,要用書面語,還有邏輯清楚不清楚,這些都很重要。
我是一個教歷史的,我原來一直是文科班的班主任,對於文科班的學生,我第一次接他們班的時候,我永遠做開篇演講“學文者說”,核心就是你們第一要學的課是數學,第二是歷史。
為什麼我教歷史卻把數學放第一?數學可以使你邏輯嚴密,可以使你不說混帳話。數學和邏輯也是我在招高一新生必考的內容,我每道題都有分數,你邏輯題不對,我會考慮把你排在錄取最後位置,因為你不講道理。
文理學院的教育是什麼,它能帶給你什麼? 文理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進行全方位的最基本的做人方面的訓練,讓你成為一個有修養、有道德、有智慧、有邏輯的人。
文理教育帶給孩子的可能不是馬上能夠換錢的東西,不是馬上能轉化成生產力的東西,但它是孩子一輩子做一個高素質人的工具。他的基本素養在哪,他的基本思維方式在哪,全在最基礎的教育。
04
輸在起跑線上沒關係,
沒有哪個馬拉松冠軍是開始就領跑的
最後,文理教育是不是就不好找工作?不是,文理教育做的好的出去幹什麼都行,他可以適應任何一個比較正常的工作。
有一個2009年的學生在加州洛杉磯附近的CMC(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讀本科,這是美國排名第九的文理學院。她學了四年的國際政治,大學畢業以後去美國頂級投資銀行,三年之內年薪過百萬,你覺得她專業不行嗎?她其實什麼都行,什麼都可以,經過短期的職業訓練她什麼都可以迅速達到最高的水平。
有人做過調查,現在世界五百強企業的CEO裡面,大概有2/3本科受的文理學院的教育。換言之,如果我們眼光只盯在眼前,把眼光只盯在大學畢業那一天有沒有多少多少錢的工作,我們還是有生存危機。
這種危機在的話,讓孩子去學馬上能掙錢的,學會計,學工程,學計算機都可以。如果我們還有一點點力量,能夠讓我們孩子更寬裕、更舒適、更自由地去發展的話,我希望大家能理解文理教育對孩子一生的重要性。
最後我再提一句,我們被一句話誤導的太長久,這句話叫“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我們知道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可你能拿百米衝刺的速度跑馬拉松嗎? 哪一個馬拉松第一名的獲得者是在一開始領跑的呢?


倡導理性閱讀,離夢校更近一步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那就點個「在看」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