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可以是一個令人興奮但充滿挑戰的地方。Imposter Syndrome冒名頂替綜合症、完美主義是常見的挑戰。除此之外,對於亞裔學生特別是來自中國的國際學生而言,我們還面臨著許多獨特的困難。例如種族歧視、刻板印象、“模範亞洲學生”神話的壓力,還有日常的“微攻擊”microaggression, 都會對心理健康產生重大影響。遠離家鄉,需要適應語言文化差異和大學系統特定規則,這些挑戰更是有可能讓我們壓力山大,讓哈佛的時光即是人生學業事業的高光,也可能是心理陰影面積的最高值。
哈佛的一項專門工作小組報告,2014年至2018年間,焦慮和抑鬱的哈佛本科生比例分別從19%上升到30%,從22%上升到31%。而少數族裔學生、第一代大學生、低收入家庭的學生以及LGBTQ族群學生焦慮和抑鬱的診斷率更高。哈佛《Crimson》的一項調查發現,研究生院各院系的抑鬱和焦慮比例在15%到30%之間。這些統計資料凸顯了為亞裔學生提供針對性心理健康支援的迫切需求,因為他們面臨著額外的文化和社會壓力。
你並不孤單。我們邀請你一起為自己的幸福感提升、為心理健康進行自我賦能。當你挖掘了面對綜合性壓力和挑戰的潛能,你會發現自己的哈佛時光,可以煥然一新。
加入我們的心理健康系列社群活動,一起在充滿歸屬感、支援和療愈的互助空間裡,分享我們的經歷,找到共鳴,並練習增強心理健康的人生技能。

系列活動三
踏春哈佛森林,正念放鬆一整天
四月初,所有學生期待已久的春天終於舒展開來!讓我們走入哈佛森林,一座超過100歷史的自然寶藏,呼吸大地、樹木、泥土的清香,感受密林深處的靜謐悠然。這次我們將請到哈佛學生,同時也是冥想經驗豐富的正念練習者,為我們分享實用又特別的正念方法。
我們邀請了兩位哈佛神學院的嘉賓來帶大家做森林冥想:
嘉賓
Retreat Teacher:
Busshin Nash is a visiting novice priest from the Bread Loaf Mountain Zen Community in Middlebury, VT. Born and raised in Nashville, TN, he became interested in Buddhism through studying the Chinese language from a young age. After graduating from Middlebury College, he began formal Zen training with his teacher, Sensei Joshin Byrnes. Busshin previously worked in the field of social work before starting an MDiv program at Harvard Divinity School, where his studies have tended to focus on Buddhist scriptures and ethics, as well as street and hospital chaplaincy. Above all else, he aspires to encourage others in their practice and continue to serve the communities that support his life.
Gen Kelsang Khedrub is the Resident Teacher at Kadampa Meditation Center Boston. He has been studying and practicing Kadampa Buddhism under the guidance of Ven. Geshe Kelsang Gyatso Rinpoche for over 30 years. Gen Khedrub has served as a Resident Teacher in Chicago and in Seattle, and over the years he has taught special events and led meditation retreats around the country. His heartfelt teachings are presented with clarity and humor that make them accessible to everyone. Through his humility and deep understanding of Buddha’s teachings, Gen Khedrub provides an inspiring example of a contemporary Buddhist practitioner we can follow.
Retreat facilitator:
Lillian Zhang, Executive Director of Art of Mindfulness Foundation, leading initiatives including the Mindfulness Bulletin, Mindful Leadership Program, and Ed.D programs for mindful leaders. She has been a yoga and improv practitioner for over 10 years, and an educator on mindful eating and environmental justice for 15 years. Her mindfulness in movements series include tea, calligraphy, improv theatre and music.
活動時間
4月6日,週六上午10點-4點
活動地點
Harvard Forest
活動人數
限25人
集合地點
Smith Student Center Graduate Commons
集合以後一起坐車去哈佛森林
費用
35刀-包括車費
名額有限,先到先得
付款成功以後不退費用
午餐
提供中午午餐,大家也可以自帶食物
合作伙伴:AMFF基金會
哈佛中國校友運營的AMFF基金會致力於正念領導力相關的教育與研究,以哈佛、劍橋當地的海外學生為主要服務目標人群。

