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農林水產大臣自曝“米多可開店”的背後

全文1874,圖片3張,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文章首發於“有理兒有面”(youli-youmian),歡迎大家在朋友圈和微信群轉發。
公眾號及其他平臺轉載請在後臺留言。

當地時間5月19日,在日本參議院預算委員會上,面對立憲民主黨議員對日本近期米價上漲的質詢時,日本農林水產大臣江藤拓“誠懇”地稱:“我們已經釋放了31萬噸庫存大米,這是國民的共同財產,但作為農林水產大臣,我對尚未取得國民期待的結果感到有很大責任”。

這話聽起來,江藤拓似乎是在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地為日本民眾的“飯碗”服務。
可隨著此次質詢一同流出的另一則新聞,卻讓日本民眾大跌眼鏡!
就在前一天,也就是5月18日,江藤拓在自民黨佐賀縣支部舉辦的籌款會上悠然自得地曬出了自己“甜蜜的煩惱”:“說實話,我從來沒有買過米。支持者送給我的太多了,家裡有的米都夠開店賣了!”
江藤拓甚至還提到,自己收到作為贈禮的大米混有雜質,需要揀選後使用精米機加工處理,並建議日本政府將未加工的糙米直接投放市場來幫助抑制漲價。
此言一齣,一眾日媒猶如聞見血腥味的鯊魚,紛紛圍繞著這個“勁爆”的新聞點,開啟了追蹤模式。一時間,“農相家中的米可開店”成為了日文網的熱搜第一。

憤怒的日本網友也立即展開了罵街模式。有人說:“這實在是太離譜了”、“沒見過這麼瘋狂的農林水產大臣”。
還有人認為“農業部長的素質和能力嚴重不足,他不僅應該立即辭職,而且任命這樣一位‘人才’擔任部長職務也令人驚訝”,要求其“立即辭去農林水產大臣的職務”。
的確,這邊日本民眾為搶一袋米擠破頭,那邊日本官員的米缸卻滿到能當經銷商。江藤拓的“開店賣米”言論,活脫脫上演了一齣現代版的“朱門酒肉臭”,暴露出日本官僚體系與民間疾苦之間的鴻溝。
讓我們來看看如今日本的米價有多魔幻?
日本超市貨架上的5公斤裝大米平均價格已飆到4233日元(約211元人民幣),是去年同期的兩倍;日本多地出現“大米盜賊”,茨城縣一個月內2.5噸大米不翼而飛;今年“母親節”禮物榜單上,大米力壓鮮花、化妝品,成為日本孝子賢孫的硬通貨。
而江藤拓的“米山米海”,卻來自支持者的“愛心投餵”。他輕描淡寫的一句“米里有雜質要挑揀”,彷彿在說:“你們搶不到米?我家的米多到得挑三揀四呢!”
米荒真相:天災不夠,人禍來湊
日本政府將米荒歸咎於“高溫減產”“遊客搶米”“地震預警囤貨”等等五花八門的理由,但明眼人都知道,這鍋甩得比壽司師傅捏飯糰還溜。
細數日本米荒真實原因,不外乎以下三點:
一是日本農協壟斷,吸血鬼式操控市場。
日本農協(JA),這個掌控1000萬日本農民、金融資產超萬億美元的龐然大物,才是米荒的終極操盤手。

他們為了維持米價,強迫農民將60%稻田改種其他作物,人為製造“飢餓遊戲”;同時囤積居奇,2024年日本大米實際產量高於前年,但21萬噸大米“神秘消失”,疑似被農協關聯企業囤積;而在國內米價飛漲時,農協卻又將大米出口量猛增29%,賺了個盆滿缽滿。
二是日本政府擺爛,救災如擠牙膏。
大阪府知事早在去年9月就已經呼籲投放儲備米,彼時日本政府官員的回應卻是堪比復讀機,“新米快上市了,再等等。”
沒想到這一等就是半年,直到米價漲破天際才擠牙膏式投放21萬噸儲備米。更離譜的是,3月投放的儲備米中,98%卡在流通環節,大多被農協操縱的企業截了流,甚至根本就沒進超市。
三是政策“精分”,左手限產,右手罰款。
今年4月,日本出臺“糧食保險法”,要求農民在危機時改種指定作物,違者罰款20萬日元。可問題是農民早被農協逼得只能種小麥和大豆了!
江藤拓“米缸經濟學”的背後是日本的農業“癌症”
江藤拓的“開店賣米”絕非口誤,背後顯露出日本政壇的癌變。
“支持者送米”聽著溫情,實則是政治獻金的“白手套”。日本農協近三年向自民黨議員豪擲1.4億日元,江藤拓收的“贈米”,不過是其中的一環而已。
當官員的米缸連著資本的倉庫,民眾的米袋自然無人關心。難怪第二天面對質詢的記者,江藤拓辯解時還不忘秀優越:“我說能開店是誇張啦!”
這種“凡爾賽式道歉”,比不道歉更噁心。
一邊是農協操控市場,一邊是政府“表演性”救災。江藤拓們嘴上說著“要改政策”,但身體卻很誠實。農協壟斷紋絲不動,儲備米投放磨磨蹭蹭,最後乾脆甩鍋給“市場規律”。
當農業淪為政治秀場的道具,當糧食安全讓位於利益集團的博弈,再先進的技術、再華麗的辭令,也填不飽民眾的肚子。
江藤拓或許該感謝這場危機,沒有米荒,誰來襯托他的“米缸經濟學”之精妙?沒有憤怒的民眾,誰來證明農協壟斷之成功?只是不知道,當日本民眾端著漲價兩倍的米飯時,會不會想起這位農林水產大臣的名言:“我家的米多到能開店!”
圖片源自網路
 關注公眾號:
有理兒有面
理   性|   揭   秘|   探   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