往期活動回顧
系列活動一
平常心:
現代科學和古代禪宗哲學交錯之處
Sara老師是哈佛大學精神病學副教授,馬薩諸塞總醫院神經科學家,研究正念冥想對大腦的影響。她在哈佛大學心智-大腦-行為專案(Mind Brain Behavior program)教授《冥想的認知神經科學》課程,並在正念科學研究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她也是一位有近30年經驗的瑜伽和冥想練習者。在這次活動中,她帶我們做了兩種不同正念練習,body scan 和 awareness buildling。
Sara老師在30年前在練瑜伽時,瑜伽老師會融入五分鐘正念冥想練習,讓她驚喜的發現自己的變化,她對自己實驗室裡一向反感的同事不再厭惡、而是覺得可以一笑而過甚至嘗試去理解其行為。她對很多讓她感到緊張的事情也不再那麼緊張。她認為,正念的定義很簡單,就是每一天哪怕有一刻,你能覺察到自己的心情、狀態,並且不對此作出任何評判。當我們不評判時,其他情感就會浮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Compassion,共情、慈愛,對自己,也對別人。
這次活動的另外一位嘉賓是一位禪修者,他分享到自己在有了失敗的婚姻、事業之後,決定隱居山裡並且剃度入寺廟。而成為和尚並不能讓他的生活變得完美。他認為他的修行是在於深信不完美也是可以接受的,我們本身就已經足夠美好。他建議大家做呼吸練習,關注自己的呼吸,就會得到真正的自由。

系列活動二
博士、博後、研究人員的自我照顧:
像愛護熊貓一樣愛護自己的羽翼
哈佛和類似精英學府的博士、博後或研究人員,以及即將要加入這個群體的學生,註定是“稀缺”的孤勇者。這是人數比較小的一個群體,面臨著許多特殊挑戰 – 例如長期小範圍內工作的孤獨、與導師關係的起伏、研究發文或實驗失敗的高壓、年齡焦慮、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等等。
在這次活動的兩個小時裡, 來自不同院系和實驗室的博士、博後第一次聚集在了一起,在活動引導下敞開心胸,直訴衷腸,分享了自己最大的煩惱、困難,也共同思考這些挑戰的來源。大家提供的狀況分析畫像有許多重合,這讓同學們感到了深深的安慰,原來我不是獨自一人在面對這些問題,我不是最弱的那一個。同時,大家也看到了,其實很多問題的根源來自於體制,而不是自己,無需再過度責備自己。就算你認為你的生活已經一團糟,你其實也值得自己的肯定和擁抱。

我們的兩位活動主持帶大家進行了不同的冥想練習:身體伸展和呼吸、山的冥想。來參加活動的同學們在最後都分享了自己的收穫,讓大家覺得可以共同以不同的心態和狀態去迎接依舊充滿挑戰的研究生涯。

如何報名
1.先進行付款
付款連結:
https://www.eventbrite.com/e/46-tickets-1299946849019?aff=oddtdtcreator
2.付款成功以後請在以下報名二維碼上傳截圖,並填寫報名資訊
https://shimo.im/forms/yNpEhoAmbj1peOr9/fill 邀請你填寫表單 《哈佛心理健康系列活動:走進哈佛森林——正念踏春與心理療愈一日行》

推文排版:趙若言 Angela
About HCSSA
哈佛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簡稱“哈佛學聯”)成立於1994年,至今已有三十餘年曆史。哈佛學聯旨在維護哈佛中國學生學者權益,促進哈佛中國學生學者與哈佛其他組織的學術文化交流。經過三十餘年的不斷努力,哈佛學聯知名度不斷提升,逐漸成長為美東地區最具影響力的學生學者組織之一。

小紅書: Harvard CSSA
Bilibili:哈佛大學CSSA
影片號:HarvardCSSA
Instagram: harvardcssa